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乡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针对生态问题,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曾提出过他们的观点与对策.文章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乡镇的实际结合,参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西方经验,从制度、观念、技术三个层面展开剖析,分析了中国乡镇生态文明的现有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人类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与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认为自然生态问题和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生态造成的.基于马克思主要生态观的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经济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必须重视村民在参与旅游建设中,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以及分享旅游经济发展的成果,防止乡村特权阶层对经济成果的吞食.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受到民众监督,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承担责任,做好公共服务,保护弱势群体,全力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推动村民联合经营,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竞合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从生态学视角看,区域旅游是由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发展环境等不同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引入生态位相关理论,从战略、路径和保障3个层面系统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从作为决策导向的战略层面提出生态位错位发展的差异化战略、生态位泛化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和生态位特化发展的专业化战略等5大战略;从作为具体实施对策的路径层面提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合理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共建、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及设立区域旅游联盟网站等5大对策;从作为支持系统的保障层面提出建立制度化区域协调机构,设立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利益分享、补偿、约束与监督两大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危机背景下教育的基本诉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基于环境德性伦理的视角,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应注重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树立,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生态自觉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直播以其内容多样、传播高效、即时互动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蓬勃兴起的网络直播给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推动网络直播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直播平台对生态文明教育属意不够、生态失范行为时有出现、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立法相对滞后等。各部门应当协同发力为生态文明教育做好引流和宣传工作;努力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直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监管与治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基于网络直播平台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符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提出。在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概念系统阐述的基础上,从"美丽中国"蕴含中华伦理的生态思想,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研究"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教育两者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3-2017年15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西部地区促进效果高于东部地区;不论在东、中和西部地区增...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热点问题,我国城市的低碳建设备受关注,而农村地区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严重的高碳排放,新农村低碳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低碳新农村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新农村低碳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政府保障机制来进行新农村低碳建设,新农村低碳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河北省城镇化的理念、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从深化改革、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不断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在此背景下展开,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宝贵经验,也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分析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如何在全国范围传播,形成内化的生态价值观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了理论模型和提出10条假设的条件下,利用SEM模型从移民政策、移民收入、移民生产、移民生活、社会交往和发展驱动力等因素入手对宁夏5个行政村,共计20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通过模型验证,剔除了4条不成立的假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驱动力路径图。结果表明,移民生产和生活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政府应该加大就业和教育等软环境投资;政策的投放和宣传要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3.
口袋公园对于建设人民城市、公园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建设口袋公园是从国家到地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口袋公园建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优势,有序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着力解决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致力于让市民生活在"生态优""环境好""生活美"的公共空间之中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安徽省城市口袋公园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势而为,合理利用口袋公园建设的资源条件;以市民为中心,充分挖掘口袋公园的生态价值;进行主题策划,有效彰显口袋公园建设的文明与活力,做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4.
当前,都市农业的深入推进面临法律困境,包括农地产权结构失衡抑制都市农业增长、农业现代化立法滞后于农业技术探索、都市农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应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我国都市农业法律制度,确立都市农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林业在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支撑保障作用。近年来,湖北省各级林业部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大力保护并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成效显著。但是,湖北省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面临着挑战。林业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好开拓者、引领者、推进者,要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林业长效机制和林业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基础上,结合福建生态强省建设实践,分析了新时期农业绿色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福建生态强省建设取得的成效及获得的深刻启示,并从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乡村绿色振兴、坚持严格依法治理、坚持发展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藏中矿区影响“农牧民一矿企一政府”系统协调发展的6个指标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资、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雇员占当地总人数比率是积极推动因素,政府职能转变状况为一般驱动因素,生态恶化程度为弱驱动因素。提出了促进政府转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苗岭山脉东段,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重点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珍贵残遗种台湾杉。它是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精华所在,它的管理好坏与整个试验区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简略地介绍它的基本特点和探讨有效管理的某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涛  徐福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02-2104
结合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的分析,根据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从内力,包括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和农业现代化压力3个方面和外力,包括市场拉动和政府、要素推动2个方面的层面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的优势区域多数为规模主导型,小麦、玉米的生产区域普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分布逐渐向淮河以北地区聚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豆类部分优势区域变为劣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水稻、小麦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聚集情况较为稳定,玉米的高值聚集区分布由"双核心"变为"带状",而豆类恰好相反,两种作物呈"竞争"态势。此外,早期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与灌溉水平高度相关;年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解释力逐年增强且成为决定性因素,表明粮食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处于低位状态且逐年减弱,反映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农户收入反而较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脱钩"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