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自动站数据和大气环境监测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12月23—25日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中低层弱的冷暖平流的交替出现以及持续稳定的地面均压场分布,为此次严重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在持续较低气压和较小地面风速的大背景下,PM_(2.5)浓度稳定升高,以及入夜后气温降低而相对湿度增大的地面气象条件,是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逆温的长时间存在是这次严重雾霾天气得以维持近60 h的重要原因,雾顶高度与逆温层顶的高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维持、消散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受地形阻挡作用,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分股扩散南下,造成华北平原气压梯度小;能见度下降和持续性污染与PM_(2.5)和PM_(10)浓度增长有关,较高的PM_(2.5)、PM_(10)值的同时出现和长时间维持是导致严重雾霾天气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2.
田磊  蔡雄辉  陆琴琴 《北京农业》2013,(15):171-172
基于此以2001~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物理量诊断和探空资料分析方面,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对2012年10月27~28日发生的1次辐射平流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前期有降水,为大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大雾发生皖北前高空为一致的槽后西北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于高压底部,高压稳定少动;大雾发生过程中,高空为弱偏西气流,中低层有弱冷暖平流,近地层存在逆温层;湿度场上表现为上干下湿,925hPa以下湿度接近饱和;低层有明显的辐散运动,这些都有利于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维持,而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影响肇庆地区近50年来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冰雪范围广、极端气温低、大风时间长”等特征;(2)本次寒潮爆发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气流北上进入北极,导致极涡往南移动至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并维持,在阻塞高压等有利形式作用下逐渐南压并由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肇庆市,导致肇庆境内出现的寒潮天气;(3)副高位置偏北,暖湿气流较为活跃,导致500 hPa无法完全转为偏北风或西北风,天气无法完全转为晴朗干燥,导致寒潮影响后期出现小雨并由于中低层较低气温逐渐演变成霰,高寒山区出现雨夹雪和雨凇。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9日和11月6日辽宁东部山区分别出现了2次大雾天气,这2次大雾天气最低能见度均低于100 m,并出现在上班时间。通过对这2次典型浓雾产生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场和大气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山区这2次秋季浓雾均出现在夜间到第2天午前,为辐射雾,浓雾产生时,辽宁东部山区气象要素特征是湿度大、气压上升、气温2~10℃、NE风微风;主要天气形势是500 hPa高空弱脊或偏西气流配合地面鞍形场或均压场,850 hPa高空存在弱的降温,从6℃下降1~3℃,天气晴或少云;大气层结稳定,SI指数大于4,在低层有逆温存在;850 hPa层以下有明显的比湿平流,垂直方向上存在低层弱上升、中高层弱下沉的湍流作用;雾产生时的能见度与低层湿度、湿层厚度、适度湍流作用扩展的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生成;探空资料显示,大雾发生过程中,低层出现多层逆温且较为深厚,对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热力结构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示地面辐射冷却为水汽的凝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辐射雾的特征;温度平流表明,在大雾发展和维持阶段,低层有暖平流输入,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水汽条件表明,前期的降雪天气、地面积雪融化以及沙湖地区靠近水域,都为本次次大雾天气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表明,在大雾发展维持期间高层存在稳定的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雾消散期间存在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6.
镇远县暴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冉鸿  张淑莹  黄宝峰 《农技服务》2012,29(2):224-228
为预测和预防洪涝灾害,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数值预报、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7月6日夜间至7日发生在黔东南州北部镇远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生、发展造成的;偏南暖湿气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8年4月21日贵州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过境、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地面热低压、辐合线配合湿度锋区,同时在热力、动力、水汽的有利条件下,造成了此次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抚顺市2002—2011年11月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的夜间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资料,通过温度变化方程,对抚顺市过去10年11月的月极端最低气温过程在地面和850hPa2个层面,从温度的平流变化、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3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850hPa的平均冷平流强度低于1000hPa;在地面,除强冷平流外,一般情况下温度的平流变化与非绝热变化相比很小,常可忽略不计,夜间气温的下降大多数是由非绝热作用引起的;由于抚顺周围的特殊地形,当吹较强的西北风时容易形成乱流混合增温现象。这种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夜间的辐射降温,从而使夜间的气温不至于降得太低;在850hPa,当温度露点差≤5℃时,可使850hPa的温度升高2℃以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8—2021年庐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其暴雨气候特征,选取2020年7月18—19日大暴雨过程,对其环流形势、低层切变、地面系统、暴雨条件等进行天气形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21年庐江暴雨日数累计61 d,其中暴雨日数大于100 mm的有17 d,年均暴雨日数为4.4 d,其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暴雨日数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主峰在6月,大暴雨日数主峰在6—7月,平均暴雨强度为81.8 mm/d;(2)庐江气象观测站气温、水汽压不断上升预示着中低层暖湿气流不断加强,气压不断下降预示着高空有低槽移入,需要高度警惕强降水天气过程出现的可能性;(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500 hPa短波槽东移、槽区上的短波同位相叠加、槽前与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中低层急流、水汽辐合和抬升等是形成庐江2020年7月18—19日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和监测资料,从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卫星云图以及风廓线等方面对长治市2014年9月13—17日连续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形成的;700h Pa切变是影响连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属典型的回流型特征;垂直风廓线剖面显示为湿层较厚,900 h Pa以下为一致的偏东风和东南风;连阴雨天气过程系属典型的中低云维持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4年6月13日长沙发生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是人为与气象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由于北方地面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烟雾颗粒在中低层东北气流作用下向长沙地区输送;气象因素是高空天气形势配置有利于在中低层形成污染物输送通道,长沙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低层有稳定的等温层结,地面处于均压场中,静稳天气条件使污染源输送到长沙地区后不能得到有效稀释、扩散和清除,从而导致了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解震华 《北京农业》2013,(21):166-16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地面辐射冷却、垂直运动特征及稳定度等方面分析2012年11月18日南昌昌北机场大雾的发生发展。结果表明:机场及其附近雾区的地面净辐射为负值,使得其主要作用表现为辐射冷却,这有利于近地面气温下降,从而有利于大雾的生成;低层相对湿度大,湿度露点差小与中层相对较干的配置构成此次雾发生的水汽条件;低层辐散、下沉运动使得低层暧湿空气在近地面层积聚冷却形成雾滴;低层逆温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条件,而逆温层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自动站和收集的灾情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云图演变特征分析2013年8月14日傍晚到夜间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发生在地面暖区中,快速东移的短波槽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强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水汽条件好,主要导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6月22-25日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通过物理量、雷达、中尺度诊断分析得出,(1)高空地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线形成配合物理量特征促发了暴雨区垂直环流发展;(2)强盛的西南急流给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3)长波槽缓慢东移与中低层切变的稳定维持,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雷达、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4—6日贵州省一次大范围连续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在500 h Pa中高纬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之间阻塞高压和中低纬西太平洋副高稳定维持的背景下,在地面存在静止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维持在川黔之间,850 h Pa贵州以南、以东地区维持强劲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形势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在贵州中西部和南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MCS和MCC产生于静止锋的西端,出现在下垫面为高温高湿的区域,强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16.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农技服务》2011,28(3):368-37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用NECP的omega和RelativeHumidity资料作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探空资料等,重点围绕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和物理量场对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槽和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的长时间维持并且地面从27日20时到28日20时一直有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由于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辐合线及地面冷锋在贵州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在700hPa、850 hPa有东西风向辐合,风速很小,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维持发展。综上因素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廊坊市葡萄塑料大棚为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春季大棚内外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研究分析不同天气类型和采取不同农事活动时塑料大棚内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塑料大棚内白天气温呈单峰型变化趋势,14点左右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出现时间早于棚外,06:00前后达到最低值,基本与棚外同步。(2)晴天时塑料大棚内最高温度超过40.0℃,日夜关闭风口时棚内外温差是白天开风口、夜间闭风口时的3.4倍;(3)3月下旬、4月中下旬及5月夜间棚内存在逆温现象;(4)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棚内相对湿度呈现双谷型变化,12点前后会有个小高峰出现;(5)在白天开风口、夜间闭风口情况下,棚内相对湿度仅为日夜关闭风口时的1/5左右;(6)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棚内除草松土能够降低棚内气温和相对湿度,使夜间棚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的时间缩短,其降湿作用至少持续3 d;(7)浇水可降低棚内气温,同时使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浇水的影响可持续3 d;在白天开风口、夜间关闭风口的情况下浇水的影响仅能维持1 d。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产品,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稳定维持的贝湖低涡,受东部阻塞高压影响,使低涡底部槽加强,不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在辽宁北部交汇,导致铁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线、急流和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天气动力条件;地面气旋和两高之间强辐合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造成铁岭暴雨、大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德钦县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2013年观测记录和人工结霜观测资料,分析结霜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霜主要出现在寒冷季节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晚;升平镇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中旬,平均终霜日出现在4月下旬,最迟为5月中旬;草面最低温及地面最低温0℃,有利于地面(草面)的冷却辐射,同时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霜形成;相对湿度较小、气温较低、风速较小等气象要素配合好时也会出现结霜;风速虽异常变大,但若极大值在3.6 m/s内,地面最低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夜间也会结霜。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