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立德  梁红  李洪海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2-15734
利用沈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沈阳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8月8~9日的沈阳地区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冷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地面冷锋。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飑线出现在冷涡的西南方;与地面锋面活动有关,发生在地面冷锋前的暖区内。弓形回波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地面大风,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大值区和VIL的突增现象可以指示短时暴雨、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表现特征,利用山西北部大同地区CINRAD/CA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12年7月5日广灵县冰雹和2011年7月21日左云县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冰雹天气低层逆温层较厚,短时暴雨逆温层浅薄;(2)冰雹天气强回波区所在高度在-20℃等温线之上,短时暴雨在0℃层等温线以下;(3)冰雹天气65~60 dBz回波所在高度超过短时暴雨4~5 km左右;(4)冰雹天气低层有弱回波区、中高层有悬垂回波;(5)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区及风暴顶辐散是冰雹天气的特征,深厚的湿层及急流长时间维持是短时暴雨特征;(6)冰雹天气低层风向顺转中层逆转高层顺转,短时暴雨风向整层顺转;(7)降雹过程有持续高VIL值及对应大的梯度变化值,而短时暴雨VIL跃升量很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重点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演变、径向速度场结构特征、VWP风廓线和风暴追踪信息等方面入手,对2010年5月30日早晨发生在烟台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此次冷涡降雹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冷涡降雹的系统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其初始回波高度在6 km左右,向上和向下发展迅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在降雹前有明显的变化,VWP风廓线产品上降雹前在低层有冷层的存在,对冰雹的产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一次冷涡天气的移动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8月2日,辽宁省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发展成熟阶段产生的,500 h Pa冷涡形势建立与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鄂海阻高的稳定维持导致了冷涡的移动缓慢,使得冷暖空气长时间在辽宁省上空交汇。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大量不稳定能量、热量以及动量,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也为暴雨的触发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覃靖  潘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88-209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8年3月20日凌晨发生在柳州地区的超级单体雹暴,在垂直风切变、三体散射、中气旋、三维结构和风暴属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体散射(TBSS)特征回波可以作为判断冰雹云、防雹预警的指标,并且具有一定提前量,最大时间提前量可达半个小时,高反射率因子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越长,最大长度可达20km;雷暴尺度涡旋的出现有利于大冰雹的生成;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值和强回波区高度跃增反映冰雹碰并增长过程,降雹期两者多次跳跃使雹暴长时间维持;对于矮硕超级单体风暴,VIL密度更能反映降大冰雹的潜势;双倒“V”字型入流缺口和双有界弱回波区的出现意味着即将降雹,并且降雹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18日子洲气象站观测到的短时暴雨从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倾槽”的形势下,呈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强降水发生区位于850 hPa湿舌中,比湿达12 g·kg-1,中低层暖平流使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暴发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地面辐合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抬升和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前由正变温转为负变温,气象要素中尺度特征变化明显,一小时变温对中尺度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雷达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小尺度单体陆续移动经过子洲,造成强降水天气,组合反射率大于50 dBz回波与大于10 mm降水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的VIL值及其突变对强降水和冰雹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地面实况资料和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5月23日发生在龙口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主要是在冷涡横槽和地面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充足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条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础。可充分利用冰雹天气在雷达反射率和VIL图上的明显特征来做临近的预报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等资料,对秦巴山区一次致灾冰雹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前倾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层切变线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适宜的0℃和-20℃层高度、地面暖低压和特殊的“喇叭口”地形等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冰雹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地面辐合线附近。较强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是导致对流快速发展并维持的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对流单体中心强度大于68 dBZ且维持5个体扫,有超级单体生成;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有有界弱回波、回波悬垂等出现;速度图上具有低层辐合和中气旋等特征;在反射率因子和速度图上均可看到三体散射;VIL跃增和骤降的时间与冰雹发生的时间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葫芦岛市6月3日南部的局地暴雨和4日北部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3日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在高空槽的前部、低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在风速垂直切变较强地区出现了冰雹,6月4日冰雹天气出现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后部更强冷空气侵入的过程中,是一个对流单体造成的;6月3日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将底层辐合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局地暴雨,而6月4日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降水的发生;6月3日受高空槽前上升运动的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6月4日不稳定能量受底层冷锋的触发,产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探空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18年6月13日潍坊地区大范围冰雹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参数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特征及抬升触发机制等。结果表明:(1)高空冷涡、850 hPa切变线和急流、200 hPa急流出口区左侧和地面冷锋是冰雹发生的有利环流条件。(2)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中高层的冷平流,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3)地面露点20~21℃、大气可降水量30 mm以上和850 hPa比湿8 g/kg以上。(4)寒亭和昌邑的超级单体风暴较为典型,具有钩状回波、回波悬垂、“V”形入流缺口等特征。(5)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是判定出现大冰雹的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3-2245,230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业科学》2020,(1):222-226
利用江苏省多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前500 hPa东北冷涡南侧高空槽迅速南压,江苏北部槽后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飑线发生、发展直至消亡过程中共出现2条带状回波,一条是从徐州附近开始发展,另一条则是在连云港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随后2条飑线合并而强烈发展。飑线中的强回波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存在悬挂回波和穹隆。径向速度分析表明,中层存在深厚的中尺度涡旋对,双涡之间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能有效地维持风暴内部的高速上升气流,使风暴能得到维持而不受环境风的干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在连云港西南部160 km处冰雹发生时,由16日15:35的47.2 kg/m~2跃增至15:41的98.8 kg/m~2;而当VIL由62.5 kg/m~2剧减至10.2 kg/m~2时,连云港西南部约53 km处出现了大风,表明VIL的剧烈变化对冰雹和大风的发生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取抚顺地区2018年10月9日、28日2次冷涡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形势以及水汽条件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2次天气过程预报员均出现漏报现象。通过对2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发现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预报)对于高空冷涡配合地面倒槽产生的降水预报时间比实际降水时间延迟;对冷涡后部配合地面低压产生的降水预报时间比实际降水提前。预报员主观预报出现漏报的原因主要缘于对冷涡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及结构认识不足,对水汽、抬升等关键降水要素缺乏合理的预报订正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Micaps实况资料、探空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6日夜间至7日白天天水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天水市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是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线以及下滑短波槽;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物理量特征明显,各物理量指标均对过程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此次降水过程中相继有多个MCS和MCC影响天水市;雷达产品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对风暴位置以及暴雨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6年5月2—4日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黄淮气旋在东移过程中与高空冷涡相配合,形成深厚的辐合系统,继而产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而且为暴雨、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黄淮气旋暴雨期间能量的水平输送及垂直交换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有利于降雨及大风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何金梅  付双喜  陈添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30-19434
[目的]研究2005年5月30日甘肃中部一次超级单体风暴三维结构及回波特征量。[方法]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甘肃中部一次罕见的超级单体风暴三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青藏高原东北侧出现超级单体风暴的三维结构及其回波特征指标,以寻找这次出现罕见大冰雹的原因。[结果]这次大范围强风暴是在蒙古冷涡、低空急流、地面冷锋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主体回波发展成熟时期,在反射率因子图上,低层风暴左前方呈现明显的倒"V"字型结构,右后侧呈现典型的钩状、"人"字型回波特征;低层有界弱回波区(穹隆)与高层强回波悬垂体相对应;强反射率因子区超过60 dBz;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呈现一个弱中气旋。VIL的跃增特性可作为判断冰雹增长开始的指标之一,几乎所有VIL密度≥4.00 g/m3的风暴对于判断降大冰雹(直径≥20 mm)的可能性比VIL具有更明显的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和人工防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5年9月12日莱西市出现雷阵雨天气,综合分析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垂直速度和雷达资料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相配合,水汽条件充沛,大气层结不稳定,伴随冷空气的南下,莱西市出现间歇性雷阵雨天气,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小冰雹。  相似文献   

18.
张丹梅  张旭  赵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7-17589
选取1977~2009年阜新市2个站气象资料和阜新市年鉴等资料,对阜新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丘陵、风沙地最多,缓丘、低山地次之,平原、洼地最少。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1月,5~9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大都发生在正午到傍晚这段时间。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有6种,分别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冷涡后部横槽型、涡前低槽型、高空西北气流型和副高后部切变型。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湖南省邵阳市2012—2017年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冰雹灾害资料,选取7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并总结出形成冰雹的几个预警指标,包括存在≥60 dBz强回波,且水平尺度≥15 km;存在高悬垂的反射率因子值(≥50 dBz),强反射率因子高度≥-20℃层高度;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40 kg/m~2维持30 min以上;1个体扫VIL激增10 kg/m~2,VIL最大值≥40 kg/m~2;速度场上有中气旋、逆风区等一种特征或几种特征。而三体散射长钉、钩状、带状、弓形等回波特征可作为辅助指标快速识别冰雹并发出预警。利用这些指标对2017—2018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试报,应用效果很好,预警指标在人工防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2009年4月14日黔西南州发生的的对流活动,研究超级单体发生的气象条件,总结弱降水超级单体的回波结构和中气旋结构特征。分析弱降水超级单体的一些环境气象条件,发现雷达回波的VIL大值区对大冰雹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性,同时由于VIL大值维持较长时间,表现出超级单体的准稳定状态是判断超级单体出现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