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境遇、新的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新思想回应时代诉求和人民诉求,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中国具体的生态实践,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结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科学内涵包括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历史论、生态治理论六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社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国内与国际、代内与代际等关系,以整体认知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系与作用,强调自然价值、生命意义和生态审美,重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关系、交往方式等多个角度指明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从人的需求与能力、社会关系与交往关系、活动形式与内容、改造自然的形式与内容、个人自由与解放等方面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从资本主义视角和路径提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 主义的理论主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独追求经济利 益,更要兼顾生态文明这一自然要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从资本主义视角和路径提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 主义的理论主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独追求经济利 益,更要兼顾生态文明这一自然要素。  相似文献   

6.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55-3757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以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命题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道主义的生态伦理原则、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和共产主义的生态伦理信念。这种先进的生态伦理理论应当成为中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一重要体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当下反思工业文明、应对各种复杂自然灾难、探寻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有其深远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扭转了工业文明下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史观;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扭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问题却日益严峻,很多人认识到研究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很值得我们研究,其生态思想理论精深,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日益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也深刻揭露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尽管年代久远,但从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来看,依旧需要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对当代生态建设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现如何在全国范围传播,形成内化的生态价值观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是新时代全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寒地黑土区域由于其独特的资源和生态优势,蕴含巨大的生态价值,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但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寒地黑土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须结合当地的地域性经济、文化等特点,从文化建设主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化建设的客观环境的完善等角度入手来进行,使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阐释,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在其自身的孕育过程中,离不开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真正共同体"思想、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中生态思想在内的中外优秀文化的辩证借鉴与创新发展。同时,这一理论还表达出对推动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和谐共同体的殷切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现实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回答其道路优势的三大问题,助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国际、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承诺。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本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从实践维度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证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降碳为重点,打造不负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动地球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林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以期把城市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6.
李斌 《宁夏农林科技》2014,(2):58-60,76
文章以福建省南平市为样本,通过分析闽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农村"生态人";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健全法律制度,强化农村环境监控和执法;凝聚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注重统筹协调,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重视科技创新,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与健康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马王堆医书作为重要的医学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医书不仅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还饱含了人类需要主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生态理念。研究医书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形成中医养生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能够为生态医学的理论架构提供基础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提银  刘昭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27-11828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宁夏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生态社会发展4个方面筛选了40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