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发掘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当地资源,发掘特色优势,鼓励、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是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的宝贵探索和巨大尝试。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旌阳区作为四川省优质粮油生产大县,水稻是区域内的优势特色产业,具有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发展成效突出。以水稻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水稻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中的路径与作用,旨在为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振兴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地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要使发展平衡,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而实现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产业。近年来,西峰区根据独特的资源环境,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为主要途径,切实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助推进乡村振兴。本文以西峰区为例,进一步探讨利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之路,才能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当前古浪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特色产业增收能力不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色品牌塑造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能补足发展短板,做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和核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陇南市乡村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主要表现为城镇产业向乡村梯度转移、回乡创业农民逐年增多、原有产业发展良好。但是,由于乡村产业发展亟须人力资源的整合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旅游产业未融入周边大旅游圈,陇南市乡村产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多元化产业,陇南市才能加速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当前"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柳州螺蛳粉是柳州市倾力打造的一张地方特色名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政策的引领及特色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建设,强化高校与乡村的合作及协同发展,柳州市螺蛳粉特色产业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具有本土特...  相似文献   

7.
徐丽丽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38-140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和重要内容,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电商产业经过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在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创造出了一种新生态.从浙江省台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农业电商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产业规模小、人才支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政策扶持不够"等问题,可从"立足发展基础,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强化人才支撑,培育高新技术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大政策支撑,发挥政府服务力量"等方面入手,探究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并建立普遍适之的良性循环系统,为可持续推广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各地资源人文环境差异影响较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文章通过对陕南秦巴山区的深度贫困村罗家河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从微观角度对于破题“秦巴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因地制宜提高农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保障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时仍面临着各种不足与困境。因此,在国家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研究与探析,进一步探寻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而达到推动延安的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乡村文明的目的。并不断地挖掘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延安红色文化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乡村振兴的实施办法中,产业振兴无疑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它通过扩大当地就业容量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强化造血功能。通过邵阳县油茶产业振兴路径的分析,发现其产业振兴模式具有以下特征:通过"带动+驱动"激活发展动力;通过"科技+生态"实现可持续增收;通过"三产+品牌"融合扩大市场;通过"整合+撬动"聚合要素。  相似文献   

11.
产业兴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产业先行。以湖北恩施州为代表,探讨了鄂西山区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产业发展概论明确恩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科技水平低下、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明确其“稳农、助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恩施州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汪鹏 《甘肃农业》2024,(2):66-72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农村电商以其契合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适配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的计划并且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多重优势,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动力。通过对江西省玉山县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玉山县脱贫攻坚前后在农村电商方面采取的发展政策和实施成效,探讨农村电商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路径,为利用农村电商这一重要力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直接关系到精准脱贫攻坚战役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本文基于怀化湘西的实地调研情况,通过对通道县、中方县两县的振兴工作实施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分析了目前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工作推进现状、进度、成效及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从国家政策、乡村情况、村民态度多方面入手,对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协同发展,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加快繁荣城镇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发展城镇经济必须依靠产业振兴。本文以辽宁省凤城市边门镇 为例,针对当地区域资源优势,探索以镇域为单元,集聚产业要素,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 群,增强产业发展动力,走特色化产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发展花生产业是保障"中国的油瓶子紧紧握在自己手里"的有效手段之一。简述了中国花生种植分布、加工利用的现状,分析了高油酸花生产业的市场前景。针对中国花生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问题,提出了未来花生产业发展方向。以河南省浚县花生为例,对浚县花生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问题诊断,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对于加快浚县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析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以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为例,分析红色资源丰富的乡村如何用好红色资源,积极有效推动乡村增加经济收益、提升治理能力、重塑乡风文明。研究表明,南阳村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开发力度不够、规划不够清晰等原因对乡村振兴作用甚微。因此,要更好地激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南阳村应该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延伸、融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为例,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方式,分析其现阶段的发展模式,发现存在产业链不够完整、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研发实力不强、品牌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结合青州市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坚持适度规模与提质增效、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等发展措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特色产业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视角分析宁夏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不足,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霞  林宏贵  石卿  周庆  李婷 《安徽农业科学》2023,(19):122-125+128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结合案例研究,针对阿坝州民宿发展现状与制约民宿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展乡村民宿业产业融合研究,构建阿坝州乡村民宿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框架,提出阿坝州民宿产业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对策为:强化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政策激励,完善土地产权交易;特种经营,加强民宿行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