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利用台桧大痣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台桧大痣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著;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著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  相似文献   

4.
以≥10℃积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次年3月月平均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作为云南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基于125个气象站历年气候资料和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应用GIS技术和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回归模型,模拟全省复杂地形下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再依据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云南省茶树种植气候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哀牢山以西的德宏、临沧、普洱3州市和西双版纳州大部分地区;适宜区为保山、临沧、普洱、红河和文山州北部边界以南一带,昭通市东北角适宜种植中、小叶种茶叶;次适宜区为滇西北南部、滇中一带以及滇东北南部,区域内气候条件只能基本满足茶树种植;滇东北、滇西北2000m高度以上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5.
近40年云南水稻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40年云南水稻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云南省115个气象站1971~2010年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5个区域水稻主要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全年稳定通过10℃、20℃的初日、终日、日数和积温、秧苗期低温和夏季低温等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近40年云南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滇西南增温趋势最明显;云南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滇西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东北。各区域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滇西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东北,而稳定通过20℃的活动积温则滇中略小于滇东北,且各区域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云南水稻苗期(4月)低温主要发生在哀牢山以东和以北地区,全省夏季低温发生的站次呈减少趋势,有利于减轻低温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威胁。[结论]该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水稻种植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本文依据新发展理念对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熵值法测算出2020年云南省滇西北、滇西、滇中、滇东北、滇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5个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为0.223 1、0.289 4、0.403 1、0.249 7、0.276 3。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最后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实现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云南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质量变化,可为进一步保护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持。【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IRSEI)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云南省的生态质量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从时间尺度上看,云南省199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整体变化为“W”型,呈现先减小、小幅回升后再减小、后又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于2000和2010年2次跌至最低水平,30 a间遥感生态指数降低了0.038,线性拟合斜率为-0.008;(2)从空间尺度上看,云南省7个区域遥感生态指数在1995和2005年区域整体变异程度较小,普遍属于稳定和变异较小的变化等级,在2000和2010年区域整体波动性较大,滇西、滇西北在1990年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波动性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115、0.171;(3)在县域尺度上,云南省199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下降并趋缓的变化趋势,高值聚类主要由滇东北、滇东南以及滇南地区转移到了滇西、滇西北以及滇西南地区,低值聚类则逐渐转移到了滇东北、滇东南、滇南以及滇中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分布区。【结论】云南省生态质...  相似文献   

8.
[品种介绍] 滇重楼为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滇重楼,别名独脚莲、云南重楼、草河车、灯台七等.系分布于亚欧大陆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属24种,其中19种遍布中国的南北地区,但是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滇重楼是云南省地道稀缺贵重药材.其中,云南滇中、滇东和滇东北、滇西和滇西北主产滇重楼,现各地均已进行人工引种与野生驯化栽培,且发展得很成功.历代药典均有记载,滇重楼以地下块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消肿等功能,主治痈肿、毒蛇咬伤等.  相似文献   

9.
1、前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月上旬至中旬,由于北方冷空气在云南省活动次数少、强度弱,全省大部地区晴朗少云、光照充足、气温偏高、降水稀少、干旱严重;下旬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全省性的大范围降雨、降温天气过程,滇东北、滇西北降雪,局部地区降暴雪。丰沛的雨量有效地缓解了前期旱情,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州及大理州的部分地区旱情基本解除。  相似文献   

10.
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营养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从总的趋势看,初步摸清了营养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赖氨酸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在云南省亚热带以及滇中一季籼粳交错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高蛋白质或低蛋白质以及高赖氨酸的品种资源出现频率都较高;而在北热带以及滇东北和滇西北的稻作地区,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对高于云南的其它地区,但针对营养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害虫一直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云南省马铃薯与烟草混种较为广泛的地区,害虫的直接危害及传毒媒介害虫传播的病毒病引起的间接危害越来越成为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我们对云南省滇东北地区、滇中地区、滇西北及滇东南地区春薯、夏薯和秋薯三季马铃薯主要害虫的分布及其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就云南省马铃薯生长期及储藏期害虫的防治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今后云南省马铃薯害虫的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马铃薯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统计学的次数分布原理,根据云南省的地形地貌特点,选用耕地总面积、土地垦殖率、水田面积、大于6°坡耕地面积、大于25°坡耕地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为分析指标,以SPSS软件和MapGIS为分析工具,得出云南省多耕地分布区和少耕地分布区.结果表明:云南省耕地、水田主要分布于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土地垦殖率受地形和人口影响,高垦区位于滇东北和滇东,低垦区位于滇西北;坡耕地受地形影响主要集中在滇东北和滇西南地形坡度较大地区;耕地面积大的地区人均耕地多,而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均耕地少.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位于云贵高原的中部,海拔1,892米,温暖适宜,四季如春,是世界上罕见的好气候地区之一。这样,昆明就以“春城”之美名而著称于国内外。 虽然云南省是寒潮较少出现的地区,但发生于西伯利亚的冷气团,仍可偶或排斥昆明上空通常居于主导地位的干暖气团,代之以寒冷而干燥的寒潮,从而造成阴冷天气,或有微量降水。这种强大的冷气团经四川和滇东北高山之间而侵击滇中甚至滇南,致使越冬作物、蔬菜和园林植物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和旅游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分区挖掘旅游资源。将云南省传统村落归纳为特色产业型、景观特质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文化型、边境民族地区型和中产人群休闲型6个主要类型与18个亚类;以及滇西北三江并流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滇西纵向岭谷边境贸易功能区、滇西南澜沧江下游热区特色农业功能区、滇中城市群近郊城乡统筹功能区、滇东南岩溶山水生态维育功能区、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维育功能区6个分区,并针对各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建议。以促进区域旅游设施、旅游市场的完善与共享,为今后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决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9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对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南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弱,其中62.5%的区域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云南各州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制约因素各不相同;从空间分布上看,滇中、滇南、滇东北、滇东南、滇东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影响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云南省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差异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农业区划、耕作制度特点、整治工程措施特性,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土地质量等5个指标所组成的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把云南省划分为5个一级土地整治类型区:滇中中山湖盆高原整治区、滇西南中低山宽谷盆地整治区、滇东南喀斯特中低山整治区、滇西北高山高原整治区和滇东北中山山原整治区。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水稻低温冷害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水稻抽穗-扬花期频繁受低温冷害影响,造成水稻减产。根据风险分析理论,使用最高气温冷积温、各县水稻种植面积、各县人均生产总值构建了云南水稻抽穗-扬花期低温冷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开展了云南抽穗-扬花期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区划结果显示:云南水稻抽穗-扬花期低温冷害风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且随海拔升高,风险也在加大;滇中以南大部及滇东北北部均为低风险-无风险区;北部地区风险较高,为次高-高风险区;滇中南部、滇东北北部低温风险低于同纬度地区。区划结果在云南地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云南马铃薯A病毒(PVA)分布及其外壳蛋白的分子变异,2007年至2011年分别从云南滇西北、滇东北、滇中及滇南马铃薯种植区采集381份马铃薯样品,进行马铃薯A病毒DAS-ELISA检测,结果表明,PVA阳性样品共43份,其中滇西北22份,滇中17份,滇东北4份,滇南未检出。对带有PVA的部分样品进行电镜负染色观察,电镜下观察到长约750 nm、直径约15 nm的线状粒子。根据已报道的PVA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带毒样品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得到807 bp目的片段,克隆测序并对其推导的外壳蛋白(CP)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分子变异。结果表明,云南不同地区PVA分离物与GenBank中登录的部分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3%~100%,依据不同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云南PVA分离物与中国福建分离物(AF483279)亲缘关系较近,形成一个进化簇。PVA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分子变异分析表明,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氨基酸序列的N端。  相似文献   

19.
钱璐  杨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03-4105
通过调查云南花卉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云南花卉旅游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云南花卉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和内容,结合资源、文化、交通、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对云南花卉旅游的开发进行功能分区,即滇西北、滇西南、滇中、滇东北、滇东南,并对促进花卉旅游产品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用技术》2012,(11):15-16
云南蔬菜以其特殊的气候优势实现低成本周年生产,成为国内反季节蔬菜生产和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对保障全国蔬菜供给和稳定蔬菜价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初步形成滇南及低热河谷区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东滇东北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中及滇西北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东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