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本文从介绍我国近几十年来苎麻育种成就着手,剖析苎麻育种中存在的遗传基础单一、育种手段较落后、品质目标单一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并就新技术在苎麻育种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苎麻育种的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飞虎  梁雪妮 《中国麻作》1998,20(2):36-38,41
本文从介绍我国近几十年来苎麻育种成就着手,剖析苎麻育种中存在的遗传基础单一、育种手段较落后,品质目标单一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并就新技术在苎麻育种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稻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辽宁省水稻生产现状,并介绍了从1949年到现在辽宁省品种演进过程及水稻品种演进的启示。对辽宁省水稻育种科研条件和水稻育种方法及技术手段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辽宁省水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的品种资源研究方法简单、手段单一、不够深入,应用基础研究较少、研究经费相对不足,品种遗传基础单一,育种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大课题攻关网络,设立品种资源研究专项资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改进传统育种方法,加强杂交稻不育系细胞质新质源的研究和利用,加强杂交稻新组合和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等工作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种是一项繁重的科研劳动,针对我国在作物育种过程中性状参数获取、分析利用等配套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了精细育种的概念,以提高育种效率为目标,瞄准大规模、商业化育种需求,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育种工作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进行育种信息化软硬件装备研究与示范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信息技术在种质资源管理、育种数据采集、育种过程数据综合管理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吉林省自然生态气候特点、水稻播种面积、区域分布、主导品种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概述了吉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指出吉林省水稻发展还存在育种力量分散、栽培技术不完善和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并结合吉林省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育种材料新资源创制基础研究、探索商业化育种流程、开展机械化与轻简栽培技术研究和提高原产地质量等促进吉林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油菜脂肪酸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邬贤梦  官春云  李栒 《作物研究》2003,17(3):152-158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低(无)芥酸油菜育种是油菜脂肪酸品质改良的重要开端,至今.油菜脂肪酸品质改良已由单一的低(无)芥酸育种目标向多元化品质目标发展.主要是针对脂肪酸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工业用途和医药用品质等目标开展研究。本文围绕油菜脂肪酸品质改良的目标.简略地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近年来在脂肪酸改良的基础研究和改良途径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由此所预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石萌 《茶叶科学》2015,35(2):103-109
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发展战略模式构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山西地域、气候生态特点对50年来玉米生产状况和主要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山西省玉米主要种质兼容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主要杂种优势模式为Lancaster×塘四平头、Lancaster×旅大红骨、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山西独特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玉米生产和良繁,但使玉米育种研究的自然选择压力严重不足,遗传基础狭窄,优良种质积累相当薄弱.今后要抓住机遇从玉米育种研究和种业开发上构建山西省玉米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模式,即:能力库(玉米育种研究网站)←→动力源[山西地域大型玉米良繁基地(集团)]←→效能1、效能2(普通玉米、专用玉米生产和良种供给).促进山西玉米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背景及水稻育种发展的概况,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研究与育种实践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目前各种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提出依据、育种手段方法和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物质基础,解决广适性是当前超级稻育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对超级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苦养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甘肃等相对分散的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在苦荞生产上需要不同适应性的品种。苦荞是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年苦荞种植面积超过30万hm^2.常年产量为30万~50万t.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健康食品追求越来越强烈以及我国苦荞出口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胡麻是油用亚麻,其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随着胡麻生产的发展,对优异胡麻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胡麻种质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推动胡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大宗作物相比,胡麻种质资源利用率较低,品种改良方法仍局限于常规育种手段,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胡麻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下,限制了胡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别从胡麻植物生物学特征、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传统遗传学、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供我国胡麻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国内胡麻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超级玉米育种的目标、选材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振民 《玉米科学》2006,14(1):059-060
研究探讨了超级玉米育种的目标、基础材料的选择与超级玉米的育种方法。总结提出了超级玉米育种的各种具体目标、选择基础材料与杂交后代的标准及提高育种效率的超级玉米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的产量,抗旱育种是确保产量最有效的手段。在众多的二级目标性状中,根系的数量与重量、株高与叶卷曲、ASI、ABA等是抗旱育种研究的重点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4.
回顾和综述了甜菜育种的主要动向:群体选择(类型选种)、品质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抗病育种、多系品种的培育及形态特征的遗传规律研究。讨论了甜菜育种技术上的主要变异特点:积极创新和寻找新的遗传变异,突出杂交和选择是甜菜育种的基本手段,选种过程中注意个体间在群体的表现,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是提高育种的新途径。并根据多年育种实践提出宝贵经验和策略:确定甜菜育种目标要有的放矢,从育种目标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探索育种目标简便有效的测定技术;发挥多学科联合攻关及协作、选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背景和现状,对超高产育种的基础、目标、途径、进展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展望超高产育种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共同攻克难关,以实现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突破。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玉米自交系选育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标的确立,包括高抗倒折、抗多种病害、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优质专用、生产技术简易、生产成本低、种子商品性好、适宜农机收获等多种指标。在育种工作中要加强基础材料的研究工作,对自交系的配合力要早代测定、严格筛选,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等手段,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山西中部冬麦区小麦良种的培育过程,对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加代及多点试验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就今后育种措施提供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背景和现状,对超高产育种的基础、目标、途径、进展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展望超高产育种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共同攻克难关,以实现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突破。  相似文献   

19.
对果蔗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果蔗经济价值、种植历史及现状的论述,阐明我国果蔗品种现状已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果蔗育种既必要又紧迫;通过果蔗育种与糖蔗育种目标性状的比较,指出了果蔗育种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展望了我国在新世纪的甜菜育种工作发展方向,并就甜菜糖业产业政策与结构调整,育种机构及运行机制改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育种方向及育种目标,完善育种技术及手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