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0年气象条件对龙门县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0年龙门县水稻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气温偏低且寡照,降水前期少后期偏多;晚稻生育期气温偏高,在抽穗至成熟期时偏低,降水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日照整体偏少。2010年气象条件较适合水稻生长,对早稻的不利影响大于晚稻。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素与早稻稻瘟病发生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湘阴县19 a(1986~2004)来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进行通径分析得出,雨日对早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影响最小为温度。选用了温度(X1)、降水(X2)、日照(X3)、雨日(X4)4个气象因子与病害指数建立了湘阴县早稻稻瘟病预测预报模型:y=-0.0115-0.00128x1 0.00274x2-0.0011x3 0.019724x4,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1961—2011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双季稻产量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ECHAM5/MPIOM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15—210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季稻生长期光、温和水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21世纪以来,生育期≥10℃积温以正距平为主,晚稻生长期日照时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逼熟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状态,寒露风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3)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模拟2015—2100年的气候产量,发现2060年以前,早稻气候产量基本以正值为主,2060年后气候产量呈正负波动状态,晚稻气候产量整体变化幅度较早稻气候产量小。  相似文献   

4.
对湘阴县19 a(1986~2004)来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进行通径分析得出,雨日对早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影响最小为温度.选用了温度(X1)、降水(X2)、日照(X3)、雨日(X4)4个气象因子与病害指数建立了湘阴县早稻稻瘟病预测预报模型y=-O.011 5-0.001 28 x1 0.002 74 x2-0.001 x3 O.019 724x4,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绍兴市水稻气候适宜度精细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温度、降水、日照适宜度函数模型,基于几何平均法推算水稻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利用高分辨率地理数据和GIS技术研究水稻气候适宜度细网格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绍兴市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不变,单季晚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减小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早稻营养生长期气候适宜度增加,但灌浆成熟期气候适宜度减小;晚稻前期气候适宜度减小,后期气候适宜度增加;单季晚稻苗期和后期气候适宜度增加,但拔节孕穗期气候适宜度减小。绍兴市大部分地区适宜单季晚稻生产,但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适宜双季稻生产,应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湘潭市2015农业年度内气候资源及其对双季稻的影响,得出全市2015农业年度内气温较高、降水正常、日照正常或少,气候年型为正常年;双季早稻气候年型为正常年,因阴雨天数过多,日照时数少,对早稻生长不太有利;双季晚稻生育期内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日照正常,有利晚稻生长发育,气候年型湘潭和韶山为正常年、湘乡为多雨年。  相似文献   

7.
利用镇远县2005~2009年5~8月气象资料中的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降雨量和气象灾害等对镇远县水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日照年水稻丰收、少日照年水稻欠收;气温偏低年份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雨季早,是丰年,雨季晚,是欠年;灾害性天气对镇远县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 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 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 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常规水作(P)和覆草旱作(M)、肥料种类、肥料用量(高量,HD;低量,LD)及其 交互作用对丰华占和粤香占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种类对早稻、晚稻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基肥1次 施用芭田包膜控释肥(BT)和华南农大控释肥料(AgroBB)的产量与分3次施用尿素(Urea)的相同。早稻尿素处 理,M的产量>P的产量,两种控释肥均表现为P的产量>M的产量;晚稻均是P的产量>M的产量。晚稻覆草旱 作Urea,BT,AgroBB处理较常规水作的相应肥料处理分别减产17.6%,21.5%和12.1%。早、晚稻水作BT和 AgroBB的效果优于旱作,旱作下晚稻的效果优于早稻,两种控释肥料间AgroBB的效果优于BT。施N量150 kg/hm2的产量显著大于225 kg/hm2。早稻LD的产量较HD高4.6%-7.2%,晚稻的高7.1%-9.7%。早晚稻 尿素处理LD的增产率最大,BT和AgroBB的无显著差异。早稻、晚稻各种肥料处理下,丰华占和粤香占的产量均 无明显差异。除AgroBB处理早稻的水分管理X施肥量X品种,及晚稻的水分管理X施肥量、施肥量X品种的交互 作用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外,其余的肥料,施肥量、水分管理、品种间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试验中 施用尿素和BT的稳产性差,而AgroBB具有稳产效果。在珠江三角洲栽培丰华占,建议早稻采用浅灌和利用降雨, 结合稻草覆盖的水分管理措施,每公顷施用150 kg N(尿素),并按基肥40%,分蘖初期30%和分蘖末期30%分 配。晚稻可采用同样的施肥量和分配原则,但建议在孕穗期和抽穗期采用常规水作以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区之一,2014年湖南水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籼稻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研究湖南省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特征,明确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以及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方法】论文基于湖南省1981—2010年气候资料、水稻作物资料、土壤资料及产量统计资料,对ORYZA v3进行调参和验证,选用决定系数(R2)、D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来评价模型调参验证的结果。然后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并结合Arc GIS软件模拟分析湖南省双季稻的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再结合双季稻实际产量,分析早稻和晚稻产量差绝对值及相对值过去30年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研究区域双季稻的产量可提升空间。【结果】(1)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对研究区域早稻和晚稻的出苗—穗分化、出苗—开花、出苗—成熟的时间(天数)以及产量具有较好模拟效果,可用于湖南双季稻潜在产量模拟研究。(2)1981—2010年间湖南省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为研究区域中部的武冈和邵阳等地,低值区为南部的丘陵地区;研究区域内东部地区双季稻潜在产量稳定性略高于西部地区,早稻潜在产量稳定性高于晚稻。研究时段内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且晚稻潜在产量降低速率更快。(3)研究区域内双季稻产量差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区域内北部地区早稻和晚稻产量差最大,表明该地区双季稻产量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西南部地区双季稻产量差小于北部地区,且早稻产量差最小而晚稻产量差相对较大,即西南部地区晚稻产量可提升空间大于早稻。研究时段内湖南省早稻和晚稻产量差均呈缩小趋势,且晚稻的产量差缩小速率大于早稻。【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平均气温的升高使得双季稻潜在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品种的改进、栽培技术进步及生产投入增加,实际产量不断增加,研究时段内除个别站点(道县、沅江等)外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差均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湖南省双季稻区内早稻产量差普遍高于晚稻且其随时间缩小的速率小于晚稻,这是由于早稻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增加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正效应可以部分抵消温度升高的负效应。同时,早稻产量差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多于晚稻,因此湖南省双季稻产区早稻产量提升空间较晚稻大。  相似文献   

11.
宁波市属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地区,年平均积温5900℃,降水量1397mm,日照2097h,无霜期230d,粮食作物布局在气候地理上有二熟有余、三熟不足的特点.由于水稻抛秧具有省工省力、稳产高产、缓解季节劳力的优点,因此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被广大农户应用与推广。目前,早稻抛秧已成为早稻种植的主要方式,但连作晚稻抛秧由于种植难度大,单产不高,发展缓滞,严重制约了我地水稻抛秧高产高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西双季早稻气候适宜度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西省12个水稻观测站逐日温度、光照、降水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函数,研究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为早稻气候年景预测提供新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和粮食期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适宜度较低,且近15年来表现得不稳定,年际变化幅度加大;温度、日照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年际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而日照适宜度近35年的波动较前15年明显为小。研究还表明,降水适宜度存在准26年和准15年的周期振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个准7年周期,加大了降水适宜度波动,并使降水适宜度偏小的年份增多。温度适宜度的准26年周期和日照适宜度的准34年周期在整个分析的时间段内均表现得非常稳定,信号较强。预计,2011—2014年江西省双季早稻生长季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将处于偏小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地1953~2009年共56年作物生长季节即5~9月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气候因素的变化与年代的前进呈一定数量关系,每增加1个年代温度增加3.16℃.d、日照减少2.23 h、降水减少2.35 mm。水稻产量与积温的相关系数0.754**,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利于当地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寒冷地区温度、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个气候区,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研究了寒冷地区温度、日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水稻出穗期随温度增高而提前,产量与品质随温度增高显著提高。日照对产量影响小于温度,子粒形成阶段日照长,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灌浆到成熟期(出穗后21~50d)的积温高,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产量性状值,出穗后积温与日照(尤其是出穗后21~50d)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出穗前,高温有利于提高产量与品质,日照量增加可以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5.
许育良  陈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04-16706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成县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成县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干旱.气候生态因子变化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日照,积温变化最小.就降水而言,冬前变化大于越冬期,返青—抽穗期变化大于后期,形成生育中期出现干旱、后期易受阴雨危害的特征;日照对成县小麦的生育期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后期(返青—成熟期);成县冬前积温有的年份过高,使小麦冬前旺长,造成越冬冻害死亡现象较为严重,后期积温不足影响小麦发育期进程和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小麦属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影响水稻产量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多年水稻(早稻和晚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象资料,分析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年间变化趋势、各试点平均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产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等,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水稻产量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早稻0.31,晚稻0.19)。试点平均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3-10月)的总积温(0.326 87)和总辐射(0.268 86)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与总雨量(-0.432 32)呈较大的负相关。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热量、粒重、生育期和粒数;利用各主成分进行逐步回归建立的产量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达0.949 83*。  相似文献   

17.
早晚稻产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年水稻(早稻和晚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象资料,分析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年度间变化趋势、各试点平均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产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等,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水稻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早稻为0 35,晚稻为0 20)。试验点平均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3~10月)的总辐射和总积温有较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8056),而与总雨量呈较大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 3423)。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热量、粒重、生育期和粒数,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产量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达0 99983。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年水稻(早稻和晚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象资料,分析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年间变化趋势、各试点平均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产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等,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水稻产量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早稻0.31,晚稻0.19).试点平均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3-10月)的总积温(0.326 87)和总辐射(0.268 86)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与总雨量(-0.432 32)呈较大的负相关.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热量、粒重、生育期和粒数;利用各主成分进行逐步回归建立的产量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达0.949 83*.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耕作方式是影响稻田土壤物理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季水稻免耕(NT)、双季水稻翻耕(MP)、双季水稻旋耕(RT)、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T–NT)和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MP)5种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面积指数表现依次为早稻MPRTRTNTRT-MPNT,晚稻MPRT-MPRTRT-NTNT。其中,早稻各生育时期,MP处理植株的根系、茎、叶和穗干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均表现为MPRTRT-NTRT-MPNT;晚稻各生育时期,MP、RT-MP处理植株根系、茎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NT,均表现为MPRT-MPRT-NTRTNT;MP、RT、RT-NT、RT-MP处理早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681.3、395.9、248.1、210.0kg/hm~2,晚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880.3、495.5、99.1、710.1kg/hm~2。说明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以土壤翻耕和旋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