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园土壤定向培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是我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新垦茶园面积较大,茶园土壤多为山地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产量普遍偏低。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产量、质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是茶  相似文献   

2.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微生物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指标,并可以显著提升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在20~40 cm土层,100%FBO处理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相关指标也高于CK,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提升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3.
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探讨黑土区土壤亚耕层培肥技术,明确亚耕层土壤肥力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及不同耕作措施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论述吉林中部玉米主产区不同产量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及调控途径,提出玉米最大效益施肥量、最高产量施肥量,明确玉米施锌、镁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山县芦笋园土壤肥力特征和培肥改良的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文 《福建热作科技》1994,19(4):39-39,50
东山县芦笋园土壤肥力特征和培肥改良的意见丁文(漳州市农业局,363000)东山芦笋园土壤是人们根据芦笋生物学特征,经长期大量施肥,逐年加砂改土,频繁采收,间歇灌溉,集约经营等人为活动的作用,而逐渐发育形成具有独特诊断层的堆垫土.东山县是我市芦笋主产区...  相似文献   

5.
武平县山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与培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武平县山地茶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平县山地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较缺乏;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极缺乏:交换性钙充足但交换性镁缺乏严重;微量元素铜、锌含量丰富,有效硼普遍缺乏。针对本县山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提出综合培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推广幼龄茶园套种经济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  相似文献   

6.
7.
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华南茶园土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应用于华南英德茶园,经过一年试验分析了茶叶品质、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低的化肥使用量获得同样的茶叶品质和较高的产量,同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的改良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施肥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茶园土壤结构的改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壤物质进行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在茶园中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植参土壤培肥改良与高产优质参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长白山区植参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肥力特征,分析了暗棕壤型及白浆型两类植参土壤障碍因素及培肥改良对策,为长白山区高产优质参培育创造优良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9.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0.
红黄壤丘区旱耕地种植苎麻,较种植其它作物可增加产值35.3-241.2%,增加生物产量180%左右,每年每亩有5000kg左右鲜物还地利用。在30℃坡度下,水土流失量分别约减轻44.96%和48.7%。4年以上麻龄麻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分别增加49.4%和18.1%,有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作用。且土壤水热状况、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剖面特征等均有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老麻地改种其它作用均可增产。据此,  相似文献   

11.
龙源光合生态液对稻田土壤培肥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肥、常规肥、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4种肥料处理,于大豆播种前和成熟期对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并对大豆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无肥和常规肥比较,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目,并且控释...  相似文献   

13.
稻草对麻田土壤培肥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沅江是我国苎麻的主要产区,现有壮龄麻园20余万亩,年亩产175-190公斤,随着苎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土壤养分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在肥料的施入方面,化肥施用增大,有机肥愈来愈少。为了保持和提高麻田土壤肥力,促进苎麻高产稳产,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取当年早稻草培肥麻土,以期为苎麻生产开辟新的肥源。  相似文献   

14.
红黄壤丘区旱耕地种植苎麻,较种植其它作物(油菜-红薯;马铃薯一红薯;油菜-棉花等)可增加产值35.3-241.2%,增加生物产量180%左右,每年每亩有5000kg左右鲜物还地利用。在30°坡度下,水土流失量分别约减轻44.96%和48.7%。4年以上麻龄麻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分别增加49.4%和18.1%,有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作用.且土壤水热状况、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剖面特征等均有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老麻地改种其它作用均可增产。据此,本研究为南方红黄壤培肥改良和高效利用提出了一条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陕南丘陵山区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养分失衡、产量低等问题,本试验以商南县安沟村茶园为对象,设置2种施肥处理和3种覆盖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现行的纯化肥无覆盖农户模式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培肥模式下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以探索适宜当地幼龄茶园的最佳培肥模式。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陕南地区幼龄茶园土壤的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土壤交换性酸含量;与无覆盖处理相比,稻草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陕南地区幼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而砂石覆盖对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有显著提高;覆盖、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pH值,对防止茶园土壤酸化有积极作用。推荐化肥和有机肥混施与5 cm稻草覆盖的培肥模式为陕南地区幼龄茶园最佳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平  彭畅  高洪军  李强  刘春光  张林 《玉米科学》2009,17(6):105-108
在吉林省中部重点产粮区的黑土上进行了近30年的土壤定位培肥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0年不施肥料,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1 g/kg左右,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约为0.38%,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及与化肥配合施用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3 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趋势相同。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0~0.06 g/cm3,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区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施用高量有机肥,耕层土壤总孔隙、田间持水孔隙增加。长年施用有机肥的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基本相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大蒜—水稻轮作模式典型区,以大蒜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秸秆还田(CK)、秸秆1倍焚烧还田(A1)、秸秆2倍焚烧还田(A2)、秸秆1倍翻压还田(B1)、秸秆2倍翻压还田(B2)、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对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CK;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都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比CK增产,其中秸秆翻压还田各处理增产显著,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8.84%;秸秆翻压还田培肥效果较好,尤其在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其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较高,从而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8.
1 技术要点 1.1 品种选用 选用当地高产质优的主栽大豆品种. 1.2 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用量 有机肥至少22 500 kg/hm2;秸秆还田3 000kg/hm2;其中,有机肥主要做基肥或底肥使用.农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农家有机肥用量保持在4 500~9 000 kg/hm2为宜.秸秆机械粉碎时,要求玉米秸秆含水量大于30%,粉碎长度小于10 cm.秸秆还田数量控制在4 500~7 500 kg/hm2.秸秆粉碎还田后,加施尿素150~225 kg/hm2,进行旋耕或深耕耙地灭茬,耕深应达到20~25 cm.  相似文献   

19.
宁夏引黄灌区麦稻水旱轮作二熟制双免耕的土壤培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麦稻水旱轮作二熟制双免耕的土壤培肥作用,采用常规测定法、比重计法、Biology-ECO法分别对参试的土壤养分、质地、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4年冬小麦水稻全免耕轮作后,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1,9%、17.1%、9.2%、26.5%、19.1%,全钾、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0.9%、10.2%,0~2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砂粒比例明显增加,粉粒比例明显减少.免耕冬小麦成熟期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代谢活性显著高于传统耕作.0~20和20~40 cm土壤层次内反映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4种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冬小麦整个生长季节中的变化趋于一致,即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传统耕作高于连续4年免耕处理,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连续4年免耕处理高于传统耕作处理.连续4年免耕0~40 cm土壤肥力明显优于连续3年双免耕的肥力.免耕对提高土壤肥力,尤其是对促进冬小麦中、后期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20.
沅江是我国苎麻的主要产区,现有壮龄麻园20余万亩,年亩产175~190公斤,随着苎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土壤养分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在肥料的施入方面,化肥施用增大,有机肥愈来愈少。为了保持和提高麻田土壤肥力,促进苎麻高产稳产,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取当年早稻草培肥麻土,以期为苎麻生产开辟新的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