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1×107CFU/kg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悬液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中药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益生菌组灌胃给予枯草芽孢杆菌悬液(2×108CFU/kg),中药联合益生菌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与枯草芽孢杆菌悬液(5×107CFU/kg)的混合液,1次/d,连续给药7 d。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小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小肠匀浆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RT-PCR法检测小肠组...  相似文献   

2.
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某些致病菌株所引起的多种禽病的总称.其中比较常见危害严重的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全眼球炎、气囊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关节炎等病型.其特征为败血症和剧烈腹泻,导致严重脱水.本病可引起幼禽大量死亡或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优化蒲公英水提条件及其对大肠杆菌体内外的抑菌作用。试验对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水倍数3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利用最小抑菌浓度试验(MIC)、抑菌曲线试验测定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利用BALB/C小鼠研究水提液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蒲公英水提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提取液料比20 mL/g。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25 g/mL,0.5 MIC、1.0 MIC、2 MIC均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生长。模型组小鼠的脏器系数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小鼠和给药组小鼠(P<0.05)。模型组小鼠脾脏出血、充血现象明显,肠绒毛结构被破坏、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用药组小鼠的脾脏和十二指肠的损伤明显减轻。与空白组和药物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蒲公英提取液具有体内、体外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中药复合制剂对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种中药黄芪、黄连、石榴皮和两种益生菌乳酸杆菌-2、枯草芽孢杆菌按一定比例组合成益生菌—中药复合制剂,研究其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河南新乡某猪场挑取356头仔猪,随机分成预防试验组Ⅰ、Ⅱ、Ⅲ。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中药、益生菌和益生菌—中药复合物,观察其对腹泻的预防作用,对照组为Ⅳ组。从河南周口某猪场挑取自然腹泻发病的仔猪160头,随机分成Ⅴ、Ⅵ、Ⅶ三组,饲料中分别添加添加中药、益生菌和益生菌—中药复合物,观察其对腹泻的治疗作用,对照组为Ⅷ组。结果表明,在预防仔猪腹泻方面,四组腹泻率分别为12.50%、13.20%、2.41%和33.83%;在治疗仔猪腹泻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8.00%、100.00%和12.00%。研究表明,中药、益生菌对预防和治疗腹泻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效果不如益生菌—中药复合物。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提供新思路,为益生菌—中药复合物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3种中药口服液的抗小鼠试验性腹泻试验,比较3种口服液对小鼠腹泻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白头翁口服液和大青止泻口服液能极显著地降低番泻叶所致小鼠试验性腹泻的频率(P<0.01),大青止泻口服液和双连固肠口服液能极显著地降低蓖麻油所致小鼠试验性腹泻的频率(P<0.01);大青止泻口服液能够极显著地抑制小鼠小肠的运动(P<0.01).表明3种中药复方口服液中,大青止泻口服液抗小鼠腹泻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6.
7.
本试验旨在探讨黄连、白头翁和黄芩等中药对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为犊牛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试验菌株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采用水提法提取黄连、白头翁和黄芩等24种中药,以抑菌圈直径大小、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观测指标评判中药对引发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黄芩、地榆2种中药对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最明显,抑菌圈直径分别是10.15 mm和10.07 mm, MIC均为31.3 mg/mL;其余22种中药对试验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差,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效果。本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地榆2种中药对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面对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毒副作用和禁用问题,研究高效复合益生菌来替代抗生素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获得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高效益生菌组合,本研究首先选用3种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菌-1、芽孢菌-2、芽孢菌-3)进行组合,获得最佳配比后再与乳酸杆菌和酵母菌进行组合。通过测定菌液的pH值及大肠杆菌数来判断不同配比的复合菌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芽孢菌组合(芽孢菌-2和芽孢菌-3的比例为1∶1)、乳酸杆菌、酵母菌按0∶1∶1、1∶3∶0、2∶2∶3和2∶3∶2来制备复合菌剂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而且优于抗生素。而没有添加乳酸杆菌的几组复合菌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较弱,说明乳酸杆菌的抑菌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对猪大肠杆菌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大肠杆菌病是危害我国畜禽养殖行业的重要疾病,基于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特点,从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其活性的限制性因素出发,以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常用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根据,分析探索益生菌制剂代替抗生素在防治仔猪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显示了益生菌的潜力和优势,更好地推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验比较多种益生菌和中药组合对鸡源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益生菌中,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对鸡源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但地衣芽孢杆菌没有效果.中药组合中,黄连和茯苓、赤芍、金银花、鱼腥草、桂枝分别配伍时抑菌效果明显,但中药组合的抑菌效果明显低于益生菌.进一步研究益生菌中的抑菌成分...  相似文献   

11.
连翘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和开发理想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抑制剂,用连翘作用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大肠埃希菌AcrA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成功扩增出AcrA基因中1005bp的片段,与多重耐药菌种中的AcrA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连翘改变AcrA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能有效抑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减弱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拟复方中药(党参120 g、熟地80 g、玄参80 g、菟丝子60 g、刀豆50 g、川芎50 g、连翘30 g、丹参30 g、炙甘草50 g、人参50 g),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研究其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血清中抗体水平、E玫瑰花环形成率4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4味中药及其与抗菌药的复方制剂的MIC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进的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黄连、鱼腥草、大青叶和苦参4味中药及其相互配伍(1:1)对标准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4味中药与抗菌药配伍(1000:1)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4味中药及其相互配伍对大肠杆菌标准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介于3.91—62.50mg/mL之间,其中大青叶和鱼腥草以1:l配伍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3.91mg/mL;对临床分离株,单方药中黄连抑菌效果最好,MIC为31.25mg/mL,24种复方药中,黄连和盐酸多西环素或加替沙星以1000:1配伍的抑菌效果最好,其MIC为3.91mg/mL。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药复方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以从仔猪腹泻病例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为研究对象,测定杨树花-地榆、杨树花-地锦草、杨树花-马齿苋和地榆-马齿苋4个中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该菌株在中药复方作用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影印法和RT-PCR法测定各中药复方对该菌株耐药表...  相似文献   

15.
12味中药对鸡血清型O_(78)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观察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的水煎液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抗菌活性。选取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加水煎煮以获得中药水提取物,测定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对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中药进行体内试验。乌梅、芦荟、白头翁抗菌活性较好,桔梗、连翘、大黄、白芍、白术几乎无抗菌活性,其中乌梅、白头翁与芦荟水提取物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MIC分别为2.57、2.06和2.31mg/mL。乌梅、芦荟、白头翁具有一定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作用,将为开发新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嗜酸乳杆菌发酵中药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K88所致腹泻小鼠的影响。选取6~8周龄巴比西小鼠(BALB/c)100只,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Ⅰ组)、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组(Ⅱ组)、中药发酵组(Ⅲ组)及中药水提组(Ⅳ组),其中Ⅱ、Ⅲ和Ⅳ组小鼠均用"抗生素+大肠杆菌"模式造模。Ⅰ、Ⅱ组饲喂不含任何药物的基础日粮,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中药发酵液、10%中药水提液。统计分析各组小鼠腹泻率、腹泻指数、免疫器官指数、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结果显示,ETEC K88感染小鼠36 h后,与Ⅱ组相比,Ⅲ、Ⅳ组小鼠腹泻指数(P < 0.05)与腹泻率降低,且Ⅲ组腹泻指数显著低于Ⅳ组(P < 0.05),Ⅲ、Ⅳ组盲肠内大肠杆菌数量较Ⅱ组降低,双歧杆菌及乳酸菌数量提高,且Ⅲ组效果更优;Ⅲ、Ⅳ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均高于Ⅰ和Ⅱ组,且与Ⅱ组相比,Ⅲ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肝脏指数分别提高了48.37%、29.57%、36.88%,且差异均显著(P < 0.05);Ⅲ、Ⅳ组IFN-γ/IL-4比值较Ⅱ组提高,且Ⅲ组高于Ⅳ组。综上所述,乳酸菌发酵中药液具有降低腹泻小鼠腹泻率及腹泻指数,提高免疫器官指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及快速消除体内炎症反应等作用,可为开发防制ETEC所致的仔猪腹泻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救必应”为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树皮或根皮水浸出物制备,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为研究中药“救必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将产ESBLs的E.coli在亚抑菌浓度的中药“救必应”中传代,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产ESBLs的E.coli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中药作用后细菌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中药“救必应”可以显著降低产ESBLs的E.coli对阿莫西林、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左旋氧氟沙星、乙酰甲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克林沙星、氟苯尼考的MIC值,并且MIC均降低4倍;此外,中药作用后可以引起细菌细胞壁的皱裂、干瘪、折叠、缩短等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27种不同的中草药制剂(煎剂、挥发油、蒸馏液),以平板稀释法和纸片法对同一株肉鸡源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有14种中药对此株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试验还表明中药制剂的配方工艺不同,其抑菌的效果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对中草药敏感性试验及其方法研究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用平板法、管碟稀释法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芽胞杆菌对23种单味中药、复方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敏感性、管碟法结合试管法,具浓度高、准确性好和平板法显示稳定的优点,比较适合中药MIC的测定。结果表明黄芩、秦皮、黄连、大黄、连翘、金银花、夏枯草、石榴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功用的药物抑菌效果比较明显;以三黄汤为基础方的清热解毒类复方中草药抑菌作用明显,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25-500mg/ml,复方中草药比单味MIC高。同时还观察了中草药对有益菌的影响,选用了乳杆菌SM0101、芽胞杆菌007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药敏性有明显差异,这是中草药特异性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