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大麦高产优质栽培中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蒙啤3号、甘啤4号、蒙啤5号、垦啤7号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75万、450万、525万和600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下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后升趋势,茎叶的干物质转运量在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最高。氮素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呈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大麦品种茎秆干物质转运量均大于叶片,转运效率则表现为叶片大于茎秆,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茎秆较高。蒙啤3号和甘啤4号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较高,蒙啤5号和垦啤7号则以茎秆较高;转运效率均以叶片较高;蒙啤3号和甘啤4号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叶片较高,蒙啤5号和垦啤7号则以茎秆为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范围为550万~558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2个大麦品种在氮为0.4、2.0、5.0 mmol/L 3个不同水平水培条件下苗期相关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氮素水平条件下,不同大麦品种苗期最大根长、茎长和叶长差异极显著;正常氮(2.0 mmol/L)条件对大麦苗期生长影响较小,而低氮(0.4 mmol/L)和高氮(5.0 mmol/L)则因大麦苗期性状的不同对其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低氮严重影响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叶片的生长,进而会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对整个植株的生长不利。氮素利用效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大麦幼苗氮利用效率也随之增强。初步筛选出氮高效利用材料3份,分别为Sampsom、Z0099001、08京222。  相似文献   

3.
氮肥用量及运筹对不同啤酒大麦产量和啤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单二大麦、苏啤3号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啤酒大麦产量、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多,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氮肥后移会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2)在250 kg/hm2氮水平下,基追比为7:3时,两个品种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 833.68 kg/hm2和7 055.91 kg/hm2。(3)施氮量的多少对大麦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籽粒千粒重的差异主要是由品种本身的遗传差异决定的,受氮运筹的影响较小。(4)综合各方面表现,苏啤3号要远远好于单二大麦,大面积生产上应逐步以苏啤3号来替代单二大麦,以提高大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啤酒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垦啤麦7号的不同施肥水平试验,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这两个大麦品种产量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内蒙古东部旱作生态区啤酒大麦的最佳施肥量,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大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表明:在本次肥料试验中,蒙啤麦1号的生产潜力高于垦啤麦7号;蒙啤麦1号的最高产量为405.39 kg/667 m2,垦啤麦7号的最高产量为349.8 kg/667 m2;蒙啤麦1号施肥量在10.0~20.0 kg/667 m2范围内,其产量变幅为372.28~405.3 kg/667 m2,千粒重变幅为50.8~51.6 g;垦啤麦7号施肥量在10.0-20.0 kg/667 m2范围内,其产量变幅为320.9~349.8 kg/667 m2,千粒重变幅为43.2~44.8 g.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苏省育成和引进的6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参试品种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氮运筹方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江苏省现有啤酒大麦产量存在遗传差异,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方式对产量影响较大,所有参试品种中,以苏啤3号产量为最高,其次为扬饲麦3号和扬农啤2号。  相似文献   

6.
蒙啤麦4号(原代号08pj-36)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育成的啤用型大麦新品种,该品种经过系统的株系选择、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具有早熟、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酿造品质好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蒙啤麦4号的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新疆北部地区播期对青贮大麦产量、青贮原料品质和青贮品质的影响,以3个大麦品种(系)(垦啤麦13、P13-3和甘啤4号)为材料,分别于3月18日、4月2日、4月17日播种,对其青贮农艺性状、干草产量、青贮原料营养成分和青贮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大麦生育期大幅度缩短,4月17日播种时生育期较3月18日缩短22~23 d。晚播会显著降低大麦干草产量,晚播(4月17日)时3个品种(系)干草产量比早播(3月18日)降低15.2%~24.2%,其中垦啤麦13降幅最大。推迟播种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茎、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上升。晚播使P13-3和甘啤4号洗涤纤维含量(中性和酸性)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上升和下降,显著降低P13-3的粗蛋白含量,提高甘啤4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播期对青贮品质影响因品种(系)而异,晚播降低了甘啤4号青贮的pH值、氨态氮含量,提高乳酸含量,对其他品种(系)无显著性影响。总体来看,新疆青贮大麦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适当早播。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用于麦绿素生产的大麦种植提供依据,以苏啤3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187.5、375、562.5 kg/ha)和种植密度(150万、300万、450万、600万/ha)对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密度对苏啤3号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可提高苏啤3号大麦的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37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获得了较高的鲜叶产量(21 126.7 kg/ha)和叶绿素含量(2.373 g/kg);在施氮量562.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鲜叶蛋白质含量最高(17.58%).苏啤3号鲜叶Ca、Mg、Zn、Cu的含量,在种植密度间和施氮水平间也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其各元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密度300万/ha、施氮量375 kg/ha下,苏啤3号鲜叶Cu和Zn含量最高(10.24和26.96 μg/g),而Mg和Ca含量在施氮量187.5 kg/ha、密度300万/ha下最高(174.94和324.17 μg/g).综合来看,在375 kg/ha施氮量和450万/ha种植密度下,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最适宜于叶绿素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提供更合理的氮肥运筹和适宜播期以促进大麦的优质高产,以蒙啤1号、蒙啤3号、甘啤4号、垦啤7号4个春大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播期处理下内蒙古东部灌区春大麦灌浆期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相同灌浆期4个品种的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相同灌浆期4个品种的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7d、28d和35d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最大的是花后28d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14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灌浆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7d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其次是花后21d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通过对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垦啤麦7号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确定内蒙古东部旱作生态区啤酒大麦最佳栽培密度.试验表明:在同一栽培密度水平下,蒙啤麦1号的生产潜力高于垦啤麦7号;蒙啤麦1号的平均最高单产为383.90 kg/667 m2,垦啤麦7号的平均最高单产为364.63 kg/667 m2;蒙啤麦1号的最佳栽培密度为30万~50万株/667 m2,其单位产量变幅为372.78~383.90 kg/667 m2,考虑到啤酒大麦千粒重在43~48 g适宜的质量标准,蒙啤麦1号旱作最佳栽培密度以45万~50万株/667 m2为宜.垦啤麦7号最佳栽培密度以30万~50万株/667 m2为宜,其单产变幅为355.70~364.63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世界上名列第4位的重要谷类作物。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2001—2015年中国关于大麦品种的期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键词为"品种"、"栽培"与"加工"的文献数量庞大,均在2014年达最高值,分别为32 966、20 781与33 453篇,但大麦选育(技术)研究的文献量极少。检索到育成品种79个,千粒质量与产量均较高的品种有冬麦区的申海麦2号,春麦区的新啤9号、新啤8号、蒙啤麦4号这3个品种。其中,申海麦2号在苏、浙、沪、鄂、豫、闽、川等冬麦区所报道的大麦品种中千粒质量与产量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麦对叶斑病响应的生理机制,以对该病害抗性不同的两个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感病)与蒙啤麦3号(抗病)为材料,接菌后测定了大麦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氧化还原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MDA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11个生理指标,比较了两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对叶斑病菌侵染的反应差异因生育时期和指标而异,其中与蒙啤麦1号相比,蒙啤麦3号苗期的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的升高幅度较大,拔节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LOX、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及脯氨酸(Pro)和MDA含量的上升程度较大,孕穗期的SOD、POD、PPO、LOX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Pro和SS含量增加幅度较大。通过对1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对大麦抗叶斑病能力贡献率较大。由此可见,大麦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因品种、生育时期而异;LOX、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6个指标可作为评价大麦抗叶斑病的重要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4个氮素(纯氮)水平处理,即对照:0 kg/hm~2;低氮:165 kg/hm~2;中氮:210 kg/hm~2;高氮:255 kg/hm~2,研究了铁粳9号对氮素调控的响应及产量。结果表明,施氮量的增加可以促进铁粳9号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但高氮处理255 kg/hm~2与中氮处理210 kg/hm~2相比,增施氮素没有明显增加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铁粳9号的成穗率,中氮处理下的产量略高于高氮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增施氮素促进了铁粳9号对氮素的吸收,中氮处理下的氮素回收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本试验中铁粳9号的最佳施氮量为210 kg/hm~2,即可达到高效氮素回收率、均衡的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率,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实现铁粳9号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的协调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用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设325万株·hm-2(D325)、375万株·hm-2(D375)和425万株·hm-2(D425)三个水平;副区为施氮量,设0(N0)、75kg·hm-2(N75)、150kg·hm-2(N150)、225kg·hm-2(N225)和300kg·hm-2(N300)五个水平,研究了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氮素积累、利用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仅对氮素利用效率有显著性影响,且随着密度增大氮素利用效率也增大。施氮量对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植株氮素浓度、产量及籽粒醇溶蛋白含量等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植株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N225处理达到最大;产量(y)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与施氮量(x)可建立二次方程:y=-0.003x2+5.846 6x+2 748.7(R2=0.966 5);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和-0.96;氮肥生理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农艺利用率也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处理下存在差异;籽粒总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7和0.99。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对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醇溶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对其余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沿海地区推广种植的苏啤3号、苏啤4号、苏啤6号和苏啤7号为研究对象,在拔节孕穗期前5个时间点(3月2日、3月12日、3月22日、4月1日和4月11日)对其进行刈割试验,并对嫩苗的鲜质量和干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麦嫩苗总鲜质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叶片干质量在3月12日时达到最高值,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因此苗用大麦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最佳刈割时期为3月12号。在这4个品种中,苏啤3号是江苏沿海地区苗用大麦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7.
以蒙啤麦3号大麦为供试材料,在通辽市进行播种期、密度处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蒙啤麦3号以3月29—4月19日播种、密度以30万~40万株/667 m~2为宜;在4月4日播种,且密度为40万株/667 m~2条件下,蒙啤麦3号在通辽地区可实现理论产量422.9 kg/667 m~2。  相似文献   

18.
李兵 《北方水稻》2020,50(3):29-31
研究了铁粳11号在低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率。研究表明与当地施纯氮量210 kg·hm~(-2)相比,降低30%的氮肥施用量(147 kg·hm~(-2))未造成铁粳11号产量显著下降。减氮处理降低了铁粳11号叶片、茎鞘和穗中的氮素含量以及氮素累积量。减少了氮素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增加了氮素在穗中的分配比例,进而提高了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终的产量相比正常施氮水平没有明显下降。可见当地常用施氮量对于铁粳11号偏高,在生产推广中应适当减少施氮量,以免造成氮肥浪费,降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南方晚粳稻适宜的氮肥运筹,设计3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及N300(30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为5∶2∶3,并在N255施氮水平下设置4种不同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BR6(6∶2∶2)、BR5(5∶2∶3)、BR4(4∶2∶4)及BR3(3∶2∶5),研究氮肥运筹对晚粳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产量先增后降,与N255处理相比,N300及N210处理分别降低1.8%~2.0%和6.0%~7.2%。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氮素总积累量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占总氮素积累量的比例、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降低。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产量、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先增后降,镇稻11号和甬优2640分别在BR5和BR4处理时最高,但两品种在这2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增加。在江西等双季稻区,建议施氮量以25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以(5∶2∶3)~(4∶2∶4)为宜,具体因品种特性而异。  相似文献   

20.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当地两个主栽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2个灌水条件下均设置192kg.hm-2(N1)和270kg.hm-2(N2)2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水氮限量供给下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W1水平下,济麦22籽粒产量N1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石麦15籽粒产量N1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在W2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N1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W2处理最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籽粒产量高于石麦15。(2)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N1处理较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W2处理较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高于石麦15。(3)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N1处理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2处理最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石麦15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济麦22。(4)方差分析表明,灌溉、品种、氮肥以及氮肥与品种、灌溉与氮肥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溉效应起主导作用。综合分析认为,两个小麦品种在限量供水(W2水平)、适量供氮(N1)处理下可以协调促进花后氮素积累、分配和有效转运,获得高产、高氮素利用效率和高氮肥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