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使用催产剂是鱼类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鱼类人工繁殖中常用的催产剂有三种: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以及鱼类的脑下垂体PG。本介绍前两种催产剂的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鱼类催产剂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催产剂是鱼类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鱼类人工繁殖中常用的催产剂有三种: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以及鱼类的脑下垂体PG。本文介绍前两种催产剂的使用技术。 一、两种鱼类催产剂的使用方法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是鲢、鳙鱼人工繁殖鱼苗生产中主要的催产药物之一。其成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易溶于水,溶于水中呈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它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主要在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grahami)养殖过程中,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等鱼类催产药物进行人工繁殖中的催产试验,试验通过使用单一催产药物及组合催产药物对昆明裂腹鱼进行人工催产,并对催产后亲鱼产卵、受精、孵化等生物学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找到适合昆明裂腹鱼人工繁殖的催产药配方及剂量。结果表明,人工繁殖昆明裂腹鱼过程中,使用催产素LRH-A2、HCG、DOM混合效果好于使用单一催产素及其他催产素的组合,可以缩短效应时间及减少副作用,同时能提高昆明裂腹鱼在繁殖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中华倒刺鲃的生产性繁殖能力,加大开发应用力度,试验选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按照不同配比组成混合催产剂,对70尾2~5年龄中华倒刺鲃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混合催产剂注射效应时间在15~20 h之间,平均产卵率为79.68%,平均受精率为...  相似文献   

5.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鳅是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小型底栖经济鱼类.从亲鳅的选择、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卵的孵化及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畜用激素药物已为世界所瞩目,发达国家在研制、开发和利用方面已获得卓越的成就.我国也是如此.激素除广泛应用于鱼类和家畜的人工繁殖、产后保健、催情、催产、不孕症、同期发情、促排卵、促受胎、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和诱导泌乳等外,近年来,国外由于爱滋病流行.国际市场上已从使用血液制品转移到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相似文献   

7.
泥鳅是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小型底栖经济鱼类。从亲鳅的选择、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卵的孵化及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8.
团头鲂是一种优良的经济鱼类,肉质肥嫩鲜美,草食,病害少,适应环境能力强,容易养殖,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优良配养品种。为了提高优质鱼的养殖比重,北京市万泉庄渔场根据群众需要,积极进行团头鲂人工繁殖,以解决团头鲂鱼苗之不足。今年他们共选用产卵、孵化的团头鲂亲鱼56组,雌雄配比为1比1,雌鱼平均体重2公斤,雄鱼1.5公斤,催产时雌鱼每公斤注射LRH-A(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80微克,雄鱼剂量减半,催产于5月27日下午5点30分进行,采用胸鳍基部注射,注  相似文献   

9.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败主要决定于亲鱼的性腺发育状况。亲鱼培育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性腺的成熟度、催产率、鱼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整个亲鱼培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条件,使亲鱼性腺向成熟方向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究超声检测技术在鱼类人工繁殖的应用价值。选取黄颡鱼、黄鳝、斑点叉尾鮰、泥鳅、施氏鲟和南方大口鲶6种无磷亲鱼,经超声检测,分别对其性腺发育不同阶段卵径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6种鱼类的卵径的超声检测测量值与卵子发育呈正相关;在卵巢成熟期内,超声检测可通过检测卵径及卵子在影像中是否具有游动性这2项指标来判断是否具有催产条件,其超声检测符合率达98.90%以上。表明对于无鳞鱼或珍稀鱼类应用超声检测卵巢发育,其分辨率和诊断符合率比较高,可作为人工繁殖诊断卵子发育情况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台湾泥鳅在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状况,试验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潘立酮注射液(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_2(LHRH-A_2)合剂对台湾泥鳅进行人工繁殖。结果表明:每尾台湾泥鳅注射400 IU HCG+4 000μg DOM+15μg LHRH-A_2为较理想的催产激素配比,三批次繁殖的平均催产率为98.0%,平均受精率为90.1%,平均孵化率为88.7%,平均出苗率为87.2%。雌雄比为5.4∶1时,催产率最高,为98.5%;雌雄比为5.7∶1时,受精率最高,为91.2%。说明台湾泥鳅在该地区繁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二、娃娃鱼的人工繁殖 (一)亲体选择 亲体达到生理和形态上的成熟精子和卵子是人工繁殖关键因素。雌性亲体娃娃鱼腹部膨大而柔软,有饱满松软和富有弹性之感作为催产是可行的。雄性亲体娃娃鱼泄殖孔内周边隆起圈上小白点明显突起,孔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在催产前,可挤出精液才作催产之用。还可采用专门仪器测定卵子和精子是否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前泥鳅的人工繁殖已成为泥鳅集约化养殖的重要方法,其中,人工催产又是人工繁殖的核心部分。通过采用不同配比的催产激素对泥鳅进行人工催产,统计催产后自然受精获得的卵粒数,并比较相应的药物成本后认为,催产激素浓度越高,相应的催产效果越好;相同药物成本下,混搭催产所产的卵粒数远高于单一催产所产的卵粒数,50IU/0.2mLHCG+0.25μg/0.2mLLRH-A2+0.2mg/0.2mLDOM混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立夏至小满,是鱼类催产的最好时期。此时水温适宜,亲鱼成熟好、产卵率、孵化率高,鱼苗下塘的成活率也高,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握好催产亲鱼选择关、药物使用关和催产管理关,是取得催产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山东饲料》2005,(3):27-28
鲻梭鱼的苗种生产,包括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大步骤。前者又分为亲鱼培育、催产(人工诱导排卵)、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等过程,后者又分为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第三讲 长吻(鱼危)的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长江两岸的繁殖点可就近在繁殖季节从江河天然产卵场及其邻近江段渔民捕获的个体中选购,对性腺发育成熟的进行催产;不能催产的个体(尾重在2.5公斤以上)进行池塘蓄养,微流水池每2~3平方米可蓄养1尾3~5公斤的亲鱼,伺机进行催产;远离长江的繁殖点大多是从人工饲养的商品鱼中选留后备亲鱼,这类亲鱼的致命弱点是近亲繁殖,子代性状退化,若能采用江河中成熟的异性亲鱼与之交配,问题就不会那么  相似文献   

17.
于2015年4月在四川省凉山科华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水产良种场使用LRH-A2+DOM分2批对来自黄河水系的24尾(以雌鱼计)野生花斑裸鲤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雌鱼在挤卵前死亡5尾,1尾未产卵,平均催产率为75.5%;18尾雌鱼共产卵14.3万粒,受精卵13.1万粒,受精率为91.6%;获初孵仔鱼10.2万尾,孵化率77.9%。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产区进行花斑裸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大鲵人工繁殖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人工繁殖率低,其中,主要原因有: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性腺发育成熟率低、精子活力差以及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不高等。对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子进行分析,提出制约大鲵人工繁殖率的关键因素是水温、水流、光照和饵料,并结合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2002—2010年的大鲵人工繁殖实践提出了具体参数,以期为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择在最适宜的时间催产,是家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而亲鱼的性腺发育状况是确定其最适催产期的主要根据。当雌亲鱼的卵巢发育到能够有效催产期后,有一段“等待”的时期。这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的酷渔滥捕活动,鲟鱼资源己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有些种类己濒临灭绝。运用人工养殖的鲟鱼亲本繁殖制种是保护鲟鱼物种、恢复鲟鱼资源的有效方法。我国鲟鱼人工繁殖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小,见于报道的仅有中华鲟、史氏鲟野生个体人工催产、孵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我们利用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本进行了人工催产与孵化,得苗11.9万尾,在国内首次获得匙吻鲟全程人工繁殖成功。2002年利用去年催产过的亲鱼再次催产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