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3.
1991年9月,在昆明稻区首次发现稻曲病菌核,对其形态描述,田间分布进行报道,调查认为,散落田间的菌核,与粘附种表,残留土中的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稻曲病菌核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在云南省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各地虽积极开展防治,但对与其防治有关的侵染循环研究不多,尤对稻曲病菌核缺少观察,笔者于1991年在昆明稻区,就菌核的形态及田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以期为稻曲病防治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4.
6.
稻曲病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有毒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高浓度的稻曲球水浸出液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稻曲球浸出液对稻种萌发有促进作用。用90%的甲醇,可以提取稻曲病菌的粗毒素。把粗毒素稀释100倍后对水稻种子萌发仍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用层析方法,将粗毒素大致分为4个组分,其中第3个组分的稀释液对稻种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化学定性法鉴定初步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物质是生物碱类化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2、FJZD10-3,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水稻品种对穗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6、FJZD10-7,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在建阳、宁化和福安3个田间试验点,同时发生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水稻品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73.33%和73.33%。未出现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的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对稻曲病菌生物活性测定表明,稻曲灵1号比构成单剂之一的络氨铜药效提高1.6倍,水稻不同时期药剂防治表明,以抽穗前7 ̄10天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侵入时间研究甚少,说法也不一,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水稻穗期是稻曲病菌侵入的主要时期.由此,生产上一般选择在水稻破口后施药保护稻穗.但云南省通过几年生产防治实践,发现这一措施效果并不理想,防效不高不稳.分析推测,可能是由于施药时期落于病菌侵入株之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的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等感病品种的推广及氮肥用量的增加,我省稻曲病的发生为害日益加重。至1985年全省水稻发病面积已达500万亩,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此,1985~1987年我们在沈阳市、灯塔县、辽阳县、东沟县、锦州市、铁岭市等地,以辽化研究院提供的10%络氨铜为主,对稻曲病进行了较系统的药剂试验,在此基础上,1988年又使用14%络氨铜进行了小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病穗和病粒的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频次分布法测定了水稻稻曲病病穗和病粒在稻田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0块稻中,有19块田曲病病穗分布符合聚集分布,仅1块田符合随机分布,稻曲病病粒的分布在19块田中均符合聚集分布。又用8种聚集度指数测定了稻曲病病穗和病凿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曲病的病穗和病粒的分布均是聚集的,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个体群,个体群内分布是随机的。病穗和病粒的个体群面积分别为4-8穴和2-4穴。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稻曲病发病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选择粳、糯、杂交籼稻的4个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适度调控病情梯度,按单穗病粒数分级,大样本取样考种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水稻类型的稻曲病产量损失模型。结果表明,稻曲病发病程度与稻谷损失率和精米下降率呈正相关且关系密切。经多种数学模型比较,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好。建立的稻谷减收率模型为:Y1(粳糯稻)=1-exp(-(X+0.999 99)/16.091 6)^1.180 8),R2=0.990 4;Y2(中籼稻)=1-exp(-(X-0.699 99)/24.818 8)^0.8542),R2=0.983 5。精米下降率模型为:Y3(粳糯稻)=1-exp(-(X+0.599 99)/83.499 7)^1.139 6),R2=0.965 5;Y4(中籼稻)=1-exp(-(X-0.499 99)/68.542 9)^1.456 0),R2=0.967 9。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程度,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及水稻品种的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人工培养的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采用人工注射穗苞接种的方法对贵州省2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稻曲病性鉴定。【结果】20个品种中对稻曲病抗性最强的是福优102,其发病率为15.40%,平均稻曲球数为0.3粒/穗,综合抗性指数为3.0,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MR);其次是T优272,发病率为23.10%,平均每穗病粒数为0.5粒,综合抗性指数为4.1,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感(MS);有7个品种表现为感(S),11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发病率和平均病粒数最高达86.70%和8.2粒/穗。【结论】目前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20个参试品种中仅有福优102表现为中抗。在稻曲病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福优102种植。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影响因素,并从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原物、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加强宣传与培训等方面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5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30%戊唑·多菌灵SC、43%戊唑醇SC、30%苯甲·丙环唑EC、12.5%氟环唑Sc、3%井冈霉素AS等5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30%戊唑·多菌灵sC70mL、43%戊唑醇SC20mL、30%苯甲·丙环唑EC30mL、12.5%氟环唑SC50mL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病穗率防效为73.25%~81.56%,病粒率防效为73.79%~83.68%;4种杀菌剂可在生产上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Xi-55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防治稻曲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i-55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在500 mL锥形瓶中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培养基为:蛋白胨3%,甘油1.0%,K2HPO40.05%,MgSO4.7H2O 0.15%;最适发酵条件为:时间36~48 h,温度28~30℃,初始pH为7,接种量2%,装液量100 mL/500 mL锥形瓶。20 L发酵罐扩大培养的初始pH为7.2,发酵温度28℃±0.5℃,通气量10 L/min,搅拌转速180 r/min,罐压0.05~0.06 MPa,发酵终止在44 h前,最佳放罐时间为40~44 h,此时发酵液中的细菌含量为5.06×1010cfu/mL。小区试验显示,枯草芽孢杆菌Xi-55发酵液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为63.22%。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索病害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施肥对稻曲病的影响及30%王铜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追施氮肥试验中,在常规施用基肥的基础上设置12个追肥+穗肥用量处理,随着追肥量的增加,病穗率、病粒率均增加,追肥15 kg+穗肥10kg处理的病穗率和病粒率均为最高,分别达17.92%和14.19%;当追肥量一定时,病穗率、病粒率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极差分析表明,增施穗肥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大于追肥.在分蘖始期追施复合肥试验中,施复合肥40kg/667m2的病穗率和病粒率比对照分别减少7.16%和6.8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破口前7 d单次施用30%王铜悬浮剂400 g/667m2的处理组防效为74.75%,于破口前7 d+破口期二次施药,防效达85.36%,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三唑酮乳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