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地菍粗多糖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0.025 mg/g奥利司他)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1.2、0.6和0.3 mg/g)处理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喂食普通维持饲料,其余各组小鼠喂食高脂饲料,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组给予0.025 mg/g奥利司他,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分别给予1.2、0.6和0.3 mg/g地菍粗多糖,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30 d。给药结束,称量小鼠体重、附睾及肾脏周围脂肪和肝脏组织的重量;HE染色法观察脂肪和肝脏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及肝脏TC、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摄食量、肝脏及附睾和肾脏周围脂肪的重量均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脂肪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小鼠摄食量、肝脏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的脂肪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LDL-C及肝脏TC、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及肝脏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脂肪细胞均不同程度变小,肝细胞内脂滴小空泡明显减少,且ACC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分别降低了20%、42%、15%和11%。[结论] 地菍粗多糖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代谢水平,从而干预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罗汉果总皂苷改善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灌胃给予罗汉果总皂苷(100、200、400 mg/kg)或二甲双胍(268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后,记录"三多一少"指标(24 h内尿量、饮水量和采食量,体重);检测生化指标,分析空腹血糖值(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胰腺的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罗汉果总皂苷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均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采食量、饮水量、尿量,血液指标FBG、INS、MDA、TC、TG、BUN和Cr水平、以及AST和ALT活性(P<0.05;P<0.01),而CAT、SOD活性和HDL-C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胰腺组织中,胰腺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胰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罗汉果总皂苷及二甲双胍均具有明显改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同时可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和改善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动物模型,探究牛磺酸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5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3%牛磺酸组和5%牛磺酸组,每组5只,试验期为15周。空白组小鼠饲喂对照饲粮,模型组饲喂高脂饲粮,其余两组在模型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5%的牛磺酸。试验结束前2周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试验结束后乙醚麻醉眼球取血,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采集肝脏、肾脏、脾脏、附睾脂肪组织并称重,计算脏器/脂肪系数。测定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及瘦素(LEP)、脂联素(ADPN)含量,以及肝脏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脂滴分布和脂肪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血糖(GLU)及血脂指标出现异常,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符合肥胖模型的特征。②与模型组相比,添加牛磺酸后小鼠总增重、肝脏系数和脂肪系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TG和TC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ADP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的脂滴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细胞截面积极显著减小(P<0.01),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布较均匀。【结论】牛磺酸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水平,改善其肝脏及脂肪的组织病理形态,可能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太子参参须皂苷(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fibrous root saponins, PHFRS)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试验将8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CK)组、环磷酰胺(CTX)组和PHFRS低剂量(L-PHFRS,50 mg/kg)、中剂量(M-PHFRS,100 mg/kg)、高剂量(H-PHFRS,200 mg/kg)组。第1~3天,采用腹腔注射法对CK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均腹腔注射CTX(按体重80 mg/kg)。第4~17天,PHFRS各剂量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PHFRS,CK组、CTX组灌服等量纯化水。第18天采样,采用MTT法检测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含量。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CTX组T淋巴细胞SI、IgM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SI及IgA、C3、C4、IL-4含量均显... 相似文献
5.
观察富硒益生菌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影响作用,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述富硒益生菌降血脂的机理。将24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NC)、高脂对照组(HFD)、无机硒+益生菌组(IPS)和富硒益生菌组(OPS),其中IPS组和OPS组都是饲喂高脂饲料。8周以后,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酯(LDL-C)、高密度胆固醇酯(HDL-C)的含量以及肝脏、附睾脂肪的湿重。结果表明:与高脂对照组比较,高脂+富硒益生菌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含量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肝脏和附睾脂肪的湿重减少;富硒益生菌对小鼠的各检测指标的影响显著优于无机硒+益生菌组。富硒益生菌能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的血脂,而富硒益生菌组的降血脂功效比无机硒+益生菌组明显。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讨高脂饲料造模肥胖大鼠胰岛功能、血脂代谢指标的变化及采用耐力训练的干预效果。试验选取8周龄的SD雄性大鼠80只,其中12只采用普通饲料饲喂(空白组),另外68只饲喂高脂饲料进行造模,连续饲喂2周后选取达到肥胖标准的36只分为模型组(高脂饲料饲喂+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耐力训练+高脂饲料饲喂)、对照组(二甲双胍200mg/kg·d灌胃+高脂饲料饲喂)各12只,4组大鼠连续饲喂6周,对比体重、血脂指标、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炎症程度分级、胰腺组织中Toll4样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0周时,4组大鼠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饲喂后,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在第2、4、8周时均高于空白组,在第4、8周时均高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 <0.05);在第8周时,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清TG、TC、LDL-C均高于空白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空白组(P <0.05),模型组的血清TG、TC、LDL-C均高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 相似文献
7.
8.
桑椹是一种药用食品,广泛用于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为了探索桑椹的抗高脂血症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方式,将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包括正常饮食组(NCD)、正常饮食+桑椹醇提取物组(NCD+MFE)、高脂饮食组(HFD)和高脂饮食+桑椹醇提取物组(HFD+MFE),分别灌胃给药28 d后,采用试剂盒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和肝脏的脂质、葡萄糖水平,以及抗氧化酶和肝脏损伤等指标,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口服MFE对NCD小鼠的体质量和血糖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HFD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的体质量及脂肪质量。MFE显著降低了NCD和HFD喂养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显著增强了多种抗氧化酶的表达和活性。MFE治疗还显著减轻HFD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和损害。宏基因组分析显示,口服MFE显著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特别是提高了产丁酸菌Clostridium_XIVb的相对丰度。相关分析表明,Clostridium_XIVb的富集与血清/肝脏脂质沉积呈显著负相关,与抗氧化酶水平提高呈正相关。总之,MFE有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利用桑树来源多羟基哌啶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生物活性功能,研究桑叶DNJ对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调控作用机制。将自制的桑叶DNJ冻干粉按照50 mg/(kg·d)的剂量灌胃给予高脂血症模型小鼠90 d后,小鼠餐后血糖、总胆固醇(TG)浓度和胰岛素的活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的葡萄糖激酶(GK)、丙酮酸激酶(PK)活力及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qRT-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糖脂转运代谢关键蛋白APO-A1、APO-B100、脂蛋白脂酶(LPL)、内质网脂酰辅酶A合成酶Acyl-Co A-S、甘油激酶(Gly-K)、3-磷酸甘油脱氢酶(G3PD)等的编码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Western blot检测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对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发现,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遍布脂滴,给予桑叶DNJ治疗后,小鼠肝脏细胞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桑叶DNJ可通过调节葡萄糖、甘油三酯代谢关键酶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糖、血脂的转运代谢,从而降低小鼠因高脂饲料诱导造成的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分析显示,蠕虫感染率和肥胖等代谢疾病呈负相关,然而其作用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本文探究了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感染对高脂饮食(HFD)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以高脂饮食构建肥胖模型,分为3 组:ND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他两组高脂饲喂。4 周后,HFD+inf组口服感染250 条肌肉虫期旋毛虫,各组继续饲喂8周。每周称重,实验末期统计肝脏和附睾脂肪湿重;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HE染色观察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学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内脂滴情况;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附睾脂肪中脂代谢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HFD组比较,HFD+inf组体重增加明显降低,血清中TC和TG的升高程度有所降低;HE显示附睾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得到改善;同时,小鼠肝脏质量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油红O染色可见肝脏脂质变性得以纠正;此外,旋毛虫感染还可下调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并且上调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旋毛虫可以通过减少机体脂质累积和加速脂质分解来影响脂质代谢,从而有效干预高脂诱导的肥胖,因此旋毛虫及其抗原可能为防治... 相似文献
11.
12.
旨在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早期对小鼠肝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6周龄,雄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试验组小鼠每只腹腔接种600个原头蚴,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缓冲液。采用原位两步循环灌流及多步低速差速离心分离纯化肝实质细胞。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感染3月小鼠肝实质细胞差异表达的mRNA,并对其进行KEGG、GO分析和qRT-PCR验证。制备多房棘球蚴感染2、3和6月小鼠的肝组织切片,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并通过qRT-PCR检测多房棘球蚴感染不同感染时期肝实质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3、6月肝脂肪沉积明显增多;感染2月的肝实质细胞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cd1、Fasn和Srebf1,以及脂质氧化分解相关基因Acox1和Cpt1α均明显上调;感染3月的肝实质细胞Scd1、Fasn、Srebf1及Cd3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Acox1、Cpt1α、Pparγ和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多房棘球蚴感染早期可能通过促进肝实质细胞的脂质合成,抑制脂质氧化分解,从而导致肝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对肥胖大鼠体重、脂肪沉积及脂质代谢影响。随机选取雄性大鼠108只,体重220~240 g,适应性饲养3 d。分为对照组(Ⅰ组)、高脂组(Ⅱ组)和高脂模型组;高脂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其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各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Ⅲ组)、0.01%(Ⅳ组)、0.05%(Ⅴ组)、0.1%(Ⅵ组)、0.2%(Ⅶ组)、0.4%(Ⅷ组)、0.8%(Ⅸ组)的果胶酶。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能够有效抑制肥胖模型大鼠体重的增长,降低Lee’s指数,控制体型发育。2)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能够降低肥胖模型大鼠机体脂肪沉积量。3)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能够有效地对肥胖模型大鼠由于摄入高脂饲粮引起的脂肪肝进行干预,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4)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能够降低肥胖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含量,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5)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能够降低肥胖模型大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提高血清脂蛋白酯酶和肝酯酶活性。由此可见,鹅源草酸青霉产果胶酶对肥胖模型大鼠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具有显著干预修复作用,降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苜蓿草粉对肉兔脂质代谢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20只生长兔分为6组,即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0%(试验Ⅰ组)、30%(试验Ⅱ组)、40%(试验Ⅲ组)、50%(试验Ⅳ组)和60%(试验Ⅴ组)的苜蓿草粉,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①除试验Ⅴ组外,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随苜蓿草粉的增加而降低;②肝脏和肌肉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随苜蓿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只有肌肉中的总胆固醇含量在试验组间存在差异性,即试验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均不显著(P>0.05);③血清、肝脏及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含量随苜蓿草粉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提示,在肉兔日粮中添加40%~50%苜蓿草粉能起到降低肉兔血液和肌肉中总胆固醇含量,提高兔体抗氧化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皮下注射和饲料添加不同剂量二丁酰环腺苷酸 (dbc AMP)进行饲养试验 ,研究了其对生长肥育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调控的效果。结果表明 :皮下注射 1.0 mg/ kg和饲料添加 2 0 mg/ kg为最佳调控剂量 ,生长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 37.6 2 %和 37.2 9% (P<0 .0 5 ) ,血脂含量分别提高 14 .77%和 15 .6 6 % (P<0 .0 5 ) ;肥育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 33.0 1%和 32 .35 % (P<0 .0 5 ) ,血脂含量分别提高 12 .36 %和 15 .97% (P<0 .0 5 ) ;生长猪和肥育猪血清TG、HDL、VL DL 含量明显提高 (P<0 .0 5 ) ;肥育猪背膘厚度明显下降 ,瘦肉率明显提高 (P<0 .0 5 )。生长猪和肥育猪血清 TP、AL B和 GL OB含量增加 (P<0 .0 5 ) ,AL T、AST和 AL P活性提高 (P<0 .0 5 ) ;肌肉中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 (P<0 .0 5 )。由此证明 ,dbc AMP对生长肥育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有明显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发现的与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肝X受体(LXRs)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这些转录因子通过对脂类代谢基因的调节,从而在维持机体的脂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以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相继被开发出来,广泛应用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脂代谢障碍性疾病的防治,并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论文通过综述肝脏脂质代谢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靶基因、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旨在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关键转录因子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新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1日龄五龙鹅192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共轭亚油酸(CLA)水平为0.0、5.0、15.0和25.0g/kg的日粮,通过测定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增重(BWG)、采食量(FI)、料重比(F/G)、腹脂率(AFP),以及与脂质代谢有关血清生化指标,研究不同水平CLA日粮对五龙鹅生长发育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分别添加5.0g/kg和15.0g/kgCLA,对五龙鹅BWG无显著影响(P〉0.05),能够显著降低FI和F/G(P〈0.05);显著降低AFP和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P〈0.05或P〈0.01),增加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HDL-C/LDL-C)(P〈0.05)。日粮中添加25.0g/kgCLA,极显著地降低了FI和AFP(P〈0.01),对血清TG、TC、HDL-C、VLDL含量和HDL-C/LDL-C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适宜添加CLA对五龙鹅的生长发育和脂质代谢具有很好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即在五龙鹅的整个生长期内,CLA添加量不高于15.0g/kg时,不但能在不影响BWG的前提下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能够通过降低脂肪沉积和调节脂质代谢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过多添加CLA(25.0g/kg)会使五龙鹅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铜、维生素A及互作效应对肉仔鸡糖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日龄艾维因肉仔鸡448只,随机分为8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公母各1/2)。采用4×2(Cu×VA)完全随机设计,日粮Cu的添加量为0、8、150和225mg/kg,VA的添加量为1500和5000IU/kg,探讨肉仔鸡体内Cu与VA对血清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u(0~8mg/kg)组显著降低血糖(GLU)、血清胆固醇(CHO)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显著提高血清胰岛素(INS)、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浓度;高VA(5000IU/kg)组极显著降低GLU、CHO、TG、HDL和LDH浓度,极显著提高INS浓度;Cu(225mg/kg)×VA(5000IU/kg)组显著降低GLU、INS、CHO和TG浓度,Cu(0~8mg/kg)×VA(5000IU/kg)组极显著降低血清HDL和LDH浓度。因此,在肉仔鸡日粮中另外添加Cu水平为0~8mg/kg,VA水平为5000IU/kg时,有利于肉仔鸡糖原及脂肪合成。 相似文献
19.
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AMPK的活性受一磷酸腺苷(AMP)/三磷酸腺苷(ATP)的调节,应激反应可通过ATP的产生减少或消耗使细胞内AM P/ATP增加,从而激活AMPK。激活的AMPK可通过磷酸化下游靶蛋白,改变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使其朝着抑制ATP消耗过程、促进ATP生成反应的方向进行,即抑制脂肪酸和糖原合成,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和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迅速恢复细胞中的能量,因此AMPK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基础上,对AMPK的结构、分布、活性调节及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