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两个表现正常茎秆形态的贵农筒恢×蜀恢527 F7株系群体中,分离出脆秆单株,经过3代自交,证实脆秆性状已经纯合,定名为734,其对照正常秆植株定名为733。734与733杂交试验显示,F1植株全部正常,表现为不脆。F2群体中,正常秆和脆秆以3∶1分离,以733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表现正常,即为不脆;而以脆秆734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正常茎秆和脆秆则以1∶1分离。结果表明:该脆秆性状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是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重组体。  相似文献   

2.
水稻茎秆形态结构与倒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稻倒伏的类型、成因、茎秆结构、株高、力学基础研究以及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一些措施,展望了当前水稻抗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科辐粳7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跃进团队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培育而成,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高产、稳产、米质优、开花后秸秆变脆,脆而不倒等特点,适宜在安徽中粳区域种植。为科辐粳7号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总结科辐粳7号在庐江白山镇的种植表现,并介绍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途径进行试验研究,证实越冬禾头菌核,长期连作,长浸,偏氮重晒田。超时收割及低湿是造成其普遍严重为害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旱轮作,加长旱作周期,选用抗衰耐害品种,适时插植,增施钾肥,中期轻晒,后期保湿等健身栽培技术,以及和托布津类内吸药剂等低耗高效农药进行综合防治,近年未见该病大面积为害,侵茎株从38.3-45.9%下降为2.3-24.0%,枯死株率从7.8  相似文献   

5.
水稻菌核秆腐病简称水稻秆腐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病害。近几年来,该病在我市范县、濮阳县水稻产区部分田块严重发生,不但影响水稻产量,还可造成碎米粒增多、米质下降,一般减产20%~30%,高者可达50%~60%。 1.田间症状识别 该病病原以小球菌核病菌和小黑菌核病菌最为常见,但二者为害病斑的形状和颜色基本相同。水稻苗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以抽穗以后发病  相似文献   

6.
7.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超  朱丽  林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85-5086,5088
水稻脆茎突变体是水稻茎秆突变体中的常见一类。它在促进农作物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水稻的秸秆饲用化、抗倒伏及品种改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水稻脆茎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腐秆剂在水稻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腐秆剂后,使水稻提早返青,有效控制田间杂草,且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水稻隐性高秆广亲和种质02428h的鉴定与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秆腐病也叫茵核秆腐病。2009年在大安市有零星发生,到2010年个别乡(镇),如月亮泡镇的叉古敖村、叉干乡的东泡子村、新艾里乡的富发村发生严重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如果不认真对待及时防治,将成为抑制大安市水稻夺取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大力度,抓好防病宣传工作,积极搞好对广大农户特别是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以及对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首先要在品种引进和水肥管理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指导,然后在预防和防治措施上加以宣传,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文章将大安市水稻秆腐病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感病原因和防治对策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咸宁崇阳县不同加工处理过的雷竹笋为试材,测定其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粗脂肪、粗纤维等)的含量。结果表明:每100 g保鲜雷竹笋中可溶性糖含量为1.65 g,粗纤维含量为0.45 g,粗脂肪含量为0.58 g,淀粉含量为2.56 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2.95 g;每100 g干雷竹笋中可溶性糖含量为1.35 g,粗纤维含量为0.60 g,粗脂肪含量为0.44 g,淀粉含量为1.72 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2.26 g。由此可见保鲜雷竹笋营养成分的含量相对高于干雷竹笋,总的来说,雷竹笋是一种粗脂肪含量较少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森林蔬菜和健美食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水稻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穗重呈显著相关;亚种特性特别是与一次枝梗的各项性状如个数、千粒重、粒数、结实率,二次枝梗的二次粒率有密切相关性。亚种特性与穗颈大维管束数、小维管束数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6个不同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同一灌浆期的比较,各个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灌浆的四个时期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灌浆速率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每个品种的蛋白质积累过程中都有一个明显猛增的飞跃期,且多处于灌浆速率最快时期以外(后、末期),且XR243增幅大,营养品质高,可作为培育高蛋白杂交后代的首选亲本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水稻自抽穗到完全成熟,碳、氮代谢基本上是两个相对独立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小麦穗下第1、第2节间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均以主茎为最大,一蘖次之,二蘖最小。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有差异;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分配也不平衡。[结论]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和进入其中维管束分布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源"与"库"的关系及维管束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小麦各产量因素的不均衡发育。穗器官形成的不均衡性与养分供应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QT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硅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QTL分析研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的遗传控制.[方法]以由24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2003和2004年应用两重复试验测定亲本和各株系的茎秆和剑叶硅含量,应用由240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检测数量性状座位(QTL).[结果]所分析的两个性状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并呈现出以基因型控制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和环境影响为辅的特点.经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0分析,检测到3个茎秆硅含量QTL、6个剑叶硅含量QTL和2对控制茎秆硅含量的QTL间互作,它们分布于1、3、5、6、7和12等6条染色体的8个区间,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4%~11.8%,联合贡献率为16.8%~29.2%.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群体中实际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控制茎秆和剑叶硅含量遗传变异的QTL,但其效应大小可因环境条件和性状测定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既定条件下、对于既定性状,部分QTL因达不到给定的显著水平而得不到检测.[结论]控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性状遗传变异的QTL数目较大、单个QTL的效应一般较小;同一基因组区间常常表现为同时控制不同性状,其作用方向稳定而显著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则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水稻品种金优402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50g/L PEG-6000处理5d的植株,其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增加。PEG处理1d,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大值,并分别达到对照的1.6倍和1.98倍;PEG处理3d,游离脯氨酸上升到最大值,达到对照的1.6倍,游离脯氨酸维持较高值的时间比可溶性糖多2d。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累积在水分胁迫前期均表现为急剧上升的趋势,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的趋势为先剧烈后缓慢,最后在胁迫解除2d后减少到接近对照的水平。试验期间,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在4%左右。  相似文献   

18.
赵桂东  李茹  周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27-627,637
50 %螟纹杀克WP 10 5 0~ 135 0g/hm2 防治水稻二化螟 ,药后 7d校正防效达 93.7%~ 98.3 % ,药后 2 0d保苗率达 89.9%~ 97.0 % ;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后 7d校正防效达 95 .0 %~ 97.2 % ,药后 2 0d保叶效果达 84.7%~ 88.2 % ,优于对照药剂 5 0 %甲胺磷EC 180 0ml/hm2 和 18%杀虫双水剂 3 75 0ml/hm2 处理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