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成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意义与研究现状。从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凋落物、养分循环特征)两方面阐述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内容,分析说明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海拔地区火炬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季节动态变化的研究 ,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以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中各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 5月份和 8月份达最高 ,Na元素表现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将定位试验地杉木人工林间伐后,对其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养分积累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发生了变化;乔木层由于生物量的减少,养分积累量也相应减少,而灌、草及死地被物层养分积累分别增加272.1%,37.2%和160.0%;整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均超过对照;林下植被和死地被物层在系统养分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指导林业生产、提高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都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容县31年生火力楠人工林生态系统3种营养元素(N、P、K)的含量、储存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各器官养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叶、花果、树根、树皮、树枝、干材;不同器官各养分元素含量均为NKP。31年生火力楠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储存量为1 152.05kg/hm~2,其中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养分储存量分别为816.04kg/hm~2、18.85kg/hm~2、44.46kg/hm~2和272.70kg/hm~2,分别占养分总储存量的70.83%、1.64%、3.86%和23.67%。火力楠人工林3种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为26.32kg/(hm~2·a),不同器官年净积累量排序为干材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花果。火力楠人工林乔木层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3种养分元素3.86kg,其养分元素利用效率低于秃杉和杉木,但明显高于云南松和红椎人工林。  相似文献   

5.
杉木林中氮、磷、钾元素的动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南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在实测林分养分元素的输入、输出及生物循环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养分元素在系统内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主要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依次为N>K>p;对林分施肥,不仅表现为土壤养分贮存量增加,而且使N,p,K的循环速率相应提高;在强度间伐(50%)措施下,N,p,K的循环速率降低,系统内的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6.
全球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人工林为木材生产和缓解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在介绍全球人工林资源的基础上, 分析了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水分循环、养分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 提出了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 即建立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制度、通过森林认证助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利用REDD+机制提高人工林固碳效应的政策推动策略,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人工林对水循环负面影响、提高人工林的养分循环、促进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策略, 以及保育高保护价值区域策略和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人工林规划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火炬松人工林林木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费世民 《林业科学》1995,31(4):299-309
通过试验控制,定位观测和养分元素分析测定,定量地研究了莎下蜀林场15年生火炬松人工林林木矿质营养特征。  相似文献   

8.
贵州龙里林场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实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龙里林场外来引进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及本地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不同土壤层理化性质及养分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pH值为4.38~4.53,均表现为弱酸性;湿地松人工林有机质、全氮、磷、钾、钙含量均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Fe、Cu、Zn、Mn、Co、Cr在2种林分中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法表明林分综合环境因子变量各指标受影响程度为NH_4-NZn速效PCoMnCuMgNP速效K。这些数据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的生长对养分的渴求高于湿地松。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掌握其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及植物的富集系数对促进人工林养分良性循环和维护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会同县杉木人工林间伐区和对照区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伐区土壤中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由对照区的30.08g/kg降为27.50g/kg,下降9.38%,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因间伐后林下植被大量增加,它们对补充林地养分和养分的生物循环具有积极意义;植物种类不同,其富集系数则不同,就是同一植物,它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良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促进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在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桉树不同连栽代次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并进行连栽桉树人工林与其它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桉树连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特别是表层有机质,且会造成土壤氮、磷、钾含量下降,土壤表层钾含量和中下层全氮含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保持自肥+科学施肥+施用菌肥,改变耕作制度,发展复合经营,优化林分结构,降低养分移出强度,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不同组分对降水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水文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大气降水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来源之一, 是目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不可或缺的因子.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一般通过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等组分对降水进行分配.文中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同时对森林降水中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研究作了简述, 指出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目前桉树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原生分布和引种分布)并用DMAP软件将桉树分布的国家进行标记。对桉树分布区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发现气候类型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桉树生长良好,林间物种丰富。通过对桉树生态问题的详细分析,表明只要经营科学合理,桉树人工林单位耗水耗肥量并不高,并且林内生物多样性较好,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其本身造成的,而是种植经营技术不科学导致。为提高桉树人工林的木材质量和生态效益,对桉树人工林需进行合理栽培,如重视科研、改良造林技术、集约经营和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4.
林木苗期营养诊断与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苗期营养诊断与施肥研究对于指导培育壮苗、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至关重要。文中详细介绍了形态分析、植物组织分析、生理生化分析等几种主要的林木营养诊断方法在国内外林木苗期诊断试验中的应用情况, 从施肥方式、施肥量以及元素配比等方面对国内外林木苗期施肥研究进行总结, 并展望未来林木苗期营养诊断与施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树冠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0月15日至25日在色季拉山生态系统定位站原始冷杉林,采用标准地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测定了其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林冠的养分,结果表明:1年生叶片养分总含量是多年生叶片的1.12倍;叶片在树冠阳面养分总含量高于阴面;林冠的不同高度叶片的养分含量不同;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叶片在养分含量上也有一些差异.枝条与叶片有着相似的养分含量分布规律,这种一致性说明在养分的分配、积累过程中,枝条和叶片对养分的利用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以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幼林进行培育,研究不同施肥位点对尾巨桉幼林生物量、养分分配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点穴施更促进根系生长,但是双位点穴施对树皮、叶片、树干、树枝和总生物量累积效果更好.养分分配除树根各处理磷素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部位各养分累积量在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叶片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且氮含量高于磷、钾含量.虽然处理Ⅱ各元素养分利用率及各部位养分累积利用率普遍优于处理Ⅰ,但差异均不显著.对尾巨桉施肥位点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mid-1970's new types of forest damage (of unknown origin) were observed in West Germany. Nonspecific foliage losses and foliar discolora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This resulted in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rogram being initiated in the fall of 1983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stands in southwest Germany, growing on a variety of sites. Forests at these sites revealed light to moderate damage or acute site-and species-specific nutritional disturbances involving Mg, K, Ca, Mn, and Zn. Historical comparisons of needle-analysis data showed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nutrient supply at many sites over the last one or two decades.

As a working hypothesis, the adverse impacts of air pollutants (e.g. photo-oxidants) and/or acidic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re seen as inciting factors causing increased leaching of nutrient elements. The tree's potential to compensate for the nutrient losses by increased uptake are limited by the often poor nutrient supply for forest soils. Accelerated soil acidification increase nutrient leaching from the soil, probably enhancing decline. Over a short period, fertilization led to a decrease or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ymptoms, and to the improvement in the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the foliage.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 of Norway-spruce needles indicated th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n a histological level for moderate yellowed needles after fertilization. Furthermore, needles of nutrient-deficient-trees reveal typical tissue damages different to those caused by SO2 or O3.

Acid mist increased the leaching of K, Ca, Mg, Mn, and Zn from the foliage. Even when nutrients are being leached from the foliage, nutrient uptake canbe increased by improving the nutrient supply in the soil.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damages caused by ozone (O3) on ponderosa pine suggest imbalance in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f foliage.  相似文献   


18.
林木营养遗传和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林木营养遗传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包括林木基因型对施肥反应的遗传差异、林木性状的遗传表达与营养环境、林木营养的遗传控制和变异机制等.鉴于我国现有林地和潜在造林地肥力普遍偏低,土壤缺氮少磷严重,在我国主要用材树种的现有育种程序中必须考虑营养性状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养分流失直接导致丰富表土流失、土地退化、生产力水平降低等问题。探讨了坡面产流产沙及坡耕地养分流失特征的研究现状及养分流失的控制技术,为坡地养分流失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