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良慧 《现代园艺》2022,(8):167-169
公园城市是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的发展方向。以金寨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分析其绿地系统建设现状与公园城市指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城绿生态格局融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彰显、全域生态网络构建、全景游憩系统营造等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需要创建公园城市的同类型地区绿地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水是城市独特的自然标识,山水环境是人们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主要来源,山水城的格局对构建独特城市景观具有重大意义。在城市景观塑造的过程中关注山水意向的保护与彰显,不仅是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有助于营建更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以赣州市水西组团为例,探索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充分尊重与保护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并积极地将山水意向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打造具有山水意境及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以此启发其他同类型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3.
城市湿地是连接自然与人类的纽带,对生态系统和城市系统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川东丘陵独特地形,构建山水丘陵型城市湿地,研究其在生态格局、湿地特征、游憩系统、山水空间、配套设施、安全监控等方面的独特性,探索山水丘陵型湿地对构建城市山水格局的作用与意义。通过营建城市湿地公园不仅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更为城市营造了丰富的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栖息空间。以四川成都东部的杨溪湖湿地公园为例,论证了所提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的合理性,以期为西部丘陵地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佳佳 《花卉》2019,(20):148-148
随着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及大众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使得公园城市理念作为人居环境发展的时代产物而提出,使其无序的“城市公园”发展至系统的“公园城市”,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城市景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发挥生态文明最大化与城园共融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传统工业衰退带来城市棕地数量激增,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园城市”理论以建设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相融合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其理念有利于推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宜的城市棕地再开发。以公园城市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城市棕地再开发中的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的问题,提出打造城市棕地生态格局、建设城市棕地公园体系、完善城市棕地生产模式的城市棕地再生途径,为城市棕地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绿道就是自然景观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三门峡市具有黄土高原特殊的台塬地貌,历史文化丰富、景点众多,有多条河流流经市区汇入黄河,城市绿道建设资源丰富。依托于黄河湿地、崤山、天鹅湖、青龙涧河、苍龙涧河等自然山水进行生态绿道建设,供人们骑行、散步、锻炼、休憩、游览,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天鹅之城"自然山水城市风貌特征,提升城市发展品位。  相似文献   

7.
鲍琨 《现代园艺》2014,(20):171-171
山水园林城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牡丹江市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建设"的规划。经过多年实践努力,打造出新的环境优美城市,对城市整体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建华  刘丽云 《现代园艺》2022,(10):154-156
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化绿色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加强对城市布局进行设计和建设,从“公园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转变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主要阐述丹江口山水城市的概念、创建条件,从建森林公园、做水字文章、构筑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和做活自然保护区文章等方面,说明建山水城市是目前世界流行和符合丹江实际的城市建设定位,建山水园林城市是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由山体、河流、湖泊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作为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简介四川省自贡市自然山水格局及其基本特征.提出在自贡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归纳形成“一心都市聚茵、两带十字绿轴、三环绿屏交错、四楔绿廊穿插、多园星罗棋布”平面与垂直相结合的立体化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分析自然山水格局对自贡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特色,城市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不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便可以为丘陵山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以温江光华等5个公园的概念设计方案为例,围绕"人、城、境、业"4个要素探索建设路径,紧密结合温江四级规划体系,统筹设计了5个璀璨相连、产城融合的大美公园。  相似文献   

12.
李绍华 《花卉》2020,(16):59-60
月季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中优势显著,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自2018年来,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太原市在公园绿地、道路沿线等重要节点、区域大幅增加月季、玫瑰种植数量,打造“玫瑰之城、浪漫之都”,将公园化的城市风貌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引领,塑造美丽怡人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3.
陈尚玲 《北方园艺》2011,(16):122-124
创建生态公园是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柳州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课题项目研究,在生态公园概念提出的基础上,阐明创建生态公园的核心理念,结合柳州的地域现状提出调整植物种植结构、提高公园绿地水土涵养能力和土壤肥力、实施“招鸟工程”等创建生态公园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以期对现代城市公园的后续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集美观、生态、防灾等功能于一体,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失的建设主体之一。以东莞东城文化中心公园设计为例,从营造彰显岭南园林文化魅力的自然山水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到公园绿化、建筑等具体设计元素的表现形式,再到公园建设与管理总结,探讨了其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园迎来了建设热潮,公众与自然联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综合公园因其在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出行距离、活动安全和人群覆盖面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渐发展为自然教育的重要阵地。笔者以深圳市建立的第一批城市综合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之一——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为案例,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城市综合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构建及运作模式,以期为中国各城市综合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设计领域中,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指导理论及设计方法,致力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和区域气候调整,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湿地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借助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能量循环过程实现水质提升、雨洪调蓄等生态功能。通过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措施,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选择,助力构建更高效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展园设计要求,分析了城市展园设计的主要特点。从地域特征的角度出发,以河北省第一届园林花卉博览会——张家口园设计为例,阐述如何概括性地提取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历史文化、地域性材料等特征,并结合园址的用地情况,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艺术性地展示富有鲜明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为游人提供多层次、立体化、探索性的游览体验,使城市展园真正成为展示、宣传和供游人参与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微更新是针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城市织补式、碎片化的更新,通过微更新不仅能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而且能提升社区活力。口袋公园是指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不受功能要求限制的特点。由于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理论高度契合,尝试将“城市微更新”与“口袋公园”2种理念相结合,以“城市微更新”理论指导“口袋公园”实践,通过“口袋公园”实现“城市微更新”理论的落地、完善,以期为城市旧社区空间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小尺度公园是城市中对市民开放的小型绿地空间,服务于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单个小尺度公园建设可改善城市区域内环境,而分布在城市中各个地点的小尺度公园相互交织,从而能提高城市整体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以镇江市京口区为例,分析总结小尺度公园分布、功能和存在的问题,强调小尺度公园设计应突出对城市中生态景观的修复和以更新织补的方式完善和修补城市空间,以期能为类似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1"山水城市"--21世纪城市建设新模式 山水城市是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后所提出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建设的研究学者们指出"山水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模式,而且她涵盖了"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即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即人工环境,"山水城市"即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城市.它一方面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