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1961—2016年甘肃省42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及海温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对甘肃省夏季旱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1961—2016年,El Ni?o事件共出现19次,La Ni?a事件共出现18次。(2)冬季ENSO指数与酒泉地区西部、陇东地区呈负相关,与陇南地区、武威地区北部、酒泉地区东部呈正相关。(3)El Ni?o事件期间,酒泉地区西部、白银到兰州地区夏季降水偏少明显,而酒泉到张掖地区北部及陇东地区偏多明显;LaNi?a事件期间,全省夏季降水一致偏少。(4)El Ni?o事件期间,蒙古低涡偏强,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北,西南暖湿气流偏强,陇东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甘肃北部受异常气旋式底部环流影响,酒泉到张掖地区北部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区,甘肃北部夏季降水偏多。(5)La Ni?a事件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导致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水汽无法输送到甘肃,同时蒙古地区低涡减弱,使到达甘肃的冷空气偏弱。  相似文献   

2.
2015/16年El Ni?o事件属于混合型极端事件,其发生于2015年春季,于该年冬季发展至鼎盛期,此后开始逐渐消退,至2016年春末夏初完全消失。在此期间,其对中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在El Ni?o发展前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冷害,且降水量偏少,导致干旱灾情,使得该时期的农作物多发育不良或缺水而死,产量大大减少。当事件发展至成熟期及来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温有所上升,但东北和华北中东部等地区气温仍呈低温状态,影响着冬小麦等农作物的春播。与此同时,中国南部降水量开始增多,尤其是到了2016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冲毁、淹没农田,大量农作物被淹死,给农业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区域干旱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的关系,为青海东部高原农业区干旱的发生及干旱程度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59-2005年的海表温度距平指数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和南方涛动指数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2个站点的降水指数,对海表温度距平SSTA和南方涛动指数SOI进行相关性分析,定义出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和拉尼娜(La Ni?a)事件;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Stangard precipitation index),对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海表温度距平SSTA以及南方涛动指数SOI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谱分析的方法分析SSTA、SOI和干旱的周期变化规律。【结果】对1959-2005年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2个站点SPI指数的计算表明,该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干旱程度较为严重;用南方涛动指数SOI定义的ENSO现象在滞后2个月时与12个站点的SPI指数有很大的正相关性,且显著性最高;对3个指数的谱分析表明,SSTA的明显周期有3个,SOI的明显周期有5个,其中45个月是两者共有的显著性周期,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的干旱周期较ENSO事件的周期短,但很接近。【结论】El Ni?o事件和La Ni?a事件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干旱的影响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特大干旱事件发生时都为El Ni?o事件发生年,相对于La Ni?a事件,El Ni?o事件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干旱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山区近1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宁夏南部山区地面观测数据,经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近10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平均年气温和四季气温均在上升,其中春季上升幅度最大,其次为夏季,秋季升温最小。平均年降水量减少,春、夏季降水减少,春季减少比例最大;秋、冬季降水增加,冬季增幅比例最大。干旱和大雨以上降水等极端天气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1951—2010年湖南省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南省97个地面台站1951—2010年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湖南省年降水的气候特征,得出:从降水距平的量值来看,夏季量值最大,冬季量值最小,春季和秋季相当。春季、秋季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夏季、冬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年2月~2009年2月的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研究了AOD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偏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温度、降水、湿度、风场等气象要素场以及排放源等因素对AOD的影响。结果表明:AOD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有6个高值区,分别是华北平原、苏皖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南疆盆地;不同季节AOD的空间分布类似,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春季到冬季逐渐递减;华北平原AOD春季受北方沙尘天气外来输送的影响最大,夏季则主要与本地人为排放源正相关,秋、冬2季受风场影响最大;四川盆地AOD与降水呈现负相关关系,春季主要受北方沙尘天气外来输送的影响,夏季与温度正相关,秋、冬季则主要受人为排放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玉芳  丁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91-13893
利用菏泽市1981~2010年各县区月、年降水资料,对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降水的特征与旱涝灾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年降水量,El Nino年普遍偏少,El Nino次年普遍偏多;不同年份的El Nino事件对菏泽市降水影响不同,1997、2002年强El Nino事件造成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在El Nino次年中1984、1993、2003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多;由于受1987年跨年度El Nino事件影响,1988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四季降水中,El Nino年的春季无异常;夏、秋、冬季降水普遍偏少,3个季节的30年极小值均出现在El Nino年;El Nino次年四季降水均偏多,春、夏、秋季较明显。El Nino年多旱灾,其次年多涝灾。  相似文献   

8.
季风区降雨可以对农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预测季风区降雨的变异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了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关系的差异(包括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以及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旨在更好地理解全球季风降雨的演变规律和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各个主要季风降雨量与同时期Ni?o3.4指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太平洋季风、东亚季风和南非季风存在季风降雨—ENSO的相关系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正负符号转变的现象。印度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增强;与之相反,北非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则减弱。澳洲夏季风和北美夏季风降雨与同时期Ni?o3.4指数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相比较全球其他季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雨与ENSO具有更强的准两年关系。  相似文献   

9.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时间长,秋季降温快,冬季低温,春季气温回升慢,常年马铃薯为秋、冬两季栽培。2008年以来,全市大力推广秋播马铃薯三高模式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连续3年大面积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2~2000年37个测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前期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气温、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植被指数、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在1982~2000年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变化明显;上年冬季NDVI同当年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最显著;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附近地区的冬季NDVI变化对湖北、湖南的夏季气温、降水影响最大,受前期冬季NDVI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北东部。  相似文献   

11.
荣裕良  沈润平  郭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44-7347
利用1982~2000年37个测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前期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气温、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植被指数、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在1982~2000年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变化明显;上年冬季NDVI同当年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最显著;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附近地区的冬季NDVI变化对湖北、湖南的夏季气温、降水影响最大,受前期冬季NDVI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北东部。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台观测站点34 a(1980~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分析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并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研究湖南省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为东部、南部向西部、北部呈半环状递减,降水量丰富带呈"人"字形,始于雪峰山北端,沿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伸展;(2)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春季降水集中在湘东南,而夏季集中在湘东北。秋季和冬季降水量普遍较少;(3)湖南省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四季中除夏季以外降水量均为下降的趋势。春季湘西北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呈增加趋势,夏季湘东南以及湘中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显著,其他地区为降水减少区。而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地区均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商丘市所辖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气温、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丘市2016年基本气候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5.4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1 ℃,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均偏高;年降水量711.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4%,其中冬季、春季、夏季偏少,秋季偏多;年日照时数1 890.2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66.7 h,其中冬季、春季、秋季偏少,夏季偏多.年内出现了低温、干旱、暴雪、高温热害等天气气候事件.总体来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是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14.
王美娜  杨志勇  郑苗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23-3526,3529
通过对1951~2005年沈阳温度、降水、暴雨日数资料及1951~2005年沈阳气候极值分析,探讨El Nino事件对沈阳气候的影响。结果发现,在El nino当年沈阳地区温度呈偏低趋势,当El nino过后沈阳地区温度呈现偏高趋势。通常在E l nino发生前一直到接近El nino峰期这一段时间,沈阳地区雨水充沛,有的年份会洪涝灾害发生;温度偏低,冬季容易出现冷冬,有的年份会发生低温冷害。El nino事件次年,沈阳地区雨量偏少,日照充足,偏暖,一般会出现暖冬,有的年份会有干旱、高温少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本溪县近52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利用1958~2009年本溪县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温、光、水三大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县气温呈波动性明显上升变化趋势,而降水和日照则呈波动性减少变化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特点是春夏秋冬均呈升高趋势,以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降水的四季变化为夏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为增加趋势。夏季减少最多,冬季增加最多;日照时数的变化除夏季为增加趋势外,其余均为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是减少的主体,秋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本溪地区1955~2014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近60年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本溪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66.1 mm,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23 mm/10 a;7、8月降水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8.7%;12、1和2月降水较少,3个月之和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0%。各年代平均降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是减少的。春季和夏季的降水呈现上升趋势,秋季和冬季的降水呈下降趋势;降雨大多集中在主汛期,夏季降水是本溪地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降水量最少,其次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9—2014年的NOAA/NASA海表温度延长重构数据和国家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从赤道年平均海温出发,分析热带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年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14年热带地区年平均海温为26℃,海温暖区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赤道地区。热带海温距平时空变化特征:第1特征向量场在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主要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河套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2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偶极子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和黄河中游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东北东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3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南北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新疆、福建和东北西北部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数据和华北地区56个气象站点温度和降水数据,从月、季节和生长季尺度上分析植被NDVI、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从月尺度上来看,植被NDVI年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温度以增加为主,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从季节上讲,春季和秋季NDVI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与夏季呈相反趋势;春季和秋季时间序列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降低趋势较弱;春季升温最快,其次是夏季;夏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温度每10 a增加0.48℃(P0.01),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3,4,11月NDVI变化主要受温度限制,植被季节(春、夏、秋季)和生长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均大于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生长季春季秋季夏季,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春季生长季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19.
利用SACOL站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晴空日观测资料及同期降水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四季典型晴空日大气水汽含量变化为夏季最剧烈,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夏、冬季具有人工增雨(雪)的潜力,7月、8月、12月、2月进行人工增雨(雪)最为适宜,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对后期及次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干旱在中国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2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河东地区四季和年际的干旱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极端干旱和中度干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不断增加,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持续性在加强。(2)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的SPEI数值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偏向于湿润,从90年代后期,开始呈干旱化态势,虽出现干湿适中的年份,但为数不多。(3)20世纪60~80年代,春季和冬季SPEI指数波动比较频繁,变化趋势不显著。春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秋季60年初代至70年代末、冬季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河东地区的相对湿润期,从春、夏季80年代中期,秋季70年代末期、冬季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整体呈现干旱化特征。(4)空间年际变化南部和北部干旱趋势显著,西北部较弱;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的干旱化趋势显著,秋季和冬季干旱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