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各地区的矿山开发项目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对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其中水土流失最为明显。实践表明,矿山治理中,最有效的治理手段是植树造林、沟渠治理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水土保持技术已成为矿山开发治理的研究热点,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土地复垦、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技术相结合,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江毅 《草业科学》2005,22(5):71-71
经过10年建设,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m^2,每年累计减少水土流失6000万t。  相似文献   

3.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国土整治的根本,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主要分析了水利工程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从加强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验收制度、加强重点工程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就水利工程中如何加强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家沟、九华沟和高泉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进行综述,了解了该区水土流失状况、研究动态及对该区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土保持技术的新的需求,是未来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水土保持技术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拓深,是生态水土保持具体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郭远明 《草业科学》2004,21(12):32-32
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我国江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江西省已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km^2。水土保持不仅成为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张金慧 《草业科学》2004,21(11):16-16
据近日召开的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消息,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万km^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中央投资大幅度增加,海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治理效益显著提高。近5年,海河流域年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5000km^2,是“九五”期间的2~3倍。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发挥了很好的规模效益,为改善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导致的土壤退化、生态恶化、洪涝灾害等也日益增多.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思路应该是:努力不欠新账,加快还清老债.因此根据现状所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攻方向是治理和改造坡耕地,并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完成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8.
草带在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洪勋 《草业科学》2005,22(1):94-97
介绍了水土保持耕作法——草带间作,以及它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草带种植的几种方式,草带草种的选择等,并对这种治理坡耕地措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丘陵草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以锡林河水库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线性规划方法,结合前期试验观测成果,在全面调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格局的基础上,总结现有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及常用的治理模式,并经数学模型的优化,提出丘陵草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由坡面梯化治理模式+沟道治理模式构成。其中,缓坡(坡度3~5°)采用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措施配置,最佳配置比例1∶0.4∶0.3;中坡(5~15°)采用林草措施(柠条+苜蓿)+封育措施配置,最佳配置比例1∶0.4;陡坡(15~25°)采用工程+林草措施(截水沟+柠条带)配置,最佳配置比例1∶0.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监测结果,熟悉并掌握工程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有助于建设单位设计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加快水土保持工作与工程建设进度等,有效掌握水土流失的信息后,方可提出正确的水土保持改进措施,及时地消除水土流失的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护及恢复建设项目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沙棘生态建设开发推进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志杰 《草业科学》2002,19(12):50-50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作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重要树种一一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有力地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使之成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的一个突破口。我国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已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科学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因地制宜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对全面推进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三峡库区地形地貌、经济社会指标、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流失对三峡水库泥沙与水质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3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区,并对各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防治目标、水土保持模式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以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水土保持作为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逐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这使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得以缓解。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有必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基于此点,本文就水土保持工程管理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资源问题的预防与治理措施,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水土保持的相关部门必须通过工程管理手段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管理措施缺乏相应的力度,这也降低了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用,而且阻碍了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发展。工程管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可以降低水土资源的流失,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5.
如今,我国许多省份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使当地的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严重地制约和影响。小流域治理在水土流失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水土保持小流域工程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资源问题的预防与治理措施,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水土保持的相关部门必须通过工程管理手段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管理措施缺乏相应的力度,这也降低了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用,而且阻碍了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发展。工程管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可以降低水土资源的流失,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7.
黄晓芳 《草业科学》2006,23(7):101-101
据5月底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消息,目前我国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产粮食180亿kg,“十五”期间共有1 20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54万km2,其中初步治理面积24万km2,初步修复面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对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的水土保持较为关注,而忽视了平原地区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本文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而因害设防,提出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护和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对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沿线水土保持措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宫胁法生态修复原理,提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个原则,分5个功能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以实现高速公路“点、线、面”水土保持综合防护目标,对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监测重点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崴  何京丽  荣浩  席荣 《草业科学》2009,26(1):40-44
水土流失是我国牧区所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从牧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各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经验出发,着重说明了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对于牧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意义重大,同时,必须正确分析掌握生态系统内在关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地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修复,为今后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