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目前尚无明确的原理和依据。本文从流场效应、生物效应、遮蔽效应的角度阐述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了相关的依据和方法,总结分析了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以期为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和海洋牧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宇庭 《水利渔业》2005,25(6):71-73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放养渔业是内陆渔业的主要方式,如何操纵鱼类实现渔业和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水库、湖泊渔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放养渔业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上、下行影响之间的关系,认为放养渔业能够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但其抑制的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为发挥放养渔业在富营养化抑制方面的更大作用,需要结合不同营养状态和水文特征对放养组合、放养规模以及水草的合理存在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用鲤鱼垂体激素催产发育成熟的雌鲤鱼,催产效应时间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了240尾催产后顺产的鲤鱼,经数理统计分析,水温(x,度)和效应时间(y^,小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曲线回归方程式y^=-x/3.15-0.2426x表示。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进行室内照射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壳色福寿螺的趋避效应。结果发现,黄壳螺较黑壳螺对光更为敏感,橙色和红色光对黄螺有明显的驱避效应,黄螺对黄色光趋向性最高;红色光对黑螺有明显的驱避效应,黑螺对绿光和蓝光的趋向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灯光对稻田福寿螺进行物理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进行室内照射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壳色福寿螺的趋避效应。结果发现,黄壳螺较黑壳螺对光更为敏感,橙色和红色光对黄螺有明显的驱避效应,黄螺对黄色光趋向性最高;红色光对黑螺有明显的驱避效应,黑螺对绿光和蓝光的趋向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灯光对稻田福寿螺进行物理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乳山湾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养殖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情况,按春、夏、秋、冬四个航次采集湾内和湾外的表层海水,并于秋季采集湾内养殖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分析海水及牡蛎体内Cu、Pb、Zn、Cr、Cd、As、Hg等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海水质量与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结果表明:乳山湾湾内湾外海域水质较好,除冬季Zn以及春、秋两季的Hg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点位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为"清洁"。乳山湾湾内和湾外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没有受到明显的污染。乳山湾内养殖牡蛎体内Cd和Zn的浓度远远高于湾内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表明太平洋牡蛎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但仍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本文深入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现状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政策和效果,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影响因素,预测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走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精确地估计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可以提高选择准确度和加速遗传进展。本研究构建了343个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G7~G9育种群体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244个),测定了29523尾个体的收获体重。基于单性状动物模型,利用平均信息约束最大似然法(average information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AIREML)估计了G7、G8、G9和G8+G9 4个数据集收获体重的方差组分。分析时采用了两种模型:(1)加性遗传效应模型,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共同环境效应(A+C);(2)加显性遗传效应模型,进一步包括显性遗传效应(A+D+C)。结果表明,在A+C模型下,估计得到的4个数据集收获体重的遗传力范围在0.046~0.082,为低遗传力水平(h~2≤0.15)。在A+D+C模型下,估计得到的收获体重遗传力范围在0.063~0.096,显性方差组分比率范围为0.027~0.571。模型中包括显性遗传效应后,G8数据集收获体重遗传力的估计值变大,其余3个数据集的估计值变小。罗氏沼虾育种群体收获体重遗传力较低,表明需要引进性能优良的野生或改良群体,增加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丰富度;4个数据集显性遗传方差比率值变化较大,表明需要新的算法并利用更多世代数据提高其估计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水温对不同鱼类的急性致死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对四种海洋鱼类按突然升温和逐步升温两种方式进行96h热冲击实验。结果显示:在突然升温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值分别为33.00℃、32.40℃、35.00℃和36.19℃;在逐步升温的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分别为32.72℃、33.47℃、36.40℃和37.11℃。突然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鮸鱼对高温耐受能力最差,大黄鱼对高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高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逐步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大黄鱼对逐步升温的耐受能力最差,鮸鱼对逐步升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逐步升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现场温度下逐步升温方式对不同受试生物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突然升温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了烟酸诺氟沙(norfloxacin nicotinate,NN)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等3种水产致病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3种水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不同MIC倍数浓度的NN对细菌的PAE各不相同,4MIC的PAE最高,对3q7T-4、SS—18和3q8T-2三种致病菌的PAE分别为3.1h,2.5h和3.7h,而低浓度的药物则PAE较低,0.5MIC的PAE分别为0.4h,0.6h和0.7h。  相似文献   

11.
微囊藻毒素对小白鼠肝脏的毒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微囊藻体内提取的微囊藻毒素(MC)试液对ICR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实验,小白鼠肝脏充血、肿胀,出现死亡。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实验表明,MC试液使小白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出现较大异常变化,内质网破碎,发生核糖体的脱粒现象;线粒体内部结构尤其是嵴发生变形、碎裂,出现溶解。解体的部分内质网碎片包绕在线粒体周围,细胞内容物稀疏,细胞质结构分布比较随机,规律性降低。研究结果表明,MC—LR的腹腔注射剂量为0.06mg/kg时,会使ICR小白鼠肝细胞超微结构有显著变化并出现小白鼠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2.
核热电站对渔业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搜集了国外大量文献,全面阐述了核电站的现状与动向,对渔业环境的影响,以及提出了对策、措施等建议,对我国核电发展,了解渔业影响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89-1994年拖网上应用萤光网片的对比试验,通过划分昼夜效应夜时限区选取对比网次,对萤光拖网作业中对不同渔获对象的形态类别,鱼类的生态类群和不同鱼种的昼,夜捕捞效应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其作业效率,可供在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青蛤家系的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5个同一批苗种培育的亲贝(3个母本记为A、B、C,2个父本记为1、2)建立6个家系,并对各家系早期生长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2个父本的壳长差异显著(P<0.05),3个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母本产卵量不同,差异显著(P<0.05);3个母本的卵径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与母本密切相关,以母本建立的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幼虫期(0-8日龄),D形幼虫的大小不同,家系A1(G♀1×G♂1)、A2(G♀1×G♂2)、B1(G♀2×G♂1) 与 B2(G♀2×G♂2)、C1(G♀3×G♂1) 、C2(G♀3×G♂2)差异显著(P<0.05),8日龄时,以A1家系幼虫壳长最小,与其他家系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母本建立的家系的存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期(8-1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变态率不同,除C1 、C2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家系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持续2.67 d.稚贝期(12-30日龄),12-15日龄,A2、B1、B2家系稚贝略大于A1、C1、C2,差异不显著(P>0.05);20日龄时,A2、C1家系稚贝大于其他家系,差异显著(P<0.05);25日龄时,B1家系稚贝最小,与其他家系差异显著(P<0.05);30日龄时,各家系稚贝生长速度、存活率依次为:C2 >C1 >A2>A1 >B2 >B1,其中,B1 家系稚贝生长慢、存活率低,与A2、B2 家系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家系差异极显著(P<0.01).各家系的面盘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几乎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家系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受亲本及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母本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5.
用质量浓度为0.4 mg/mL、0.8 mg/mL、1.2 mg/mL、1.6 mg/mL和2.0 mg/mL的NaNO_2以及质量浓度为0.5mg/mL、1.0 mg/mL、1.5 mg/mL、2.0 mg/mL和3.0 mg/mL的KNO_2溶液分别处理受精后6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培养至96 hpf,每隔24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胚胎死亡、孵化和发育异常状况,并测定胚胎自主活动次数、心率和体长,研究不同亚硝酸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0~0.5 mg/mL时,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无明显异常;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达到或超过1.0mg/mL时,开始出现毒害效应:胚胎自主活动、心跳、孵化率和体长下降,未孵出的胚胎发育异常,心包水肿、脊柱弯曲、头部发黑和死亡。NaNO_2和KNO_2的96 hpf-LC_(50)分别为1.30 mg/mL和1.44 mg/mL,96 hpf-EC_(50)分别为1.12mg/mL和1.50 mg/mL,96 hpf-IC_(50)分别为0.84 mg/mL和1.04 mg/mL。亚硝酸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致畸效应,且NaNO_2的毒害作用大于KNO_2。  相似文献   

16.
经典生物操纵(Biomani pulation)原理与下行效应(Top-downeffects)和营养级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interactions)相符,所谓生物操纵理论,即利用肉食性鱼类抑制杂食性、草食性鱼类而促进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密度。  相似文献   

17.
对虾安全养殖技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笔者运用纳米科技等综合技术对对虾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试验。实践证明,只要具备对虾健康养殖的基本条件及选用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ke,SPF)虾苗,遵循物理学原理,运用纳米量子生物效应等综合技术,即“3+2”技术,就可以免用药进行对虾安全养殖。在各地近几年几十个案例中,绝大多数是安全的,但不能确保100%安全,这是由量子效应的不确定特点决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国情使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分析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经济社会效用,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与国情的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镉在鱼类体内具有生物富集与毒理效应,本文从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生理代谢、生殖和免疫系统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更好地控制水环境中镉污染,保护水环境和水生生物提供科学依据。鱼类食性和摄食途径的差异造成镉在其体内的积累和分布具有生物特异性与组织差异性;水体镉浓度超标可导致鱼类的鳃和肝脏等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并对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生殖调控、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与基因表达等产生毒性效应,其毒性效应随镉暴露浓度、暴露时间、鱼类种类、发育阶段和性别不同而异;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系统在镉诱导的氧化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加强低剂量和长周期镉胁迫的影响、水中镉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毒理效应、不同形态镉的毒理效应及机制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半静态水的条件下,研究了铜离子(Cu~(2+))、镉离子(Cd~(2+))和汞离子(Hg~(2+))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采用48 h、72 h、96 h致死率和72 h、96 h孵化抑制率作为生理毒性终点,以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作为毒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48 h-LC50分别为0.58 mg·L~(- 1)、0.72 mg·L~(- 1)和0.000 46 mg·L~(- 1),72 h-LC50分别为0.39 mg·L~(- 1)、1.15 mg·L~(- 1)和0.000 30 mg·L~(- 1),96 hLC50分别为0.08 mg·L~(- 1)、0.19 mg·L~(- 1)和0.000 18 mg·L~(- 1);Cu~(2+)、Cd~(2+)和Hg~(2+)的72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5 mg·L~(- 1)、0.01 mg·L~(- 1)和0.000 04 mg·L~(- 1),96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6 mg·L~(- 1)、0.05 mg·L~(- 1)和0.000 11 mg·L~(- 1);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顺序为Hg~(2+)Cu~(2+)Cd~(2+)。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和孵化抑制率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72 h孵化抑制率可以作为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毒性终点指标。分别用单一毒性Cu~(2+)、Cd~(2+)和Hg~(2+)的96 h-LC50值,按毒性单位1∶1两两混合,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协同作用;按毒性单位1∶1∶1混合共存时,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