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目前已成为组织培养中的一大障碍.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综合论述了褐变的机理、褐变产生的因素、防止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防止紫叶黄栌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紫叶黄栌组织培养过程中,取材时期、灭菌时间、培养基中附加物种类和浓度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取休眠枝条水插培养后抽生的嫩茎作外植体,经0.1%HgCl2灭菌2~3min,外植体褐变程度最轻。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Vc可以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培养繁育树莓苗木可提高繁殖系数和苗木质量。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效地控制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在0.1%HgCl2溶液中消毒时间为8min,初生培养基中"费尔杜德"和"哈瑞太兹"分别附加60mg/L、80mg/L抗生素,可有效地控制外植体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5个代表性的平阴玫瑰品种为试材,对不同芽位外植体的褐变度以及不同的褐变抑制剂的抗褐变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阴玫瑰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芽位的外植体在组培中褐变发生情况不同,但5个品种各芽位的平均褐变度均呈单峰型变化,且峰值均在第4芽;1.5g/L的活性碳(Ac)是初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0.2g/L的抗坏血酸(Vc)是增殖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论述了导致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发生褐变的基本机理,认为褐变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褐变的主要原因是酶促褐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观赏花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材料的选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阐述了在观赏花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材料选取的关键事项,认为应依据观赏花卉的特点和用途采取有针对性的重点措施以确保组培效果。  相似文献   

7.
桉树外植体诱导产生褐变的因子很多,在此只讨论不同无性系、不同木质化程度的茎段、不同的消毒处理、不同的光照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得出:不同的无性系外植体产生褐变程度不同,采集半木质化或刚木质化的茎段,用0.1%HgCl2分两步消毒可以减轻褐变,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全暗光的方法有效控制褐变,萌芽率也高。  相似文献   

8.
银白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时间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银白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适宜消毒时间,将银白杨带有5个腋芽的嫩茎分5段,每段用1%升汞消毒,分11个时间处理,进行材料污染和致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茎尖到基部第5个芽最适消毒时间依次为1.5min、2min、2.5min、3.5min、4min。  相似文献   

9.
浅析三倍体毛白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灭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季节的三倍体毛白杨外植体进行2种消毒灭菌剂配合使用,采用不同时间灭菌及对外植.体取材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在2、3月份随采随用,带芽茎段在漂白粉饱和上清液浸泡30min、0.1%升汞15min,水培嫩枝将0.1%升汞改为10min的处理中灭菌较好。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目前已成为组织培养中的一大障碍。对导致褐变产生的因素、褐变的防止措施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从外因及内因两方面归纳了减轻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世界著名观赏树种之一七叶树的嫩茎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初步研究,旨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缩短其苗木生长周期,提高其生长速率,适应大规模的苗圃工厂化生产,提高在园林绿化中的利用价值,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核桃离体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核桃离体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月份取嫩枝茎段进行培养,效果最差,褐变死亡率高,取6月份半木质化茎段进行培养,效果较好,休眠芽次之。液体状态的培养基可以减轻外植体褐变。培养基中附加激素6-BA和IAA、GA时,外植体的褐变程度较低,外植体腋芽萌发与生长分化较好。培养基中加入硫代硫酸钠对防止外植体褐变。提高外植体萌芽率和有效新梢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芽变毛白杨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芽变毛白杨幼嫩枝条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和茎段组织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芽变毛白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 6-BA 2.0~4.0 mg/L 2,4-D 1.5~2.0 mg/L NAA 0.25 mg/L KT 2.0~4.0 mg/L 3%蔗糖,愈伤组织分化芽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5 mg/L KT 2.0 mg/L 3%蔗糖时,培养效果好。茎段培养时,适宜无根苗生长的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1 mg/L 3%蔗糖,生根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 IBA 0.5~1.0 mg/L 1.5%蔗糖。  相似文献   

14.
山茶花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防外植体褐化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山茶花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出现褐化的问题,用山茶花的嫩茎段及芽尖为外植体作不同的处理试验,以比较其减轻外植体褐化的效果。得出的结论为:黑暗条件下培养外植体、用1/1000抗坏血酸处理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活性碳、在接种前再剪去一部分茎段外植体、对外植体勤转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山茶花组培过程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从而提高其组培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自由人槭‘秋焰’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由人槭‘秋焰’当年生枝不同节位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对初代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木质化的第三节和第四节是最佳初代培养外植体,幼嫩及木质化程度高的茎段褐化率高,均不适合做外植体。  相似文献   

16.
核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材料的初代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个核桃品种为试材,对初代培养中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取材时间、培养基和外植体类型等因子对离体培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升汞消毒法可以提高休眠芽的消毒效果:以嫩枝茎段为外植体时适宜的取材暑期为6月,以腋芽饱满半木质化的培养效果较好;适宜的培养基类型是DKW和1/2MS,嫩枝茎段的培养效果要好于休眠芽;3个品种间离体培养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毛竹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竹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褐变非常严重,直接影响愈伤组织的继代及分化。通过对激素种类、温度、光照及褐变抑制剂等影响毛竹愈伤组织褐变因素的研究,找到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毛竹愈伤组织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北美产七叶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美东部引进红花七叶树、光叶七叶树、黄花七叶树、欧洲七叶树等在浙江桐庐开展引种栽培试验.连续4 a的引种试验表明,较之于浙江七叶树,北美产七叶树早期生长较慢,树高生长期较短.在引种的4种北美产七叶树中,黄花七叶树、红花七叶树和光叶七叶树生长表现较好,虽然在苗期和1 ~2年生时的叶和芽在夏季比渐江七叶树更易受高温灼伤,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灼伤等适应能力增强,年生长量不断增加;而欧洲七叶树易受冻害,生长不良,不宜引种.观察发现,红花七叶树和光叶七叶树分别在1年生和3年生时就始花始果,黄花七叶树营养生长最旺,生长速度不亚于浙江七叶树.七叶树种子适时采收,并利用具有自动喷雾设施的温室大棚沙藏,可使七叶树失活和腐烂种子的比率低于10%.在气温较低的冬季采用小包装方式进行长途运输可保证七叶树种子的质量.通过种子沙藏催芽和切根移床可促进根系发达和苗木生长.在苗期,夏季高温期间宜用50%透光度遮阳网遮阳.圃地培育大苗要求控制定植密度,施足基肥,加强水肥管理,以利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9.
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中减轻外殖体褐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表面活性剂(Tweens20)20×10^-6处理10min、70%酒精浸泡30s、0.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min的方法消毒外殖体最佳;采用带腋芽的、抽4节的花梗为外殖体诱导率最高为90.2%,褐化系数最低9.8%;培养基中添加10mg/LAA和1000mg/LPVP抗褐化效果较好;添加了2000mg/L或1000mg/LAC的培养基褐变比对照轻;在诱导阶段蔗糖采用低浓度诱导效果较好;先采用低温(17~20℃)处理3~5d,然后转到正常温度培养,可以减轻褐化程度;增加光照强度外殖体褐变严重,黑暗培养的外殖体褐变发生推迟而且程度轻;蝴蝶兰在pH5.6时,褐化较轻。  相似文献   

20.
梨组培褐化及抗褐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褐化的发生机制、影响褐化的因素以及抗褐措施等方面,对近几年在梨组培上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梨组培褐化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