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7年7月10—17日出现在张掖地区的高温天气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和中层的大陆性高压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高空主要影响系统,低层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与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形成上层辐合、低层辐散、伴随下沉运动的深厚反气旋暖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以及由低层高原暖脊北抬和地面热低压东移造成的气温抬升,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姜海泉  刘行军  吴萍  陈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34-10236,10241
2013年7月2日~8月16日,株洲出现了长达46 d的连续高温天气,其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35.0℃持续日数等高温特征量均破历史纪录。从物理机制和力子天气学原理分析这次异常高温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物理机制包括辐射增温、下沉增温、增温效率、散热功能、额外热源、累积效应等;力子天气学机制,异常高温天气直接的力子天气学原因是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域长期稳定的控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和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机制;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的异动提前7 d预示高温天气即将出现,主体在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控制的消失提前2 d预示高温天气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1—3日出现在扎兰屯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扎兰屯市极端高温天气主要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暖高压脊发展强盛阶段,200 hPa高空以下主要是下沉运动,其中在500~850 hPa区域内是下沉运动最强区,暖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下沉增温的过程中,近地层出现了热低压;蒙古暖脊继续发展加强,高空锋区位置偏北,接近北纬60°,整个扎兰屯市处于锋区下弱辐合区内,下沉气流控制全市,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乔丹杨  高萌  卢晔  王瑾婷  王瑾  刘帆 《农学学报》2023,13(12):60-67
2022年夏季陕西关中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玉米、苹果和猕猴桃等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此次高温干旱发生机制,利用关中地区4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主要高温时段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1)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关中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旱;(2)2个高温阶段均表现出下沉气流强盛的特征,但成因不同。6月高空异常的脊前负涡度平流输送在关中地区造成强烈的下沉运动,8月副高和南亚高压叠置,气候态正异常在陕西上空表现为异常强的下沉运动;(3)6月强盛的西北气流和8月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低层偏南气流减弱,阻断了水汽来源,均表现出水汽通量散度正异常,不利于出现有效降水;(4)高温干旱对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建议高温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灌溉,降低田间温度,补充植株水分,增强植株蒸腾作用,降低农作物高温胁迫程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 NCEP/NCAR 1° ×1°格点资料,对 2015 年 7 月 22—23 日新疆博州出现的 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朗副热带高压是导致博州乃至整个新疆出现极端高温的重要天气系统。伊朗副高的形成与高低层暖平流存在着联系。同时高温的产生也与副热带急流有关,伊朗副高东侧的强下沉气流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结果,即当伊朗副热带高压东南侧位于高层副热带急流入口处的左部位时,受到动力辐合机制作用,区域内出现了强盛的下沉气流,形成了明显的晴空辐射增温现象以及下沉绝热增温,增加了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概率。而且地形造成的焚风效应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海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43-4344,4353
利用商丘市8个台站1970 ~ 1999年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总结了商丘市的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温天气下的环流形势,通过分析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找出预报指标,并建立高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商丘市6~8月平均高温天气出现次数为2.2d,高温多出现在6、7月份;商丘地区20世纪70年代高温日较80、90年代多,南部、东南部出现的高温日较多;大陆性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是形成商丘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和次要系统.根据商丘市高温环流形势选定了500 hPa温度、850 hPa温度等高温预报因子,并用ECWMF、日本传真图资料和本站资料建立了高温预报方程,最后用2005和2006年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预报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高温预报贡献较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吴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3-828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河南省区域天气监测网提供的乡镇四要素站点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洛阳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大陆副高的持续配合利于洛阳地区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的产生;700和850hPa的暖平流是形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因素;地面暖低压的持续控制是造成此次长时间高温天气的重要条件;洛阳地区日最高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欧洲中心和T639的数值预报对此次连续高温天气过程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8年的逐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和MICAPS实况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通辽近18年的高温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高温天气样本进行天气形势分型统计,得出如下结论:(1)通辽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始于4月下旬,于9月中旬结束,平均年高温日数为6.1 d,近18年通辽的年高温日数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2)通辽的高温天气形势主要有暖脊型43个(占38.4%)、副高型15个(13.4%)、纬向环流型25个(22.3%)、低槽型20个(17.9%)、阻塞高压型9个(8%)。  相似文献   

10.
2016年8月1~3日扎兰屯市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高度场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对扎兰屯市这次的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进北抬与大陆暖高压合并影响所致。以此总结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11~13日广西一次秋季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稳定维持,中纬度西风带多波动,高空低槽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大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急流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正涡度平流、强烈上升运动、良好的热力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  相似文献   

12.
从干旱天气概况、成因及气象服务等方面,对2014年夏季吉林省辉南县伏旱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大气环流平直,冷空气活动较弱是形成此次干旱的重要大气环流形式;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东是影响此次干旱重要天气系统;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影响此次干旱的重要原因,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人工增雨,能大大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时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特征,针对2016年5月10日—11日临夏州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区域垂直方向上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使高压区的强下沉运动明显,空气的下沉绝热增温作用是形成临夏地区极端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中低层较好的正变温区域配合地面相对湿度仅为22%的异常干燥空气,与北方高层干空气南下的叠加,是导致此次过程中临夏地区最高温度极值被打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面受热低压或热低压前部影响,地面要素场天空状况为晴天到少云,测站基础气温较高,相对湿度不大,地面风力不大,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为产生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区域加密资料、葵花红外卫星云图和长治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及天气实况,分析了2021年7月11日发生在长治市的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为500 hPa低压槽和副热带高压对峙的华北暴雨典型环流形势。(2)此次强降水过程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3个多尺度积云并和过程。强对流云团和列车效应对此次强降水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雷达上多个强对流单体持续不断影响而造成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降水回波的高降水效率,导致长治市多站出现短时强降水。低仰角、近距离处,长治上空低层径向速度出现超过20 m/s的大速度区,说明近地面有大风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15.
梁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5-178
利用各种大气探测资料,采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从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08年7月23~28日广东省揭阳市一次高温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夏季出现的高温天气多是由副高加强西伸造成的,此次高温并不仅仅是因为副高主体控制,揭阳市高温过程中台风外围下沉增温的影响也起主要作用;前期受大陆副高的控制,吹弱的西南风,有下沉运动,后期受副高和热带气旋外围偏北下沉气流的共同影响,也是下沉运动。日照时数维持在较大的数值而又没有明显的降水,也是导致此次高温形成的原因。高温结束于台风“凤凰”的外围环流和西南季风作用的降水。  相似文献   

16.
利用NECP/NCAR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站点资料,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等方面,对2018年7至8月一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决定着高温天气过程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下沉气流越强,预示着高温也将加强。这种高空辐合、低空辐散的垂直配置对应明显的下沉运动,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是形成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水汽条件较好,大气透光度较差,阻碍地面辐射增温,减弱非绝热项的作用。风速在湍流交换强弱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次过程,地面风速小,静风时段偏多。  相似文献   

17.
2017年6月14~16日,朝阳地区出现了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的罕见高温天气,本文根据实时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业务中高温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的高温过程,经向环流明显,朝阳地区受高空脊前西北气流控制,高空气流辐合,下沉运动强烈,大气湿度低,受下沉绝热增温的影响,地面升温强烈;地面等压线稀疏,以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利于升温;高空有暖平流,850hPa有强而久的暖中心存在,控制朝阳上空的等温线超过了24℃,朝阳地区易形成极端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12年8月16~17日发生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低压槽与副热带高压(在固原地区)相互配合的有利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东移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研究暴雨发生期间假相当位温、K指数、SI指数等热力层结指标,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一次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16年8月辽东山区一次典型的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地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层暖平流持续时间长、前期气温持续升高是本次高温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的叠加作用是高温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贺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97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夏季≥35℃的高温天气偏多和偏少年采用合成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高温偏多与偏少年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6月南亚高压强度尚弱,而7月南亚高压强度相对较强;6月份,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而7月则相反,即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表现为东撤。另外,高度距平场也有不同特征。然后,采用OLR资料对高温偏多和偏少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从预报的角度对河南省夏季高温天气与前期秋、冬、春季中低纬OLR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一些月份的OLR分布对河南省夏季的高温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