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精准农业与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琦 《大豆科技》2002,(5):26-27
本文论述了我国大豆目前的生产状况,介绍了“精准农业”中的技术支持系统,提出在大豆生产中实施“精准农业”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豆牧草绿肥品种汾豆牧绿2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高度抗旱大豆品种晋豆21和干旱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收集到的汾半野2号,采用有性杂交方法,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出的半野生型的牧草绿肥专用新品种。该品种鲜草产量高,营养成分含量高,最佳刈割期为鼓粒期。  相似文献   

3.
甘肃不是我国大豆的主产省,但具备了培育大豆高产品种优越的自然资源。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精心培育,成功地育成了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该品种经过试验、示范和参加全省区试,  相似文献   

4.
赵正文  马继凤 《作物研究》1992,6(1):18-20,17
本文对豆、秧、稻大豆品种与收获期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湘中用于豆、秧、稻耕作制栽培的大豆品种以湘春豆14号和泰兴黑豆较好。不同收获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百粒重随收获期的提早而明显降低,但在正常成熟前3天收获对百粒重的影响不大;各品种平均,随着收获期的提早,脂肪含量明显增加;收获期对蛋白质含量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熊飞 《大豆科技》1999,(1):17-18
竹山县地处鄂西山区,旱地作物面积较大,其主要种植方式为“麦—玉—豆”或“麦—玉—豆—菜”一年三熟、四熟预留行分带轮作套种,其中大豆做为唯一的养地作物与经济作物,对保持地力与提高种植效益起着重要作用。但麦收后抢种大豆,时间短,劳力紧张,致使耕作、播种、...  相似文献   

6.
知识讲座第三讲大豆病虫害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但在东北以大豆孢囊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危害较重,不仅影响大豆产量,而且在种子上形成褐斑、灰斑或咬成虫口豆,降低大豆品质。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紫斑病、褐纹病、轮纹病、根腐病、草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营养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而中豆34生殖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菜用大豆生产与研究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福建省菜用大豆生产与研究动态徐树传(福建省农科院)刘德全(福建农业大学)菜用大豆亦称毛豆,日本称枝豆,是指豆荚鼓粒饱满,荚色、籽粒色呈翠绿时采青食用的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但并非所有大豆品种都可以作为菜用大豆生产,根据台湾、日本市场对菜用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
关于解决黑龙江大豆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大豆产业形势及现状,为解决黑龙江省大豆存在的“市场不认可,工厂不收购,国库容不下,农民卖豆难”等问题,提出了对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给予补贴,改储豆为储油等一系列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连作、迎茬和轮作大豆对田间杂草群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大豆长期(10—13年)连作、豆麦豆迎茬、豆米豆迎茬、麦米豆轮作、麦豆豆和麦豆豆豆短期连作条件下大豆田杂草密度、杂草种群和杂草地上鲜重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杂草密度以豆麦豆迎茬最大,且明显高于其它茬口,豆米豆迎茬田间杂草密度最小,杂草密度在不同年际间存在着差异;北方大豆田杂草主要有藜、鸭趾草、苋、稗、龙葵、野苏、卷茎蓼、鬼针等;藜、鸭趾草、苋、稗为所有茬口所共有;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使连作区一些杂草种类增加,这种差别主要是在双子叶杂草之间,单子叶杂草种类没有变化;豆麦豆迎茬田间杂草鲜重最大,但干旱年份各茬口杂草鲜重普遍减少。  相似文献   

11.
夏大豆新品种“淮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杨加银张复宁冯其虎徐海斌(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淮北地区是江苏省大豆主产区,常年大豆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全省三分之二。80年代中期育成的高产品种泗豆11,促进了本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由于该品种...  相似文献   

12.
辽豆号大豆新品种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沈阳11016孙恩玉吕桂兰武丽石辽豆11号大豆新品种是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1985年以辽84063(辽8015×辽豆3豆)组合F2代材料为母本,以辽豆3号作回交亲本进行有性杂交,F0代种子于当年冬季去海南晋代,F2...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我省的重要作用,发展大豆生产,加速大豆产业化建设,挖掘大豆的经济潜力是我省的优势所在,“十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优质、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大豆产业经济,在品种上重点抓高油、高蛋白并根据市场抓大粒豆,小粒豆、黑大豆、绿大豆;栽培上抓优质品种的配套技术,有机大豆配套技术;在加工上抓低能耗,高产出,质量优的加工产品。为形成龙江的“大豆经济”提出5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我国大豆牛奶及豆、奶制品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当前世界大豆生产情况,以及我国大豆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挖掘潜力,提高在豆产量质量的措施,还提出了政府磊力扶持名牌豆奶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豆,奶保健食品和加强宣传普及豆,奶强国强民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淮豆4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育过程淮豆4号为灌豆1号×诱变30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母本灌豆1号具有早熟、丰产、抗倒、高蛋白等优点,但个体繁茂性不强,主茎节数较少,抗逆性、适应性一般,而父本诱变30具有多节、个体繁茂、中熟、抗病、适应性广、籽粒美观等特点,但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16.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理化特性和共生效应(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辽宁省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鉴定表明,其代时为2.5—4.0小时。对碳源的利用范围较广;13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除了可以利用已糖、五碳糖、三碳糖以外,而且能够利用乳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双糖。在多数基质上产酸,在丙酮酸钠、苹果酸钠培养基上产碱。不利用菊糖。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不与三叶草、草木樨、紫云英、豌豆、菜甄、花生等豆科植物结瘤共生。可在豇豆、绿豆上结瘤。在与栽培大豆“开育八号”共生时,部分菌株接种后的植株干重、全氮量及固氮酶活性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相当。所测菌株全部放氢。对三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接种大豆,其根瘤的豆血红蛋白含量不低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对胶体磨技术自制的全豆豆浆和一般机械磨加工的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的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通过营养成分检测对全豆豆浆和永和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同时将检测的全豆豆浆营养成分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普通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豆豆浆口感浓厚,细腻爽滑,豆香味浓郁,无豆腥味,感官评价总得分高于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豆豆浆中蛋白质、脂肪、总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脂及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永和豆浆,更高于普通豆浆。全豆豆浆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豆浆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辽豆10号大豆栽培技术应用研究杨宏宝,李金栋,魏秋萍(辽宁省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徐兆林(庄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阎会安(宽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了探索辽豆10号(86—5453)大豆品种产量性状和适宜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大豆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秣食豆与其它类型大豆间杂种后代的育种效果及遗传潜势。结果表明,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但百粒重小。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类型间组合,内在遗传潜势最大。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渗入,能显著增加杂交后代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只要亲本选配得当,株高和百粒重等性状在F_2即可出现栽培大豆类型。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可用于选育纳豆等特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1949—1999年半个世纪的世界大豆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是种植面积增长了5.6倍,二是总产量提高了11.3倍。而在此期间,中国大豆生产则经历了恢复、下滑、徘徊到重新恢复几个阶段。文中对美国、日本、韩国和阿根廷等国的大豆育种情况也做了详尽介绍。到目前为止,美国公职人员育成的大豆品种已超过400个。其主要成就一是改良了株型结构,二是抗病性提高,三是转基因大豆。日本大豆育种虽规模不大,但研究水平很高,尤其在无腥味大豆育种方面进展较快。韩国大豆育种主要有两个类型:一类是小粒豆作豆芽用,另一类是大粒豆作饭豆用。阿根廷主要是引进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中国从1923年选育“金大322”起,到1995年选育出大豆品种651个。目前中国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实现“三系”配套,处于国际领先。美国大豆栽培技术主要为窄行密植,实行少耕、免耕和化学除草。我国大豆栽培主要成果是“三垄”栽培,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美国的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