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全面了解开麦20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7-2009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适应度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麦20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耐病性。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穗数次之,增加穗数,提高粒数是其高产的关键,在密度为6750-7500kg/hm2水平下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云麦74品种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根据2014~2015年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2016年云南省生产试验汇总资料,对云麦7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麦74区试平均产量4638.22 kg/hm^2,比对照增产3.75%,具有小的变异系数和大的高稳系数,表现出良好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呈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云麦74产量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云麦74是一个具有高产潜力,稳产性强的品种,可通过适期追施拔节肥,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平麦20的生产性能,以河南省豫农源小麦联合体冬水组2017—2018、2018—2019年度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增产率、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增产点率、回归系数、品种离优度等对平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平麦20与对照周麦18相比,平均产量高,增产极显著;变异系数小,高稳系数高;回归系数小,离优度低。综合各项指标,平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增产潜力、稳产性和广泛适应性,适宜在河南省早中茬高中水肥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5.
以2006~2007年度福建省春花生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花生品种莆花1号和泉花1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莆花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冈杂棉10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稳产性、适应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依据2018―2019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数据汇总资料,采用多重比较(邓肯多重范围检验)、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环境指数和产量的回归系数及坐标曲线、适应度、相关系数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冈杂棉10号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皮棉产量为122.3 kg,比对照GK39增产13.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高产特性;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冈杂棉10号属于高产但稳产性一般的品种,但冈杂棉10号的2年区域试验高稳系数分别为83.76%和86.90%,较同组区试品种相对较大,说明冈杂棉10号具有很好的丰产性,且兼顾稳产性;环境系数和产量的回归分析中,2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0和1.18,但回归线位于群体平均线上方,适应度平均为81.25%,说明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冈杂棉10号的皮棉产量受总成铃数的影响最大。综上,棉花品种冈杂棉10号具有丰产性,兼具稳产性,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该品种在审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沧麦14’以综抗丰产节水为选育目的,以‘沧2004-93’为母本,‘衡7229’为父本有性杂交,经两圃平行交替选择抗逆育种技术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抗寒、抗旱、抗倒、丰产稳产的突出特点,适宜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冬麦区种植。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886.5 kg/hm2,穗数591万/hm2,穗粒数34.8粒,千粒重45.0 g。介绍了‘沧麦14’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以往在对区域试验结果进行综合时,主要采用方差分析及变异系数,回归系数等对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评价。本文根据卢长明提出的品种丰产势的理论对河南省1988~1989年大粒花生区试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与方差、回归等分析的结果比较,分析其对花生品种(系)的评价效果。品种产量分布曲线中超过某一产量标准(如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的积分面积或累积概率值是提出品种丰产势的理论基础,在各品种参试地点完全相同时参数  相似文献   

9.
浅析构成水稻丰产性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辽122品种与对照品种吉玉粳为试验材料,在其适应种植区域生态条件下,试验研究参试品种丰产性的遗传因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等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穗长、穗粒数未过到显著水平,因此初步明确了品种的丰产性取决于株型理想,源库协调,有效分蘖力,成穗率,穗粒数与结实率,为常规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1999年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适定性参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品种的丰产性及稳产性,可以从坐标图上一目了然;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品种的丰产性及稳产性可以从HSC位次中得出结果;用回归系数坐标法可以更清楚、更详细地说明各品种的丰产性及稳产性,但计算比较繁琐。适定性参数法、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计算简便且容易分析,但比较粗略,对区试结果不需详细分析时,可应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需要详细分析时,还是应用回归系数坐标分析法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2008年全国单产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41块。与往年相比,2008年玉米高产田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多数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高产田在高温寡照的四川省首次出现。41块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为88 110穗/hm2、穗粒数530粒、千粒重368.3 g、穗粒重191.4 g。高产田的产量取决于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光温条件、品种和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万/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 000 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相似文献   

14.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 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 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S1、S2处理0~80 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S3处理0~40 cm处于不同程度胁迫.豫麦49 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S1和S2;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2、S3较高,且显著高于S1,同时S2与S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度水分胁迫在不影响河农859产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河农859籽粒产量以浇2水的S3较高,但与浇1水的S2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在S3处理下的产量显著高于S2和S1.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在基本满足产量形成需要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史新海  赵格 《玉米科学》2003,11(2):059-061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6.
豫麦51生长发育及形态生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豫麦21和豫麦18比较,豫麦51上部三叶叶夹角、叶向值较小而叶面积较大,基部节间周长和维管束数目明显高于对照,后期绿叶面积大,旗叶叶面积持续期长,叶绿素含量高且下降慢,可溶性糖含量高且灌浆期下降快,说明糖制造多、输导能力强、灌浆速度快,从而使得千粒重高、穗粒数多。这为豫麦51高产、稳产性显著优于对照奠定了良好的形态生理基础。同时,此研究也为指导超高产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小麦宽幅播种的适宜行距,在高产地块以高产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20 cm、25 cm、30 cm三个行距处理,研究了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行距下,宽幅播种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条播提高11.0%。在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过大时小麦群体数量较小,成穗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数量和干物质积累;但行距过小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群体边际效应减弱,产量降低;适宜行距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群体在花后维持较高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泰农18以宽幅播种、行距25 cm、播量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GGE双标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GE双标图对2013~2014年河北省玉米多点鉴定试验中10个参试品种(含对照)在8个试验点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产量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地175在产量、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适应性较好;逐鹿试验点是最理想试验点,有较好地试验点鉴别力和代表性。中地175是最理想品种。GGE双标图分析为客观评价玉米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7个主要推广品种,分别种植在春不浇水和春浇二水条件下,测定了小麦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随着产量的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稀释效应,而且有些营养成分含量(如Fe、Mn)随着年代更替出现明显提高的趋势;春不浇水降低了籽粒Fe、Zn、Cu和蛋白质含量,但提高了籽粒Mn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Fe、Zn、Cu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Fe、Zn、Mn、Cu、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年代之间也呈正相关,说明在产量改良的过程中有望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