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 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分泌装置”和“杀伤机器”,其功能是将细菌毒素输送至原核或真核细胞中从而抑制/杀灭它们。T6SS在沙门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独立编码5套T6SSs(T6SS-1~T6SS-5),分别由沙门菌毒力岛6(SPI-6)、毒力岛19(SPI-19)、毒力岛20(SPI-20)、毒力岛21(SPI-21)和毒力岛22(SPI-22)编码。T6SS参与沙门菌的种间竞争、生物被膜形成、金属离子摄取运输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在沙门菌生活周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沙门菌T6SS组装、基因组结构特征以及分泌调控网络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菌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oppCDF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LD50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oppCDF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oppCDF基因缺失株可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oppC与oppF基因缺失后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oppC基因缺失可降低在RAW267.4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oppF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强在RAW267.4内的存活能力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而oppD基因缺失后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和RAW267.4内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oppCDF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作用中的复杂调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405-2411
为分析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鸡白痢沙门菌CVCC1798和鼠伤寒沙门菌SL1344为研究对象,基于主要毒力因子SipA的分泌表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主要毒力因子SipA和SipB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肉桂油口服液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浓度范围内,可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活性及其入侵细胞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表明肉桂油口服液降低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SipA和SipB的分泌及调控蛋白HilA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肉桂油口服液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水平。结果提示肉桂油口服液可有效抑制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和分泌,表明肉桂油口服液是一种潜在抗沙门菌感染先导复合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28-1533
为探讨共培养条件下沙门菌对粪肠球菌N41分离株生长特性及其不同生长时期26种毒力基因转录的影响,将N41菌株、沙门菌菌株单独/混合培养后,分别进行菌落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其生长状况及影响,同时提取其对数中期、对数后期、稳定前期和稳定期的总RNA,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N41菌株26种毒力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共培养后沙门菌和N41生长均受到影响,其中,在N41菌体浓度降低约3.9倍,而沙门菌菌体浓度降低约110倍。在N41菌株26种毒力基因中,沙门菌促进了ebpA、ebpC、rnjB、ace、ebpR、psr等12种毒力基因在4个不同生长时期的转录,但同时也降低了毒力基因SlyA和sprE在4个生长期中转录水平;另外,除了CylL-S、CylL-L、efaA和AS在4个生长时期变化不明显外,其余的大部分毒力基因都在对数后期转录水平有明显上升,但在其他生长时期则表现不同。这说明,两菌共培养后,N41菌株明显抑制了沙门菌的生长,同时沙门菌也整体促进了N41菌株毒力基因的转录。本试验为研究细菌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肠球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ABC转运膜蛋白SapC在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pC基因缺失突变株SMΔsapC,对其进行生长特性、酸性应激试验、多黏菌素B敏感性试验、生物被膜检测、胞内存活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SMΔsapC与亲本菌株和互补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酸应激条件下,SMΔsapC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sapC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SMΔsapC基因缺失株在鼠源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毒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研究表明,sapC基因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抗酸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影响沙门菌在体内外的毒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铁硫簇蛋白对肠炎沙门菌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C50336) 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C50336Δsuf B),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探究Suf B蛋白在肠炎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缺失株C50336Δsuf B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酸性应激、H2O2处理和高渗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在血清中存活率明显降低。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毒力和体内存活能力均严重下降。本研究证实suf B基因与肠炎沙门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阐释肠炎沙门菌感染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讨沙门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构建了耶尔森强毒力岛(HPI)基因缺失沙门菌,并检测了HPI基因缺失沙门菌对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应用PCR扩增沙门菌HPI同源的cat基因片段,借助p KD46质粒在HPI阳性沙门菌中表达Exo、Beta和Gam 3种蛋白质,实现HPI全岛敲除。利用HPI基因敲除体系建立沙门菌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并检测其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同源重组测序为阳性;irp2、irp9及irp5 PCR鉴定为阴性;HPI阳性沙门菌感染鸡巨噬细胞(M-HPI)后0~2 h,其对刚果红染色酵母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HPI缺失沙门菌(M-△HPI)(P0.05),而2 h以后尽管仍然保持以上变化,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成功建立了沙门菌HPI全基因敲除方法和沙门菌HPI基因缺失株,HPI基因缺失株沙门菌感染可损伤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8.
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G^-)菌的内毒素,刺激机体引发炎症反应,为细菌的一种毒力因子,主要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外膜上,也是外膜囊泡(OMVs)的主要成份。OMVs是细菌从膜上脱落下来的一种囊状结构,含有大量的LPS、外膜蛋白及其他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亚单位疫苗。大多数LPS由类脂A、核心寡糖和O抗原多糖组成,这3个组分的合成影响着LPS的结构,继而影响细菌的毒力和细菌分泌OMVs的产量、毒性及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论文主要对LPS的合成转运过程中结构修饰对G^-菌毒力及其OMV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为革兰阴性菌致病机理研究及开发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常引起婴儿和幼畜(禽)严重腹泻和败血症.近年来对于大肠埃希菌强毒力岛(HPI)致病机制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记载,但大肠埃希菌具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与一些肠道致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克雷伯菌等.引起大肠埃希菌致病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气候变化,应激,机体本身状况等.论文就大肠埃希菌HPI的结构基因及其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素V(ColV)质粒是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重要的毒力质粒之一,能够编码大肠埃希菌素V、血清抗性、铁摄取系统等与致病相关的毒力基因。目前虽然对鸡的大肠埃希菌病研究的比较广泛,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ColV质粒与鸡大肠埃希菌病的联系,及其3个表型与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的关系,为防控鸡大肠埃希菌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大肠埃希菌素Ⅴ(ColⅤ)质粒是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重要的毒力质粒之一,能够编码大肠埃希菌素Ⅴ、血清抗性、铁摄取系统等与致病相关的毒力基因.目前虽然对鸡的大肠埃希菌病研究的比较广泛,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ColⅤ质粒与鸡大肠埃希菌病的联系,及其3个表型与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的关系,为防控鸡大肠埃希菌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羊链球菌病又称羊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80%。人与发病羊只接触或食用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也可导致发病。近年来对羊链球菌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是该菌的致病力及其致病机制。羊链球菌感染引起羊只发病的过程主要包括感染、黏附宿主细胞、入侵宿主细胞、损伤细胞和免疫逃避等过程。羊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具有附着和侵袭机体细胞的作用,使细菌在羊只体内大量聚集,进而干扰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引起疾病。论文综述了链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及链球菌对宿主的免疫逃避的机制,并阐述了链球菌在入侵机体细胞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毒力因子的种类、结构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毒力因子的综述,为抑制毒力因子和防控羊链球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激活天然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然而,沙门菌已进化出相应的逃逸机制逃避宿主的防御。沙门菌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是干扰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TLRs-NF-κB)信号通路,包括修饰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分泌TIR模拟物和抑制IκB的降解等;另一种机制是树突状细胞(DCs)介导的免疫逃逸,包括抑制DCs递呈抗原、降低FliC的表达和依附DCs扩散等。利用沙门菌的免疫逃逸策略,可为沙门菌新型疫苗和抑炎性药物分子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在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中常列榜首。沙门菌的致病性与其Ⅲ型分泌系统(T3SS)密切相关。沙门菌能够利用T3SS选择性分泌效应蛋白至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完成细菌的感染和胞内定殖过程,从而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沙门菌T3SS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沙门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对沙门菌T3SS的结构、组装及作用机理做一综述,以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病,为了解华东地区沙门菌的分子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PCR分离鉴定沙门菌,然后利用PCR检测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及毒力因子,并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鉴定出48株沙门菌,分离率为16.84%。血清学结果显示所检测的48株沙门菌中鼠伤寒沙门菌占64.58%,肠炎沙门菌占6.25%,其他血清型占29.17%。毒力基因检测发现除sopE基因分布率为25%外,其他15个毒力基因分布率可达97%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分离株对常见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性和敏感性,并且耐药性十分严重,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以上。检测结果说明,华东地区沙门菌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且毒力基因分布广泛,多重耐药性菌株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16.
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菌之一,能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其感染可引起鸡白痢、禽伤寒等疾病。沙门菌在鸡中可以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给家禽生产和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危害。沙门菌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细菌的毒株和毒力,宿主自身的基因表达、肠道微生物组成、品系品种等多方面因素也会影响细菌的感染进程。结合最新研究报道,文章从鸡功能基因、表观遗传修饰、肠道微生物及抗病品系品种等领域综述了鸡抗沙门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是一种特殊的泛嗜性胞内病原菌,也是最为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菌之一,通过污染鸡蛋进行传播。肠炎沙门菌能导致成年鸡隐性感染且长期排菌,容易为生产所忽视;并且能在污染的鸡蛋中增殖,却不会引起蛋内结构明显的变化。肠炎沙门菌病不但对禽类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宿主的遗传背景对肠炎沙门菌病的抗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抗性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和差异表达规律是研究鸡对肠炎沙门菌病抗性的必要途径。本文对鸡肠炎沙门菌病的致病机理和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鸡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全球关注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具有非常广泛的宿主谱,能引起人和动物肠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因此,沙门菌的防控在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均十分重要~([1-2])。沙门菌依靠许多毒力因子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如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 islands, SPIs)、pSLT毒力质粒、菌毛、鞭毛和生物被膜等。菌毛是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其毒力和致病力都很强,是细胞内寄生菌,其中羊种菌毒刀最强,猪种次之.牛种毒力较弱,以羊感染人的机会最多.目前已知有60多种驯兽动物、野生动物是该菌的宿主动。其传播途径很多,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交媾传播,也可通过结膜、吸血昆虫传播。  相似文献   

20.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毒力因子以及抗原性蛋白的发掘与探索有助于深入研究猪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并为疫苗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序列和蛋白片段。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多种发掘猪链球菌新的毒力因子和抗原性蛋白的方法:转座子诱变缺陷株筛选法、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等位基因置换法、体内互补法、构建和筛选了基因文库、抑制性差减杂交试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