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养殖过程中光照环境(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3.17±0.07)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种颜色的LED光源(冷白、红色、蓝色、绿色和暖白),并在冷白光源下设计5种光照度[600、300、100、25 lx和黑暗对照(0 lx)]和5种光周期(24L∶0D、16L∶8D、12L∶12D、8L∶16D和黑暗对照),养殖试验周期为65 d,试验结束后,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进行测定,同时对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神经肽Y(NPY)的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光源处理组大菱鲆幼鱼出现了较多的死亡,但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红色光源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冷白和绿色光源处理组(P<0.05);光照度300、100 lx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较高且显著高于600 lx处理组(P<0.05),持续光照组(24L∶0D)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12L∶12D...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成活率、饵料转化率及生长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0 d后幼鱼肝脏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Ⅰ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1)、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Ⅱ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 2)、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影响显著。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温度27℃时最大,22℃次之,17℃、32℃较低;光照周期方面,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24L∶0D组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幼鱼肝脏各生长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温度27℃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光照周期方面,各基因在24L∶0D时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公子小丑鱼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光照周期为24L∶0D。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光周期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脑组织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SS)基因表达水平和昼夜表达模式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7.89±0.42)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在试验桶(直径80 cm、深50 cm)中,海水温度为19~23℃,盐度为31~32,共设置5种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20L∶4D、24L∶0D,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桶放60尾鱼,试验周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全天取样,测定脑组织中GH、S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L∶16D光周期处理组红鳍东方鲀脑组织中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组(P0.05);8L∶16D光周期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4L∶0D组(P0.05),其他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GH和SS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12L∶12D和8L∶16D光照条件下呈现昼低夜高的特点。研究表明,结合GH和SS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下的表达量及昼夜表达特点,长时间光照(16~24 h/d)并不利于红鳍东方鲀幼鱼生理节律的维持,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光照时长为8~12 h/d。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光增方式和周期对蛋鸡输卵管形态学以及蛋品质的影响,将320只20周龄体重相近的蛋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处理采用渐增和骤增2种光增方式和4种光照周期,光周期设11L∶13D,13L∶11D,15L∶9D,17L∶7D 4个水平。结果表明:(1)增光方式对输卵管长和输卵管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光照周期对输卵管重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输卵管长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11L∶13D渐增组、11L∶13D骤增组、15L∶9D骤增组的输卵管膨大部皱襞都呈高且宽的纵行,大量的管状腺开口遍及于皱襞,与11L∶13D渐增组、11L∶13D骤增组、15L∶9D骤增组下蛋重最高相一致;13L∶11D组子宫部的皱襞长而复杂,分布较紧密,呈螺旋形,与13L∶11D下蛋形指数小,蛋壳厚度最厚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在不喂食时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和光照周期的调节作用,设计了光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 h∶12 h,持续的黑暗(DD),持续的光照(LL),光周期为L∶D=6 h∶6 h和光周期为L∶D=2 h∶2 h。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D=12 h∶12 h时,尼罗罗非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周期为(24. 3±0. 2) h;(2)尼罗罗非鱼的昼夜节律在持续的黑暗和光照下仍然存在,分别为(25. 1±1. 1) h和(25. 6±1. 0) h;(3)光周期为L∶D=6 h∶6 h时,尼罗罗非鱼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2. 6±0. 5) h;(4)在光周期为L∶D=2 h∶2 h时,尼罗罗非鱼的昼夜游泳行为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为(4. 0±2. 0) h。这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以24 h为周期的内源性生物钟,但相比与外源性光照调控,内源性的生物钟对罗非鱼的调控较弱,外源性的光照周期才是调节尼罗罗非鱼幼鱼昼夜行为节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0日龄360只健康‘岭南黄羽’肉公雏,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共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连续光照组(23L∶1D)、短光照组(16L∶8D)、短光照间歇组(12L∶3D∶2L∶3D∶2L∶2D)和模拟自然光照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63d,分为0~21、22~42和43~63日龄3个阶段.研究了不同光照周期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光照周期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存留率和屠宰性能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岭南黄羽肉鸡’在模拟自然光照下即能获得与连续和长光照条件下相同的性能,不仅避免了调整光照程序的麻烦,节约了成本,也更符合肉鸡的生物学习性,利于肉鸡福利.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生产性能优良的金鳟品系,开展硬头鳟和金鳟的正反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苗种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与亲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为金鳟体色;硬头鳟自交组及硬头鳟♀×金鳟♂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59.47%~62.52%,金鳟自交组及金鳟♀×硬头鳟♂的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76.91%~81.22%,4个实验组苗种孵化率保持在91.55%~94.25%;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鳟♂杂交组、金鳟自交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106、0.103、0.101和0.073,正反杂交组苗种的绝对增重率略低于硬头鳟自交组(P0.05),但显著高于金鳟自交组,2个正反杂交组间无显著差异;鳗弧菌攻毒后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杂交组、金鳟自交组死亡率分别为54.5%、60.8%、61.6%、100%,正反杂交组苗种抗鳗弧菌病性能比硬头鳟自交组苗种稍差,但显著优于金鳟自交组苗种(P0.05),正反杂交组子代苗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禁食后再投喂对厚颌鲂幼鱼生长、血液学、生物化学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厚颌鲂幼鱼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投喂24d,F0)、禁食3d后连续投喂21d(F3组)、禁食7d后连续投喂17d(F7组)、禁食12d后连续投喂12d(F12组),在禁食前、禁食后及恢复投喂后取样,检测其生长指标(体质量、体长、肥满度、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红细胞压积、血清皮质醇质量浓度、血糖浓度及血清、肝胰脏和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活性。【结果】禁食后,厚颌鲂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大多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F12组VSI除外)。禁食后恢复投喂对幼鱼的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F3、F7组幼鱼的血糖在禁食后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12组幼鱼在禁食后血糖浓度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血糖浓度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禁食后F3组幼鱼皮质醇质量浓度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7、F12组幼鱼皮质醇质量浓度则极显著升高(P<0.01),恢复投喂后均恢复至对照组(F0)水平。禁食后F3组幼鱼血清和肝胰脏SOD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7、F12组幼鱼血清和肝胰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血清和F3、F7组肝胰脏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12组幼鱼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禁食后再投喂对厚颌鲂幼鱼肝胰脏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禁食后F3、F7组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12组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与对照组(F0)无显著差异(P>0.05)。禁食后,F3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7、F12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F3、F7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分别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7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F3组,F12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厚颌鲂幼鱼在禁食3d投喂21d时能达到完全性补偿生长,也不会降低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建议在厚颌鲂养殖过程中采用禁食-再投喂的方式诱导鱼类的补偿生长时,禁食期以不超过4d为宜。  相似文献   

9.
探讨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为科学预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的季节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0.5)℃,RH(70±10)%人工气候箱中,研究15L∶9D、14L∶10D、13L∶11D、12L∶12D和11L∶13D 5个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P0.05),12L∶12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高;13L∶11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1L∶13D条件下成虫寿命最短,产卵量最低。但成虫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温度对肉用仔鸡某些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0只28日龄肉用仔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12℃、18℃、23℃、28℃和32℃处理4周。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性别对肉用仔鸡血清尿酸和总蛋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23~28℃最低,高于28℃或低于23℃组依次升高,12℃组血清尿酸显著高于23℃和28℃组(P<0.05),12℃组的血清总蛋白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温度处理组(P<0.01)。血清总蛋白和尿酸均与氮的总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r=-0.63和-0.50)。母鸡血清尿酸和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公鸡(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以23℃组最低,极显著地低于32℃组(P<0.01),偏离23℃依次升高。球蛋白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P<0.01)。血糖水平以23℃和28℃最高,分别为223.6和221.7mg/100ml,偏离此温度均显著降低。温度和性别对血清总脂无显著影响,其含量为401~443mg/100ml。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同一养殖品种在不同养殖环境下其营养成分的差异,从而为消费者或后续的加工开发提供思路,将半咸水、淡水养殖的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为122.78±3.87)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半咸水养殖的硬头鳟肌肉中,水分含量较淡水养殖的高,但粗脂肪含量明显较淡水养殖的低(P0.05),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方面,半咸水养殖硬头鳟的钙离子含量显著高于淡水养殖的硬头鳟(P0.05),其余各离子含量差异不显著;半咸水、淡水养殖的硬头鳟肌肉中均含18种氨基酸,且在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半必须氨基酸总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半咸水和淡水养殖硬头鳟肌肉中测得主要脂肪酸种类分别为15种和22种,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9.00%和91.02%,半咸水养殖硬头鳟的脂肪酸种类数量、脂肪酸含量均远低于淡水养殖的硬头鳟(P0.05);淡水养殖硬头鳟的ω6/ω3为0.2,半咸水硬头鳟ω6/ω3为0.24,与其它鱼类的ω6/ω3的比例相符合。结果表明:同一种鱼类,由于养殖环境的差异,其水分、粗脂肪及无机盐甚至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均会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光照对双齿围沙蚕卵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时间条件下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卵细胞的生长状况,分析了沙蚕卵细胞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卵黄合成期的双齿围沙蚕,升温和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加速卵细胞生长.在直接升温且光照周期为L: D=16: 8和L: D=8: 16的条件下,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46±0.06)×10~(-2)、(2.26±0.1)×10~(-2)μm~3/d;在经历低温后再升温且光照周期为L: D=16: 8和L: D=8: 16的条件下,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别为(3.21±0.09)×10~(-2)、(2.56±0.05)×10~(-2)μm~3/d.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恒定低温对卵黄合成期的沙蚕卵细胞快速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与未经历低温的沙蚕卵细胞生长速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光照对卵细胞生长速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低温和光照的交互作用对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低温对沙蚕卵径变异系数影响极显著(P<0.01),光照对沙蚕卵细胞变异系数影响不显著(P>0.05),低温和光照对卵细胞变异系数的交互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温度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在光照强度为6 000 lx,光照周期为L(光照)∶D(黑暗)=12 h∶12 h,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理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温度为23℃组不同时间所测的RGR最高,藻体SOD、CAT活性最低,丙二醛MDA含量最少。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着高温组(26、29、32℃)胁迫时间的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29℃和32℃条件下,藻体的S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低温组(20、23℃),温度为32℃时,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腐烂现象。在本试验条件下,半叶马尾藻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最适温度为23℃。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对中红侧沟茧蜂的滞育型茧蜂和发育型茧蜂进行正反杂交,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10L∶14D,12L∶12D,14L∶10D)组合条件下饲养,研究亲代杂交对其子代滞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亲代杂交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温度与光周期共同作用可影响其滞育的产生;不同亲代杂交与温度和光周期不存在关联作用,但可单独影响子代滞育的发生与否,在3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滞育可达到较高的程度。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中红侧沟茧蜂的滞育主要受雌性基因的作用,但是否进入滞育与环境条件有着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以人工捕捞的野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玻璃鳗苗为对象,通过控制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研究在可调控的循环水系统中,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日本鳗鲡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交叉分组无重复的试验设计,即将光照强度A(10 lx、100 lx、300 lx)和光照周期B(12L∶12D、18L∶6D、24L∶0D)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进行分组,两两相互对照,比较其生长性能和动物福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1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终重(36. 43±5. 19) g、日增重(0. 27±0. 4) g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00 lx(44. 58±6. 50、0. 34±0. 06)和300 lx(46. 13±8. 20、0. 35±0. 07)(P 0. 05),而30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饲料转化效率、饲料系数显著优于10 lx、100 lx(P 0. 05); 10 lx条件下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100 lx(P 0. 05);皮质醇在12L∶12D、24L∶0D光周期下10 lx显著低于100 lx(P 0. 05),18L∶6D条件下相反;不同光周期下:24L∶0D终重(49. 62±6. 40)、日增重(0. 35±0. 07)和特定生长率(1. 81±0. 12)显著优于18L∶6D、12L∶12D(P 0. 05),24L∶0D、12L∶12D条件下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24L∶0D条件下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高于12L∶12D(P 0. 05)。10 lx和300 lx时12L∶12D组SOD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而100 lx下相反,12L∶12D皮质醇活性显著低于24L∶0D(P 0. 05),且有极显著差异(P 0. 01)。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300 lx时日本鳗鲡生长指标达到最佳,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在光周期24L∶0D时,日本鳗鲡的生长指标达到最佳,但福利条件并不是最优状态。综合生长和动物福利,12L∶12D是日本鳗最佳光周期。即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和福利条件为300lx、12L∶12D。研究结果为促进鳗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植酸酶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及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为(4.58±0.05)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6组:对照组D1,全鱼粉蛋白组;对照组D2,以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组;试验组S1~S4,在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基础上设4个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1 000、1 500、2 000 U/kg),每个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各组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D1组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最优,D2组幼鱼生长性能指标较D1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试验组幼鱼的生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添加植酸酶≥1 000 U/kg时,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较D2组明显提高(P<0.05),饵料系数较D2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能提高幼鱼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力;植酸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但不明显(P>0.05);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时,幼鱼的蛋白表观消化率达到最高;添加1 000、1 500 U/kg植酸酶时,能显著提高幼鱼的脂肪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后,幼鱼的磷消化率较D2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改善消化,建议饲料中植酸酶的适宜添加量为1 000~1 500 U/kg。  相似文献   

19.
以栽培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温度水平(LT:20℃;HT:24℃)和3个氮营养盐浓度(LN:3.1μmol/L;MN:30.1μmol/L;HN:103.1μmol/L),研究2个环境因子变化对龙须菜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氮营养盐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RGR随着温度的升高、氮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显示,在同一氮营养盐浓度下,HT处理组的有效光合量子产量[Y(Ⅱ)]在0.18~0.24内波动,均高于LT处理组,在同一温度培养条件下,HN处理组的Y(Ⅱ)普遍高于LN处理组;温度对龙须菜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存在显著影响(P<0.05);氮营养盐对不同处理下龙须菜的rETRmax、光能利用效率(α)、饱和光强(Ik)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二者交互作用对α存在显著影响(P<0.05)。此外,温度、氮营养盐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龙须菜的光合色素含量均具有...  相似文献   

20.
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蚕幼虫与茧(蛹)期,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幼虫体表与茧(蛹)层表面光照为130 lx的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的光照时间,即16h(L)×8h(D)、12h(L)×12h(D)、8h(L)×16h(D),研究了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h(L)×12h(D)区组,全龄期经过37 d 19 h;幼虫发病率17.0%;茧(蛹)期经过时间短,成虫羽化率高,整齐,集中;结茧率83%;绿色、浅绿色茧,黄色、浅黄色茧分别为45.6%和54.4%,阴阳茧率为9.5%;茧层率为8.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