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5种生物杀菌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马铃薯黑痣病绿色防控技术,选择5种生物杀菌剂:0.3%四霉素水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孢子/g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开展田间拌种防病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四霉素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有一定影响,出苗率为90.71%,低于清水对照,其他药剂拌种处理的出苗率高于清水对照。供试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其中以寡雄腐霉防效最高,对马铃薯根茎部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68.16%和52.52%,其处理区马铃薯增产率也最高,较对照增产29.53%。  相似文献   

2.
仲彩萍  孙新荣 《植物保护》2022,48(3):364-368
为明确3种复合型种衣剂对党参种苗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渭党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18%噻灵·咯·精甲FSC、8%氟环·咯菌腈FSC和62.5 g/L精甲·咯菌腈FSC对党参种苗根腐病、产苗量及等级的影响,分析其防治党参种苗根腐病的效果及经济效益,以期筛选出最佳种衣剂。结果表明,党参种苗根腐病中慢性黄腐型发病率明显高于急性青枯型,发病率分别为5.94%~29.98%、2.04%~4.69%。3种种衣剂对党参种苗根腐病防效分别为80.52%、58.27%、69.79%,以18%噻灵·咯·精甲FSC包衣处理防治党参种苗根腐病效果最佳。3种种衣剂处理对党参种苗根长、根粗、单根鲜重分别较对照增加22.20%~42.67%、30.87%~58.14%、15.89%~48.60%,明显提高了党参种苗产苗量和等级,以18%噻灵·咯·精甲FSC包衣处理效果最好,增产高达6 156.08 kg/hm~2,经济效益为36 936.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23.12,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马铃薯黑痣病高效防控技术,本研究选择240 g/L噻呋酰胺SC、20%嘧菌酯WG、10%苯醚甲环唑ME、0.3%四霉素AS、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1%申嗪霉素SC等6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拌种防效试验.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申嗪霉素SC、20%嘧菌酯WG、0....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5.
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malacorticis、N. perennans、N. kienholzii和N. vagabunda)是我国重点关注的进境水果检疫性有害生物,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使该类真菌的鉴定非常困难。本研究在EF-1α基因区域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NS1/NS4),对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牛眼果腐病菌及其近缘种菌株进行序列分析,考察EF-1α基因是否具备成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条形码的特征与条件。结果显示, EF-1α基因在苹果牛眼果腐病菌上的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具有明显的种间和种内遗传变异间距(Barcoding Gap),系统树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对4种苹果牛眼果腐病菌及其近缘种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因此认为EF-1α基因可作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理想的DNA条形码候选片段。  相似文献   

6.
自2013年起, 甘肃定西地区种植的党参出现了严重的死苗、烂根现象, 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并确定适宜的防治药剂, 在多年种植党参的田块进行调查、采样和防治试验研究。根据大田调查结果和发病症状分析, 发现该病害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黄腐型;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确认, 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党参急性青枯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慢性黄腐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表明, 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对两种病原的抑制效果均较好, EC50均低于1.0 mg/L; 大田防治试验表明, 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200倍液、300倍液、600倍液对根腐病防效分别为81.78%、70.22%、64.03%。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菌丝生长抑制法系统测定了苦参碱、宁南霉素单剂及其多种组合混剂对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瓜果腐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参碱、宁南霉素单剂及其多种组合混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当苦参碱与宁南霉素以4.0:2.5的比例混合后抑制作用最强,增效值为1.96,表现明显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也证明该混剂可有效控制大豆苗期根腐病,当以6.5%苦·宁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重量1.0:100包衣时的防治效果可达72.4%.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菌丝生长抑制法系统测定了苦参碱、宁南霉素单剂及其多种组合混剂对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瓜果腐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参碱、宁南霉素单剂及其多种组 合混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当苦参碱与宁南霉素以4.0:2.5的比例混合 后抑制作用最强,增效值为1.96,表现明显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也证明该混剂可有效 控制大豆苗期根腐病,当以6.5%苦·宁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重量1.0:100包衣时的防 治效果可达72.4%。  相似文献   

9.
四川柑桔根腐病病原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四川柑桔根腐病的病原真菌12种,其中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柑桔褐腐疫霉(P. citrophthora)、德氏腐霉(Pythium debaryanum)和腐霉-1(Pythium sp.-1)等5种为主要种群,其余7种为次要种群。  相似文献   

10.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观察,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移栽入盆的仙客来,5月下旬出现灰霉病病株,9月下旬发病逐渐加重,12月下旬至2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与发病有关,品种间发病有差异,生物农药农抗武夷菌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和化学农药腐霉利对仙客来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果炭疽病菌和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咪鲜胺.异菌脲对炭疽菌的毒力最高,EC50和EC75分别为0.12μg/mL和0.27μg/mL、其次为咪鲜胺。而与果炭疽病菌相比,4种杀菌剂对果蒂腐病菌生长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异菌脲对蒂腐病菌的毒力较高,EC50和EC75分别为0.35μg/mL和0.82μg/mL。采后病害防治试验表明,267μg/mL咪鲜胺.异菌脲常温浸果3~5 min,贮藏15 d,对炭疽病的防效达91.07%,防治效果最佳。供试4种杀菌剂对蒂腐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仅有1 250μg/mL异菌脲常温浸果1 min对蒂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经综合评价,咪鲜胺.异菌脲对控制果采后病害发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南疆枣园三种不同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阿拉尔垦区枣园试验田,以毛苕子、油菜、白三叶3种绿肥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网袋埋田法研究干旱盐渍条件下3种绿肥在枣树行间15 cm土层翻压后150 d的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南疆果园地力培肥、生草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绿肥均在翻压还田后21 d内腐解较快,腐解率均超过60%,之后腐解速率逐渐减慢.还田...  相似文献   

14.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 μg/m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 m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 30 m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病原菌种群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陇西、渭源、临洮、岷县和宕昌等5个党参主产县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rDNA-ITS、TEF-1α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不同区域病原菌种类及分离频率.结果发现,引起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孢属Fusariu...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秸秆堆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特征,进行了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腐解菌剂处理较不添加复合微生物腐解菌剂(CK)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堆腐第2d添加菌剂处理堆体温度上升到50℃以上,第3 d达到最高温度67.1℃,50℃以上持续6 d;CK堆腐第3 d达到50℃,第4 d达最高温度59.5℃,50℃以上持续5 d.堆腐第9 d添加菌剂处理E4/E6值达高峰值3.419,CK的达高峰值4.085,堆腐第23 d后添加菌剂处理的胡敏酸E4/E6值为1.512~1.709,而CK处理的E4/E6值为1.649~2.060,堆腐过程添加菌剂处理的E4/E6值一直低于CK,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堆肥腐熟后pH值较堆制前有所提高,添加菌剂处理的pH值相对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加入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电导率(EC)值较高,且在持续高温阶段高于后熟阶段.  相似文献   

17.
褐腐病菌三种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口岸检疫的、可快速鉴定三种褐腐菌,即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核果褐腐菌(M. laxa)和仁果褐腐菌(M. fructigena)的方法,采用Lane等基于形态学特征的方法对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的58株褐腐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并以这些菌及三个种的标准菌株为材料比较了已报道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发现,58株菌中有53株是美澳型核果褐腐菌,2株为核果褐腐菌,3株为仁果褐腐菌。采用Ioos等的PCR方法,从3个标准菌株、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2株核果褐腐菌中都只扩增出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3株仁果褐腐菌中的2株中扩增出了两个种的特征条带。采用Ma等的方法,从美澳型核果褐腐菌标准菌株、采自国内的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标准菌株中,只扩增到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采自国内的2株核果褐腐菌株中不仅扩增出了核果褐腐菌的条带还扩增出了美澳型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3株仁果褐腐菌株产生了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仁果褐腐菌标准菌株中没有得到产物。采用Cote等的方法,只从16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中扩增出该种的特征条带,从其余菌株(包括标准菌株)中没有获得产物。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oos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褐腐菌;Ma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而不适用于检测其它两个种;而仁果褐腐菌的分子检测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天津检验检疫局从智利进口的腐病苹果中分离了一株真菌,通过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比较,ITS序列比对分析,并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该菌株为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alba),该病菌是导致苹果牛眼果腐病的4种病原真菌之一,该有害生物为我国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19.
江苏水稻旱育秧“黄枯”病原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苏13个市采集肥床旱育秧"黄枯"标本1030份,分离后获784株菌。经鉴定和致病性测定,752株为致病菌,分属4属11种真菌:(1)镰孢属(Fusarium),占74.0%,有6个种,分别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木贼镰孢[F.equiseti (Corda) 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半裸镰孢(F.semitectum Berk.et Rav.)和雪腐镰孢[F.nivale (Fr.) Ces.],其中禾谷镰孢最多,占病菌总数的25.3%;其次是尖孢镰孢、木贼镰孢和串珠镰孢,分别占16.2%、13.3%和10.2%;而雪腐镰孢仅占1.1%。(2)丝核属(Rhizoctonia),有立枯丝核(R.solaniKühn),占14.6%。(3)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占7.4%,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 (Sacc.) Shoem.],占7.0%,而稻平脐蠕孢[B.oryzae (Breda.de Haan) Shoem.]仅为0.4%。(4)腐霉属(Pythium),占4.0%,有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链状腐霉(P.catenulatum Matth.)。病菌种类及其比例因地区和苗床土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不同病菌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差异较大。腐霉、禾谷镰孢、串珠镰孢和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的发病率均为100%,而半裸镰孢和雪腐镰孢仅40%左右。多数病菌能够引致稻苗的"黄枯",并且茎基部有褐色病斑。引起死苗的主要是腐霉、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禾谷镰孢,而串珠镰孢往往引起稻苗的徒长或矮化。  相似文献   

20.
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malicorticis、N.perennans、N.alba和N.kienholzii)是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为建立该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法,根据病菌及其近缘种的翻译延伸因子(EF-1α)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探针,分别以苹果牛眼果腐病菌菌株和本研究构建的EF-1α重组质粒DNA为阳性标准品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探针MAL-P、PER-P、ALB-P和KIE-P分别对N.malicorticis、N.perennans、N.alba和N.kienholzii表现特异性阳性扩增,而与近缘种及其他常见的果腐病菌无交叉反应,单重探针和4种探针混合液的灵敏度分别达1 fg/μL和10 fg/μL DNA。总计从美国、智利、新西兰、法国进境截获的29批可疑病果的分离物中检测到PCR阳性荧光信号,包括20批N.perennans、8批N.alba和1批N.kienholzii。该方法在6 h内即可完成整个检测流程,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实际样品中苹果牛眼果腐病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