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大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温室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不同种植年限对番茄温室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解决温室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细菌、真菌的数量及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盐分的含量呈增加趋势,种植年限为10年分别是对照(露地菜田)的2.14、1.33、2.18、2.09、1.96、2.86、9.5倍,土壤p H值相反,种植年限为10年比对照下降了0.64,但放线菌数量与B/F值[(细菌+放线菌)/真菌]在第5年与第7年达到最高,呈现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4.12%、44.2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盐分含量降低,土壤含水量、p H值增加。综合分析番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番茄连作6年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2.
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试验于2003年9月至10月河南烟区的襄城县、舞阳县、叶县、罗山县4个试验点种植绿肥,2004年3月进行翻压,以研究绿肥对土壤容重、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的容重和土壤的pH值,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大量增加。与空白对照相比,各个处理土壤容重降幅为0.03~0.1 g/cm3,土壤pH值的降幅一般都在0.1~0.6,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8%~0.1%。因此利用烟田冬季休闲空间种植和翻压绿肥,可作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烟田土壤环境、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壳聚糖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较大的影响。当土壤中施入壳聚糖酸溶液后,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渗透系数随壳聚糖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容重、CEC和pH则减小;在EC值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壳聚糖施用量达到0.45‰[对干土平均质量(W/W)]后,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趋于稳定。3种壳聚糖酸溶液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一致,无明显差异。在壳聚糖酸溶液中,酸作为溶剂本身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大。壳聚糖酸溶液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过程较复杂,表现出是由壳聚糖和酸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溶剂酸是影响土壤pH主要因素,其酸性越强,壳聚糖酸溶液的酸性就越强,处理后土壤的pH就越小。土壤CEC、EC同时受壳聚糖用量和溶剂酸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5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4%~30.22%,7.60%~19.29%,5.15%~29.45%和27.86%~68.86%;各土壤改良剂处理0-6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均降低幅度最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土壤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其中>2mm和2~1mm土壤团粒结构增幅较大,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处理;土壤改良剂能促使燕麦全生育期内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复配较单施效果显著,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逐层递减;各土壤改良剂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高,分别为4 694.2kg/hm2和4 566.9kg/hm2,较对照增产21.66%和18.36%,两处理生物产量也表现较佳。 相似文献
5.
6.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翻耕大孔隙较其它两耕作措施多,翻耕后,土壤大孔隙增多,比免耕和铁茬处理高65%左右,达到5%水平差异显著,免耕与铁茬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耕作措施大孔隙比例有所下降,中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数目翻耕仍最高,从显著性看,与免耕和铁茬在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7.
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秸秆焚烧后覆盖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增减程度与土壤酶活性增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焚烧秸秆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耕层0-2cm,2-5cm土壤酶活性在焚烧前后都形成极显著性差异,5-13cm耕层的酶活性变化较小,13-20cm耕层的酶活性没变化。在微生物数量方面,焚烧秸秆导致0-2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程度在80%左右,2-5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也有43%~52%的减少,5-13cm和13-20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没有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速效磷含量的增加程度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是0.959*。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98**,0.999**,0.998**。同时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77*,0.974*,0.954*。 相似文献
8.
配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性状及茶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连续4年(2009-2012)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对茶园土壤性状及茶叶产、质量的影响,筛选了适宜茶园的施肥结构。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茶园土壤pH,有效阻控茶园土壤酸化;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41.70%~72.23%和49.66%~75.63%,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土壤总有机氮的比例(SMBN/TN)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38.46%~43.85%和16.84%~72.96%;土壤基础呼吸量以全量施用有机肥处理最低,75%有机肥配施25%化肥处理最高;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呼吸商比对照处理降低20.94%~50.12%。适当的施肥结构促进茶树生长和提高茶叶品质,茶叶产量及品质以25%~50%有机肥配施75%~50%化肥处理较优。综合施肥结构对土壤基础性状、生物学性状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初步认为25%~50%有机肥配施75%~50%化肥(以氮素投入量计)是茶园系统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9.
垃圾肥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盆栽和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垃圾肥对潮土pH,盐分,全N,速P、速K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肥能明显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物理性状也有显著改善。垃圾肥对土壤pH降低的幅度尽管不大,但对潮土中微量元素的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垃圾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盐含量小升,因此在施用垃圾肥时应注意土壤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土壤微生物量N、全P、有效P、微生物量P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稻草覆盖影响到40cm土层左右,阃作白三叶草影响到20cm左右。0~20cm土层微生物量C/有机CT2〉T3〉T1,3个处理微生物量N/全N在1.02~2.74之间,微生物量P和全P比值在2.27~13.1之间。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C、碱解N、微生物量N、有效P、微生物量P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N、全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
养分管理对安溪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溪是铁观音的主产区,茶园养分管理滞后已成为该地区茶叶生产的瓶颈,本研究旨在为该地区茶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5年在安溪县采集了50个茶园的茶青与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5项主要肥力指标和茶青中9种主要次生代谢物含量;并根据茶农氮肥用量调研数据,初步将茶园养分管理划分为:少量、中量和过度型等三种方式。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发现,此分类方式可解释34.4%(P<0.001)茶园土壤肥力参数的总体差异,说明此分类方式能反映出不同茶园养分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且,养分管理对表层土壤有效磷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养分管理对茶青综合品质的影响可解释品质总差异的7.48%(P<0.001);大部分茶青次生代谢物在中量型管理下含量最高。说明养分管理影响安溪茶园土壤的肥力状况,施肥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高品质茶叶的生产,该地区的建议施氮量约为200~400 kg·hm–2·a–1。 相似文献
12.
翻压不同绿肥品种对植烟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绿肥品种与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及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种植翻压不同品种绿肥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肥种植翻压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在效应上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影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及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主要差异是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土壤酶不仅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与土壤肥力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此结果对当前的烤烟生产和土壤改良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cm,40~60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d和13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g/m^2,199.75g/m^2和188.12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原位提取的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淋溶液和田菁秸秆模拟还田对不同类型受体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的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从化感作用角度综合评价田菁作为绿肥栽培时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原位提取的田菁淋溶液和模拟还田的田菁秸秆(根、茎、叶)对发育初期的受体植物三叶鬼针草、稗草和萝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于稗草的抑制效果表现最强;然而对于受体植物生长的土壤,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田间野外调查进一步证实了田菁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因此,合理利用田菁秸秆资源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的代谢,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绿肥种植系统下长期施肥对赤红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阐明双季稻-绿肥种植模式下长期施肥对赤红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土壤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通过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红壤性水稻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其中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4.5%~117.2%,酶活性提高了4.9%~68.1%,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3.2%~71.9%,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8%~36.9%,21.4%~65.7%,且以单施有机肥(M)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NPKM)及氮磷钾肥+秸秆还田处理(NPKS)。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总体上,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对于双季稻-绿肥种植系统土壤具有良好的培肥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