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未明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缺陷与紊乱而导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属于临床综合征,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包括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  相似文献   

2.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 ( 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BLAD)是一种牛的造血系统遗传性疾病。以严重的重复性感染、缺少脓液形成、损伤愈合延迟和白细胞增多症为特征 ,实质是白细胞粘附及相关的功能包括吞噬和趋化作用缺陷 [1 ,2 ] 。 1 974年 ,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人发生的一种容易感染、白细胞增生和趋化、吞噬功能缺陷的疾病 ,1 984年确定其病因 ,它是一种与白细胞粘附有关的细胞表面糖蛋白——整合素表达缺陷所致 ,并定名为白细胞粘附缺陷病 (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 [3 ]。近年来 ,在病人中又发现了一种以反复感…  相似文献   

3.
范科尼综合征是一种肾小管复合转运缺陷病,主要引起各物质在肾脏的转运障碍,如糖、氨基酸、碳酸氢盐等,最终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肾衰及由此引起的各种代谢性继发症.范科尼综合征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饲喂某些冻干粮与犬的获得性范科尼综合征似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应当引起亚洲地区的警惕和重视.对范...  相似文献   

4.
宠物临床对犬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理组织学技术,目前在及时确诊方面仍有待完善。为探索系统、可靠和快速的犬血液肿瘤诊断方法,本试验拟对临床21例犬血液肿瘤疑似病例,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涂片分类计数、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和骨髓液涂片技术综合应用以确诊肿瘤性质。结果显示,21例疑似病例被诊断为18例造血系统肿瘤和3例非造血系统肿瘤。18例造血系统肿瘤分别为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6例淋巴瘤,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和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3例非造血系统肿瘤均为肥大细胞瘤的骨髓转移,即肥大细胞白血病(MCL)。结果表明,临床采用血常规检查和血涂片分类计数可鉴定血液肿瘤患犬的细胞形态学异常,继之适应性应用骨髓细胞学技术辅助检查可确诊肿瘤的性质。因此,骨髓细胞学对犬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5.
输血疗法是利用输入正常生理机能的血液进行补血、止血、解毒的一种治疗措施,输血能够迅速增加循环血量和体液量,增强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和增加蛋白质的浓度,刺激造血机能等,能有效缓解贫血导致的临床症状。在犬病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不当,常常引起患犬溶血反应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贫血,笔者通过输血对患犬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将以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日趋增加,但喂养经验不丰富,犬偏食或日粮中蛋白质供给不足,引起一种营养代谢病——犬腹水症。笔者近期收治一例犬哺乳期腹水病,临床上以腹水,逐渐消瘦,全身无力,贫血为主要特征。现将临床治疗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犬子宫蓄脓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来自合肥动物保健中心、池州贝乐康宠物医院的20例子宫蓄脓症患犬病例,并通过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仪器检查探究了子宫蓄脓症最为有效、最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血常规、血液生化、B超、X线对于子宫蓄脓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针对该病的预防与治疗上应尽早实施卵巢子宫摘除术。  相似文献   

8.
一例犬多中心型浆细胞样淋巴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瘤(lymphoma)是犬只最常见的造血系统肿瘤,而浆细胞样淋巴肉瘤是其中较罕见的类型淋巴瘤。介绍了一例未绝育雌性泰迪犬患多中心型浆细胞样淋巴瘤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全身或局部移植到患犬体内,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细胞或组织器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对犬干细胞治疗犬的骨关节疾病、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1型糖尿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作一综述,为开展犬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是犬类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皮肤病有寄生虫性皮肤病、脓皮病、皮肤真菌病、皮肤过敏性皮炎、免疫缺陷性皮肤病、营养性皮肤病等,而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犬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蠕形螨、疥螨、耳螨等,其寄生于体表时,常引起感染犬剧烈的痒感,从而患犬会不停地  相似文献   

11.
Canine cell-mediated immunity and its in vitro testing is reviewed.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s and the leukocyt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 are discussed as corollaries of in vivo cell-mediated immunity. Cloning of progenitor populations,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surface markers and DL-A typing for studies of canine immunity a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The genetic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can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CLAD) was originally described in juvenile Irish Setters with severe, recurrent bacterial infections. CLAD was subsequently shown to result from a mutation in the leukocyte integrin CD18 subunit which prevents leukocyte surface expression of the CD11/CD18 complex.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a mixed-breed CLAD colony with clinical features that closely parallel those described in Irish Setter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LAD heterozygotes and CLAD-affected dogs by a combination of flow cytometry and DNA sequencing allows the CLAD-affected animals to receive life-saving antibiotic therapy. The distinct clinical phenotype in CLAD, the ability to detect CD18 on the leukocyte surface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anine model in marrow transplantation, enable CLAD to serve as an attractive large-animal model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ove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nd gene therapy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底小室内,因其具有持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精子的能力,被认为是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将自身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成体干细胞。对SSCs的研究已成为干细胞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SSCs的研究多集中于啮齿类动物,而猪SSCs(porcine SSCs,pSSCs)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睾丸中pSSCs本身数量极少,且缺乏特异的分子标记;pSSCs的分离纯化技术仍不成熟;pSSCs体外培养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pSSCs分离纯化效率低,并且难以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及传代,以至于pSSCs的相关机理研究缺乏稳定的材料,为其体外研究及应用带来了不便。基于以上现状,文章总结了pSSCs体外分离培养及移植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pSSCs的分子标记、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的相关方法,以及pSSCs移植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pSSCs研究提供参考,以期加快pSSCs在猪的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以及男性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1个世纪以来,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产生具有功能的精子。直到近几年,研究人员才成功利用体外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了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体外研究精子发生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培养法和体外培养分离细胞的方法,结合两种方法将分离的生殖细胞移植到睾丸组织中进行组织培养。作者回顾了体外精子发生的培养方法,为临床应用和阐明精子发生机制的基本问题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5.
类器官(organoids)来源于自组织和自我更新的干细胞,是利用干细胞的自组织特性进行体外3D培养后形成的细胞团,与来源器官密切相关,再现了来源器官的三维细胞结构,并为探索来源器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类器官系统是由自分泌、旁分泌或邻分泌信号调节下的细胞,或者外源性添加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底物、小分子和生长因子等衍生而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动态的环境,指导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以及细胞在类器官中的自我组装。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重编程方法结合3D类器官工具,使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作为动物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之间的桥梁,是对细胞研究和在体试验的补充。在研究来源器官发育、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类器官不仅是一种比传统细胞培养更具生理相关性的体外模型,而且还是再生医学和个性化医学领域中的新模型,有望成为研究营养素、药物、毒物及毒素等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的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模型。总之,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器官和组织生理生化功能的认知。作者对肠、脑、肺脏、肝脏、子宫、卵巢等类器官培养和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类器官相关科研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旨在基于高通量SNP芯片建立一种可评估牛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的方法,为胚胎牛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胚胎切割技术分别对荷斯坦奶牛体内囊胚(n=27)、体外囊胚(n=21)、体外2细胞胚胎(n=6)和8细胞胚胎(n=5)进行切割取样并统计发育率,其中体内囊胚组分为1/2体内胚组(切取半个胚胎)和体内滋养层(trophoblast cells, TE)组(切取体内胚胎少量TE),体外囊胚组、体外2和8细胞胚胎分别为体外TE组(切取体外胚胎少量TE)、体外2细胞(切取体外2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和8细胞组(切取体外8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切割取样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 WGA),对扩增成功且DNA量大于1 000 ng的样品进行SNP芯片检测,芯片检出率大于90%的进行生产性能评估,低于90%的进行染色体片段缺失分析和数据填充。结果显示:1)切割部分TE后,体内TE组剩余部分和体外TE组剩余部分继续培养24 h后的发育率分别为(94.4±5.6)%和(90.5±6.6)%,而1/2体内胚组剩余部分的发育率显著降低,仅为(22....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分离鉴定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UC-MSC-Exo),并研究犬UC-MSC-Exo来源mi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影响。采用超高速离心法从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NTA)进行鉴定。通过对犬UC-MSC-Exo中的miRNA进行测序,筛选出2个目标miRNA(cfa-miR-34a和cfa-miR-143)并合成相应的mimic和inhibitor,转染犬VEC;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mic和inhibitor转染情况及其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mimic和inhibitor对犬VEC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犬UC-MSC-Exo表达特异性的外泌体表面蛋白CD9、CD63和CD81,粒径集中在100~200 nm,电镜检测成典型的杯状。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iRNA mimic和inhibitor均已转染进细胞内,并且聚集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转染cfa-miR-34a mimic和cfa-miR-143 mimic后,细胞内cfa-miR-34a和cfa-miR-143表达量分别升高约400和78倍;而转染cfa-miR-34a inhibitor和cfa-miR-143 inhibitor后,细胞内cfa-miR-34a和cfa-miR-143表达量分别降低了77%和83%;CCK-8检测结果表明,cfa-miR-34a和cfa-miR-143在体外可极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1)。cfa-miR-34a靶基因预测结果发现,共有195个保守靶位点,与miRDB预测结果共有69个交集靶基因;cfa-miR-143则有448个保守靶基因,其与miRDB预测结果有128个交集靶基因。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犬UC-MSC-Exo,且证实目标miRNA cfa-miR-34a和cfa-miR-143在体外可极显著促进VEC增殖。  相似文献   

18.
溶瘤病毒疗法是利用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新型生物疗法。溶瘤病毒不仅能直接特异性感染和溶解肿瘤细胞,也能刺激肿瘤部位的免疫反应来间接地溶解肿瘤组织细胞,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杀伤或仅有较弱的杀伤作用,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抗肿瘤效果。文章综述了溶瘤病毒的发展史及溶瘤病毒介导肿瘤消融术的机制,分析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新城疫病毒、仙台病毒等8种病毒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体外试验、异种移植肿瘤动物模型试验、肿瘤患犬治疗试验等不同阶段对各种犬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提示溶瘤病毒疗法可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恶性肿瘤治疗新方法,但真正将溶瘤病毒疗法应用在犬肿瘤临床治疗中时病毒肿瘤特异性、病毒使用剂量等问题仍需解决,本综述可为溶瘤病毒在犬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安全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探究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及其条件培养基(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AD-MSCs-CM)对庆大霉素致损的猫肾细胞(crandell rees feline kidney,CRFK)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试验分为空白组、庆大霉素(gentamicin,GM)组、AD-MSCs组和AD-MSCs-CM组;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猫AD-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分离的细胞;以0、2、4、8 mmol/L GM完全培养基处理CRFK,并于12、24和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最适造模浓度;致损的CRFK分别与猫AD-MSCs及AD-MSCs-CM共培养,于24、48和72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4 h后通过Annexin V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ve nuclear antigen,PCNA)、Bax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猫AD-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呈典型的梭型,高表达MSCs表面标记物CD44、CD90和CD105,不表达白细胞表面标记物CD45;AD-MSCs和AD-MSCs-CM均能促进GM致损CRFK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其中AD-MSCs和AD-MSCs-CM可通过上调增殖相关基因CCND1、PCNA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并降低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而发挥促增殖、抑凋亡作用。试验成功分离得到猫AD-MSCs,并证实AD-MSCs及其条件培养基在体外能促进GM致损CRFK的增殖和迁移,为猫AD-MSCs治疗猫急性肾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预处理小麦秸秆最佳条件,从而解决小麦秸秆营养成分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选取蒸汽压强(1.5~2.5 MPa)、水分含量(10%~50%)和维压时间(90~210 s)为自变量,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速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方程拟合,预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维压时间对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蒸汽压强和水分含量对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由F值可知:3个自变量对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速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维压时间、蒸汽压强和水分含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预处理小麦秸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蒸汽压强1.77 MPa、水分含量49.91%和维压时间209.98 s。此条件下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速率可达0.0794 mL/h。3次平行试验验证的体外发酵产气速率为0.0786 mL/h,与理论预测值误差仅为1.02%。将小麦秸秆在最佳爆破条件下重新爆破并进行体外发酵试验,与未蒸汽爆破的小麦秸秆相比,蒸汽爆破极显著降低了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的含量(P<0.01),同时极显著提高了体外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和NH3-N的含量(P<0.01)。综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小麦秸秆的条件合理可行,优化的蒸汽爆破参数可用于提高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蒸汽爆破工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