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福建省大麦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大麦生态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大麦品种具有较好生态适应性,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复杂的环境中,各个阶段发育和生育基本正常,表现特早熟,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正常。统计结果,在春麦生育期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冬麦区,大麦生育期与纬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海拔相关不显著。因两个品种产地不同,特征特性存在差异,生态适应性表现略有不同,反映出品种特异性。试验结果可为本省大麦引种、供种及穿梭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今后大麦生态育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本研究以10个大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新疆不同生态区进行适应性鉴定试验,对各品种(系)在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构成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奇引6号的产量最高,达413.71 kg/667 m2;奇引2号、奇引9号、奇引5号和奇引3号的产量分别为393.21、390.64、387.26、377.83 kg/667 m2,分别比对照甘啤4号增产14.76%、14.01%、13.02%、10.27%,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奇引7号、奇引4号的产量分别为359.94、349.00 kg/667 m2,分别比对照甘啤4号增产5.05%、1.86%,增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可用于西藏青稞(裸大麦)改良的优良种质材料,通过对来自国外的7个大麦品种、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的17个大麦品种以及西藏地区32个大麦品种(青稞)分蘖数、成穗数(有效分蘖)、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比较它们的生长特点以及在陕西杨凌地区的生长表现,发现西藏青稞的主要特点是株型高大分散、叶片宽大肥厚、易倒伏、千粒重较大;国外引进品种株型中等大小且紧凑,叶片细长,抗倒伏能力较强,在国内外参试材料中选出了1321、西引2号等材料,可作为西藏地区大麦品种改良的优异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双列杂交,对大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均小于±5%,且方差分析不显著;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穗粒重外也都达显著水平,表明亲本间基因的加性效应是显著的,也存在非加性效应,但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看,未出现一个在所有性状都表现良好的一般配合者。相比较而言,84-05除株高外,综合表现较理想,是杂交育种上的良好亲本。矮榛名×86-703既能整齐地保持亲本的矮杆性状,又是千粒重性状上的最佳组合,在杂交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各性状亲本的表型值与一般配合力均成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以从日本引进的儿9份大麦种质为材料,对不同棱型大麦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的材料在这6个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4个性状差异显著。与四棱和六棱相比较,二棱材料极显著地表现出矮秆、穗下节间长度短、穗子长、穗粒数少、千粒重大的特点;四棱材料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居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六棱材料穗粒数极明显地高于其它棱型。 相似文献
15.
叶色突变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突变株系是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等过程的理想材料。大麦黄绿叶色突变体ygl是本课题组在鄂大麦934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该突变体的叶色在整个生育期都较野生型浅,而且苗期呈现黄绿色,后期表现为浅绿色。与野生型相比,ygl株高和千粒重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降低,其它重要产量性状,如穗数、穗长和穗粒数等无显著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ygl苗期叶片中基粒类囊体严重线性化,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以正常叶色大麦品种Harrington和黄绿叶色突变体ygl为亲本构建了F_2分离群体,对F_2群体及其衍生的F_(2:3)家系进行分析发现,该性状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HvYGL(yellowgreenleaf)。利用上述F_2群体,通过基于SSR的BSA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大麦3H染色体上12.7 cM的区间内,其中 Bmag0209、 EBmac0871和 Bmag603三个标记与黄绿叶色性状共分离。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大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及农艺性状特征,利用46对SSR引物对61份大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鉴定了其田间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株高最高和最矮的材料分别为苏盐0014和Z122V032W;穗长最长和最短者分别为阿恩特13和富士二条;BYT-CRA3的穗粒数最多.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和第二节间长,第一节间长和第二节间长,穗长和穗粒数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SSR分析结果表明,46对SSR引物在6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17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可检测到1~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可检测到2.5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72 6~0.954 4,平均值为0.753 0.在GS为0.726 0处,61份材料可聚为5大类.大多数国内材料被聚为一类,国外材料与国内材料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大麦孕穗灌浆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4个二棱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及人工气候箱,在大麦孕穗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常温为对照,考察了大麦完熟期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及穗长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高温胁迫致使参试大麦品种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使除Harrino Nijo外的其余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粒数均显著降低。综合比较,Harrino Nijo的耐高温性能最好,其次为扬农啤6号,917112和苏啤3号对高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不同硒源对大麦的效应,对六个大麦品种(系)分别施用三种硒源(富硒复混肥、硒矿粉、亚硒酸钠)后的农艺性状及籽粒含硒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硒源均能提高大麦籽粒的含硒量,其增加量为0.016~0.087 mg/kg,增幅为14.4%~78.0%,富硒复混肥的效果较优;②不同大麦品种(系)施硒的籽粒含硒量为0.133~0.187mg/kg,比对照提高10.36%~80.65%;③施硒对大麦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但株高和穗长有增加趋势,千粒重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