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市郊区养鸭数量很多,主要是养殖户中、小规模饲养和很多农户的散养。由于饲养管理粗放、防疫卫生差等方面原因,鸭病时有发生。粗略估算,在这些鸭病发生数量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病最多,鸭病毒性肝炎占第二,其它病则较少发生。2007年10月,笔者接诊一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鸭瘟,称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染性最高,北京鸭次之。病鸭和病愈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病鸭的分泌物、排泄物、羽毛等均带有病毒,故洪水泛滥时,易引起鸭瘟的流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养鸭户对鸭瘟的防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不知如何去防治,为了减少鸭瘟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做好以下工作:1转变观念 很多养殖户对鸭瘟的预防掉以轻心,认为鸭瘟的发病率不高,持无所谓的态度,免疫时以“走过道”…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肉鸭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鸭病的防控。鸭病防控是养鸭场的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做好鸭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鸭病的防控要始终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综合预防措施的落实,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建立健康群体。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过去叫鸭疫巴氏杆菌病。该病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用抗菌素治疗有良好的疗效,然而该病反复地、频频地发生,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养鸭业的头号杀手。笔者于2007年4月又接诊了1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鸭脚瘫,一般以冬季或春季的初产蛋鸭多发,肉用种鸭在限饲过程中,发生也比较普遍。导致鸭软腿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环境因素(饲养管理条件差、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场地潮湿)、疾病因素(关节炎、滑膜炎等)、人为因素(操作粗暴、疫苗接种、称重导致鸭群应激等)、营养因素。蛋鸭发病后,产蛋量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后睾吸虫病寄生在鸭胆管和胆囊的后睾科吸虫很多,感染强度可多达数百条,有的鸭胆管可被虫体充满。本病1月龄以上雏鸭感染率最高,对鸭危害较大。鸭对体吸虫,是鸭肝脏寄生虫的大型虫体。病鸭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病鸭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时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正>1后睾吸虫病寄生在鸭胆管和胆囊的后睾科吸虫很多,感染强度可多达数百条,有的鸭胆管可被虫体充满。本病1月龄以上雏鸭感染率最高,对鸭危害较大。鸭对体吸虫,是鸭肝脏寄生虫的大型虫体。病鸭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病鸭表现贫血、消瘦等  相似文献   

8.
鸭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急、慢性传染病 ,除鸭外其他家禽都易感。主要发生于幼禽 ,引起小鸭大批死亡 ,成年鸭多为带菌者。临床上以腹泻、结腹炎和消瘦为主要特征。人多因与病鸭接触而感染 ,本菌会引起人食物中毒。在管理条件相对落后 ,防疫措施不力的鸭场广泛流行 ,给养鸭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初诊依据1 .1 发病特点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鸭和病愈带菌并排菌的鸭。由于这些鸭长期带菌 ,在饲养管理不善的条件下 ,带菌鸭发病或大量排出沙门氏菌而污染环境。引起鸭发生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是沙门氏菌属细菌 ,其种类很多 ,最常见的病原…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具有较高传染性,发病率在10%-60%之间,死亡率可达30%-90%以上。该病易发难治,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使鸭只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造成鸭只短期内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造成残次鸭过多,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了饲养成本,甚至失去饲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被称为鸭败血症,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和省份发现过病例。此病发作后会造成大量鸭死亡,给养鸭农户带来很大的损失。1病原分析此病的致病原因为鸭疫默里氏杆菌。在全球已经发现的血清型有21个,在我国就占到了14个。2流行情况鸭、鹅和火鸡中感染的病例已有很多记载,主要感染1~8周的幼鸭,其中2~3周的小鸭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一般在5%~80%。病发位置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皮肤。四季均有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仔猪价格偏高,导致养猪业萎缩。平乐县部分养猪户转向养殖家鸭,目前家鸭养殖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很多家鸭养殖户对鸭群的疫病预防普遍不重视,缺少对家鸭疫病的预防。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临床上通常可以观察到眼、鼻等器官有较多分泌物, 部分病鸭伴随有喘气、咳嗽、下痢、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日龄较大的病鸭偶尔会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感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病程极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特征是肝炎、肝体积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世界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本病。1963年上海首先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80年在北京某鸭场分离到病毒。此后福建、广东、四川、广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尤以高产蛋鸭易发生,越是高产母鸭发病率越高。蛋鸭患了软腿病后,轻则造成掉蛋,重则死亡。  相似文献   

14.
大棚养鸭的卫生防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当前饲养肉鸭情况看,养鸭的最大威胁同养鸡一样,也是鸭病。随着养鸭规模、养鸭区域的逐渐扩大,养鸭时间的增长,鸭的疾病不断增多。现阶段鸭的主要痰病为小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鸭瘟、流感以及大肠杆菌病等。这些鸭病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鸭群就难以保证健康,由此养鸭经济效益也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问题一定要控制好鸭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规模养鸭还处于起步阶段,养鸭的设备很多比较简陋,饲养也多不合理,多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养殖。所以,鸭病在我国还普遍存在。在中药防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有人曾用“清疠散”(主要成分为雄黄、硫黄、花椒、川山甲)制成水煎剂,在感染了巴氏杆菌的鸭身上做了试验,在感染后6个小时进行注射,治愈率高达95%,感染11小时候投药,治愈率达80%,也有人用其他的一些中药做了其他防治鸭病试验,都取得了很好地治疗效果[1]。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近几年发病普遍,广泛流传。若与埃希氏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会增加死亡率,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将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鸭场的主要疫病已从原来的鸭瘟、禽霍乱、大肠杆菌病等几种发展到目前的鸭瘟、禽霍乱、火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病毒性肝炎、花肝病、减蛋综合征、禽副伤寒、三周病等10余种,其中尤其以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病毒性肝炎以及三周病、(番鸭)花肝病等急性烈性传染病最为多见。众多鸭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了多种疫病防制措施,但成效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鸭病流行的特点1.危害肉鸭生产的传染性疫病,主要是鸭瘟,雏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尽管鸭瘟、病毒性肝炎病,通过免疫注射,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免疫注射密度不大,有时仍有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决不能忽视。尤其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在一定地区...  相似文献   

19.
鸭曲霉菌病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又名鸭霉菌性肺炎,主要发生于温暖潮湿或多雨季节。该病尤以雏鸭易发,该病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很高,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鸭沙门氏菌病又叫做鸭副伤寒。因为患本病的雏鸭死前有时见身体翻转,腹部向上,所以又叫做“仰卧病”或“猝倒病”。雏鸭很容易得这种病,尤其是出壳后几天到2周龄左右的雏鸭。  相似文献   

20.
1流行病学集约化养鸭场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鸭。这些病鸭看似健康,但在其肠道有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存在,若病鸭将粪便排出体外,不仅污染饲料、饮用水、地面以及用具等,还会将病菌由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染给其他鸭群。鸭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病,鸭胚发病感染率最高,将死亡的鸭胚进行分离,分离出更多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饲养管理水平,气候环境条件,鸭舍卫生状况,鸭舍温、湿度,饲料情况等应激因素有很大关系。大肠杆菌的发病率一般为10%,最高可达到50%,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在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