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垭口、坡地、洼地)土壤中Ca、Mg、Zn、Fe、Cu、Mn等主要元素的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土壤中全态Ca、Mg元素表现为淋溶迁移,全态Zn元素表现为聚积,有效态Zn、Cu、Fe等元素一般表现为淋溶迁移,有效态Mn元素一般表现为聚积,迁聚序列因不同地貌部位有所不同。同时,以场区的优势植物黄荆为例,研究了部分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土壤中Ca、Mg、Zn、Cu、Mn等元素的迁移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密切相关,而且对于不同的元素,蒸腾作用的影响不同。植物蒸腾作用对Mn、Cu等较难迁移元素的迁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岩溶区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以丫吉岩溶试验场这一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洼地、坡地与垭口三种岩溶形态为研究样点,分别采集0~10、10~20 cm与20~30 cm土壤样本,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获取微生物区系数量,采用比色法分析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加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在0~10 cm,洼地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0.10 g·kg-1,显著高于垭口的38.28 g·kg-1和坡地的24.42 g·kg-1;洼地土壤剖面从上至下细菌数量分别为3.26×106、2.73×106CFU·g-1和1.15×106CFU·g-1,均显著高于垭口和坡地;洼地土壤0~10 cm的脲酶活性为1.92 mg·(g·24 h)-1,显著高于垭口和坡地的1.12 mg·(g·24 h)-1和0.77 mg·(g·24 h)-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洼地土壤剖面均显著高于垭口和洼地剖面。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在剖面上的表现并不一致,细菌数量、脲酶活性、归一化的微生物数量和归一化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下,土壤细菌数量、总微生物数量与总土壤酶活性相应提高。细菌数量、归一化的微生物数量与归一化的酶活性可以作为岩溶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翔  张连凯  黄超  徐灿  马一奇  杨慧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346-3356
【目的】探究广西岩溶区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质背景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岩溶区土壤养分循环规律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百色市田阳县芒果生产基地选择典型岩溶样地,采集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坡地和垭口等不同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及相关土壤元素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岩溶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24、2.31和0.70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7.43、26.11和3.4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坡地最高,洼地最低;全磷含量以垭口最高,从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和坡地呈降低趋势; C:N、C:P和N:P总体上表现为坡地>洼地—坡地过渡带>洼地>垭口。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阳离子交换量(CEC)、pH、含水率、容重及全钙含量对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具有很好的解释。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钙是有机碳和全氮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化学计量与CEC、全镉的相关性受钙制约;有效态元素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的相关性受pH和钙的制约较小。【结论】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且土壤中全钙含量是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区农业生产上应选择元素有效性高的化肥施入,特别是磷元素,根据果树生长阶段需肥特点进行针对性补充。  相似文献   

4.
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特别是水解酶类中的脲酶反映最显著,过氧化氢酶则较差,揭示出土壤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作物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秸秆和化肥处理可提高土壤的总体酶活性,其中尤以厩肥的增幅为最大;随耕种年限的延长,除无肥处理外,其余培肥方式的酶活性持续增加;对土壤酶活性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脲酶和尿酸酶。  相似文献   

5.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为探讨土壤健康的生物学指标,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区别,其中除过氧化物酶外,糠椴林的土壤酶活性均属最高水平,而灌草丛所有酶活性都属最低水平;灌木丛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杂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油松林. 相关分析表明,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好;总磷酸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高于单项磷酸酶;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中上肥力水平水稻土不同肥料结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前三种酶活性随水稻生长量大小而有规律地变化,酸性磷酸酶活性除受水稻生长影响外,还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制约,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与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相对强度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耕翻前土壤的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红壤性水稀土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古树生长点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上海地区古银杏、古香樟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探讨在上海地区利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脲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与全氮、全磷、全钾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脲酶与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结论]鉴于脲酶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关系密切,建议用脲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差异显著(p<0.05),土壤肥力均表现出山杏灌木林最优,飞播油松林最差.脲酶活性与其它所测酶类指标(转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相关显著,多酚氧化酶与脲酶、速效磷、碱性磷酸酶、pH值均呈负相关.pH值与多酚氧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都显著相关,土壤密度与速效钾、有机质、pH值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活性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因子,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有机质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参考指标.运用PCA综合评判法可知,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肥力呈现出山杏灌木林>蒙古栎林>蒙古栎-飞播油松混交林>人工油松林>飞播油松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冀中冲积平原潮土中低产土壤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状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动态聚类方法对土壤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的可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土壤酶活性总体可作为评价潮土肥力的综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上游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澜沧江上游洱源山区的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果园>云南松纯林>桉树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云南松纯林>旱冬瓜林>果园>桉树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酶之间也存在共性关系,共同推动土壤肥力的发展;综合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6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旱冬瓜林土壤质量最优,果园、云南松纯林和桉树林土壤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能够表征土壤肥力水平的酶类和参数。【方法】采用非缓冲液法,对采自渭北旱塬陕西长武县农田19个土样的10项生化指标(转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尿酸盐酶和土壤呼吸强度)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和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评判;最后采用土壤酶总体酶活性参数(TEI、TEI5)对19个供试土样的肥力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土壤转化酶、脲酶、脱氢酶、土壤呼吸强度对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较为敏感;10项土壤生化指标中,仅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及其与大多数理化性质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揭示此5项生化指标与土壤化学性质关系密切,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构建的总体酶活性参数TEI和TEI5,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及土壤化学性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总体酶活性参数TEI和TEI5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并能反映土壤整体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江西农业学报》2022,(6):91-94
对低丘红壤地区7种不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各异,但均比退化到“谷底”的疏草荒地(CK)高且其表层的酶活性更强。而且土壤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而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丘陵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低丘红壤地区7种不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各异,但均比退化到“谷底”的疏草荒地(CK)高且其表层的酶活性更强。而且土壤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而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海南省儋州市24个有代表性的橡胶园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很大不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有效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非缓冲液法对渭北旱塬长武试区果园不同层次土壤肥力指标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非缓冲液法能更好地反映土壤酶的真实情况;长武地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随土层加深,脲酶、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下降,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脲酶、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对田间土壤肥力变化较敏感,可反映黄土旱塬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沙棘-侧柏混交林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混交林及侧柏纯林土壤养分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棘-侧柏混交显著改善了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全N、水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含量都明显高于侧柏纯林,N素增加尤为明显;混交林地与侧柏纯林地相比,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真菌数量却有所减小;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2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和速效K之间显著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氨、速效N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全K有较高相关关系外(r=0.884*),与其他养分指标相关性不强.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沙棘-侧柏混交造林速生丰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选择兴义市的蔬菜大棚土壤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土壤酶活性跟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出是否可以通过土壤中酶的活性作为评价某一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作者主要从土壤酶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衡量土壤酶活性的重要指标;最后就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酶活性可以作为测量土壤肥力的指标,而且土壤酶活性的大小跟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地4种阔叶林土壤酶活性及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北京山地阔叶林土壤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选取刺槐Robinia psedoacac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槲树Quercus dentata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等4种阔叶林林型,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0~20,20~40,40~60 cm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动力学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Vmax),酶促反应速度反映指标(Vmax/Km)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 < 0.05),米氏常数(Km)变化无规律;土壤酶促反应效率不仅取决于土壤酶活性,动力学特征对其也有重要影响;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除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效铁外,土壤脲酶活性,Vmax,Vmax/Km,过氧化物酶活性与Km也可作为北京山地阔叶林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不同耕地土壤的微生物呼吸及酶活性,为喀斯特地区农田系统土壤健康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遵义市4种不同耕作土壤(1年西瓜地、3年西瓜地、青贮玉米地和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酶分析法研究不同耕作土壤的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酶活性及微生物呼吸。【结果】过氧化氢酶活性以1年西瓜地土壤的最大,为1.03 Ua,3年西瓜地的最小,仅0.69 Ua;脱氢酶和淀粉酶活性以菜地的最大,分别为3.90和0.67 Ua,3年西瓜地的最小,分别为2.07和0.29 Ua;脲酶活性以青贮玉米地的最大,为1.04 Ua,3年西瓜地的最小,为0.18 Ua。微生物呼吸CO_2释放量与蔗糖酶和脲酶酶活性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脱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呼吸(CO_2释放量)随时间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第6和11天时西瓜地与菜地、青贮玉米地间差异显著。【结论】土壤微生物呼吸指标可揭示易产生连作土壤的变化,为当地土地高效利用和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立伟  光辉  叶姗  叶银  梁薇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134-138
选取退化湿地土壤样本,分别对不同样本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与土壤理化性质中的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土壤酶在土壤的发生和发育以及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探究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特征,对于揭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退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