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蕈菌之父 情系华夏——记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庭教授,澳籍华人,是国际著名的蕈菌学家,曾担任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的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1论“香菇之源”,系丽水情结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的《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立论之先河。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早一些,并认为《惊蕈录》是佐藤成裕从《广东通志》中摘取关于香菇生产的方法加以发挥而著成。1984年广州举行的全国食用菌学术会议上,一篇《就王桢农书〈菌子〉篇论龙、庆、景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交流论文点燃了他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3.
蕈,是龙庆景菇民对菇的习惯称呼。诺大的中国,唯菇民称香菇为香蕈。惊蕈,是菇民用软木拍击菌丝发育已经成熟,而未出菇的菇木,促其出菇的一种技术,全中国唯龙庆景菇民为之。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惊蕈录》,是日本早期的最优秀的香菇栽培专著。其参考1562牛黄佐的《广东通志》而作。现证实:《广东通志》对香菇的185个字论述引自陆容(1436——1494年)的《菽园杂志》,而《菽园杂志》又引自1209年何澹的《龙泉县志》。因此,《惊蕈录》实际上是参考《龙泉县志》,也即参考龙庆景的砍花法栽培而作。从龙庆景香菇历史演变图和中、日香菇发展史简记中亦证明,自龙岩村点燃的香菇栽培星火,元、明以来即燃遍中国南方,以后又飘洋过海,影响日本。日本自伊豆开始的(钅宅)目法,从发生渊源,发生经过,史料记载、技术运用、甚至方言术语上推论,其技术无疑来自中国的龙庆景。横跨龙泉——伊豆这条香菇技术的金桥是谁搭成的呢?看来两国僧人的频繁往来作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四、《惊蕈录》的引文探究佐藤成裕在引用《广东通志》、《菌谱》、《阳春县志》时,特别注意“惊蕈”这一关键词。从汉文化中选用一个词作为书名,这在他的著作和众多日本本草著作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5.
六、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日本的本草学强烈地受中国本草学影响,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这是日本史学界所承认的。中国的香菇技术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而中国历史上香菇的砍花栽培是由龙庆景三县菇民所独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香菇这个范畴上影响及日本的,无不与这三县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7.
~~《惊蕈录》考(连载)——论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日香菇栽培史的影响@张寿橙~~  相似文献   

8.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9.
庆元县食用菌生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清华 《食用菌》2001,23(4):4-5
浙江庆元是人类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栽培历史已有八百多年,早在11世纪庆元农民吴三公总结当地野生香菇的发展经验,发明了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术”。1989年以来,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三次来庆元考察香菇历史,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并题词“香菇之源”。在1996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中华之最的活动中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1 发展过程及成就 庆元香菇生产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世纪至解放后的1979年一直采用吴三公的“砍花法”;第…  相似文献   

10.
把“惊蕈”原理应用于袋栽香菇出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表明,“惊蕈”刺激诱导出菇菇原理应用在袋栽香姑生产上,可促进出菇整齐、潮次分明,转潮快,缩短生殖生长期等作用,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21,(3)
正2021年4月19日,庆元县举行《蕈山客》专著首发式。庆元县副县长吴小军,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庆元县龙溪乡、县图书馆、县香菇博物馆代表、该书编委成员、菇民代表、读者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上专著作者叶庆德讲述《蕈山客》编写历程,与会代表交流了读后感。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已成为我国近代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出口大户。1988年10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项目成果展览会上,古田县《室外袋栽香菇高产优质技术》荣获金奖。南方十四省以及东北、西北、西南等诸省的食用菌科研、生产和流通部门,都十分关注“福建香菇”的兴衰,而且还引起香菇生产大国的日本人注目。日本菌蕈中心理事,长田礼孝氐曾到过石家庄和福建省部份县考察,将袋栽香菇生产现场照片登于日本《特产情报》(1988年第2期)。今年5月间日本全农贸易社27人要求来古田考察香菇市场。这里我想就关于“福建香  相似文献   

13.
芦笛 《食用菌》2017,(4):69-71
晚清报刊中含有不少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和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初步选录《日本地蕈》(1898)、《香菇种法》(1899)、《茯苓获利》(1900)、《宣化蘑菇产》(1900)、《老河口木耳》(1900)、《稻藁造蕈》(1901)、《中国产白木耳》(1902)、《造菌法》(1907)、《草菇》(1907)和《续种冬菇法》(1907)十篇文章,同时录入《中国各省产物调查录》(1905)中的食药用菌部分,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晚清报刊中含有不少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和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初步选录《日本地蕈》(1898)、《香菇种法》(1899)、《茯苓获利》(1900)、《宣化蘑菇产》(1900)、《老河口木耳》(1900)、《稻藁造蕈》(1901)、《中国产白木耳》(1902)、《造菌法》(1907)、《草菇》(1907)和《续种冬菇法》(1907)十篇文章,同时录入《中国各省产物调查录》(1905)中的食药用菌部分,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著名的食药兼用菌。香菇属于低温变温菌类,栽培中香菇菌棒或菌床的转色与转色后的惊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为香菇菌棒转色与惊蕈工作是在香菇菌丝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中进行的,它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惟妙惟肖的作用,在栽培生产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避免香菇菌棒不转色、早产、群生、畸形的现象的出现。显而易见转色与惊蕈是香菇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掌握好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香菇的商品产量,保证香菇子实体产品质量,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祝《食用菌》公开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认识与利用真菌资源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诗经》、《礼记》、《春秋》、《本草》都有记载;朱熹、朱弁留下了赞美紫蕈、白蕈、天花蕈风味的诗句;陆仁玉、潘之恒写下了《菌谱》《广菌谱》专著。食菌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醣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及一般蔬菜所短缺的物质,人们自来当作珍贵食品。我国食用菌种类很多,可达数百种,如木耳、银耳、香菇、冬菇、牛肝菌、口蘑等,为广大群众所喜食;猴  相似文献   

17.
《人工种蕈法》一名《蕈之栽培》,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专著。《人工种蕈法》的作者为棉业专家胡竟良,该书于1923年首次出版发行,1942年由“中国农业书局”的“中国新农业”系列丛刊三版发行。此书对菌类文献进行了梳理,引进了国外先进种植技术,推广食用菌种植以改善农业经济。《人工种蕈法》是国内介绍科学种菇技术的第一部公开出版作品,填补了民国食用菌产业萌芽期的诸多空白。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季,我校菌种厂种了许多平菇,播种40余天,菌丝虽然健壮,但未见出菇。我们将王桢《农书》中的“惊蕈”原理搬到平菇的生产上来,4月7日开始“惊蕈”,8日中午已见大批出菇,于是我们将所有的平菇培养基都打击了一次,结果都能迅速正常出菇。“惊蕈”的操作是用竹扁担猛打已长好菌丝的培养基,一扁担压一扁担打,不要留痕过多。如果是  相似文献   

19.
芦笛 《食用菌》2015,(2):66-67
明万历后期《西事珥》一书中含有一则关于当时福建松溪一带香菇栽培的史料,涉及栽培技术、贸易、商业不法行为等方面,是目前已发现的叙述明代香菇栽培技术和活动的史料中最为详细的一种。其中除了栽培之外,更述及松溪一带生产的香菇销售给浙江商人的商业现象,以及偷盗者利用惊蕈技术提前盗取香菇的活动。本文对这则史料加以迻译,并围绕其内容和在香菇栽培史上的价值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发展我国香菇生产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在我国有八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科学研究起步较迟,1965年以前大部份地区还是靠天然传播的香菇孢子进行生产,因此,产量和质量很不稳定。日本的香菇栽培只有30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香菇的科学研究,但进步很快,如菌蕈研究所自1959年建所以来,研究的主要课题是香菇优良菌株的杂交和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