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冶金厂周围距离企业污染源1.5—2.5公里范围内收集了春小麦、大麦、燕麦、冬黑麦、三叶草、梯牧草、甘兰和甜菜等作物的植株样本。在收割前采集植物的混合样,每公顷收集样本15—20个。分析结果是:禾本科植物根内的重金属积累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盐碱性防护林地播种大麦、小麦和大豆的试验,结果显示:夏季高温干旱期间,实施播种大豆防护林地土表(0~20 cm)层的可溶性盐分和PH值分别为0.65 g﹒kg-1和7.04,与实施播种大麦和小麦无明显差异,有机质(29.88 g﹒kg-1)、速磷(91.10 mg﹒kg-1)、速钾(23.10 mg﹒kg-1)和速氮(134.43 mg﹒kg-1)则分别比实施播种大麦和小麦有明显增高,并且存在极显著差异;3种作物播种后,防护林地没有出现“返盐碱”(发白)现象.表明:实施播种大豆对改善林地土壤条件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播种大麦和小麦.  相似文献   

3.
残茬覆盖可提高土壤质量,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及化学除草可提高残茬盖度。美国学者S.D.Merrill等人在免耕条件下,调查10种作物连续种植2 a,研究不同作物轮作对残茬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小麦茬上播种10种作物的残茬盖度为62%~97%,其它作物茬上播种10种作物的残茬盖度为35%~86%,向日葵、豌豆及旱豆的残茬盖度35%~48%。利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预测水蚀,修订的风蚀模型(RWEQ)预测风蚀,然后计算土壤侵蚀速率(SLE)。向日葵连作残茬盖度为35%时,水蚀速率为0.29,风蚀速率为0.21。对侵蚀较严重的土壤,采用免耕技术,当茬覆盖低时,当年播种残茬盖度较高的谷类作物可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4.
小麦免耕播种机性能指标的关联度分析与灰色聚类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最重要的作业环节之一。为了在华北旱作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选择适宜免耕播种机作业的地表覆盖状况,对当地目前使用的2BMF-9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在8种地表试验处理下进行田间播种试验,得出8种不同地表试验处理下各项性能指标、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播种均匀程度、覆土性能、机具通过性对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影响很大。运用灰色聚类的原理,对被评估的8种试验处理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为3?000~3?750?kg/hm2、留茬高度25?cm以下的地块可直接播种,若适当进行粉碎处理,则播种质量更好;秸秆覆盖量为4?500?kg/hm2左右的地块必须进行粉碎处理;秸秆覆盖量大于5?250?kg/hm2的地块,除进行粉碎处理外,还应在播种前进行地表处理(如浅旋、浅耙、浅耕),降低秸秆覆盖率。研究为该地区小麦免耕播种地表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室内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通过室内风洞实验,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留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安塞黄绵土风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留茬、玉米留茬以及秸秆覆盖都可以有效的减少风蚀。小麦秸秆覆盖量为4 210kg/hm2时土壤抗风蚀效率最高,达到95.9%;(2)风蚀量与风速成正相关关系,风蚀量随风速的变化均存在突然增大的转折点且30cm小麦留茬的转折点会明显滞后于30cm玉米留茬和裸土,30cm小麦留茬的抗风蚀效率要好于30cm玉米留茬;小麦秸秆覆盖量越大,抗风蚀效率越好;(3)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蚀量逐渐减小,超过90%的风蚀量都集中在0~36cm高度范围内。随着风速的增大,0~10cm风蚀量所占比例会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干旱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营耕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象资料和野外风蚀试验,分析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显著,在不同利用类型的人工草地中羊草地较苜蓿地减蚀效果显著,天然草地中滨草地减蚀效果优于蒿草地,人工草地较天然草地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农田用地中耕翻地土壤风蚀量最高,未留茬免耕玉米地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46.7%~48.6%;作物留茬地土壤减蚀效果显著,且留茬作物不同,减蚀效果差异明显,玉米留茬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了58.1%~63.5%,荞麦留茬较耕翻地减蚀率为50.5%~54.6%。在不同地形坡地中迎风坡风蚀量高于背风坡3.12~3.73倍。[结论]应在该地区适宜增加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减少冬春季节耕翻地面积,减少迎风坡土地的开垦利用,在冬春季节采取地表覆盖或者作物收获后留茬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土壤风蚀程度。  相似文献   

7.
农田休闲期作物留茬对近地表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茬是防治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的有效措施。该文利用野外观测数据,通过比较不同高度的4种作物留茬及冰草覆盖地表的风速廓线,分析各种处理下近地面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特征,揭示作物留茬防止土壤风蚀的机制。结果表明:作物留茬降低了地面以上2 m高度内的风速,降低幅度与留茬高度成正比,与观测高度成反比。高度相同时不同类型的留茬比较,莜麦和小麦茬下风速降低幅度较大,植株稀疏的油菜茬和秸秆较细的胡麻茬的防风效果较差。同类作物不同高度的留茬覆盖下,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莜麦、油菜和小麦茬高度达到15、30和15 cm时显著增大,是3种留茬防风的有效高度。可见,高度适宜的作物留茬能降低近地面风速,削弱侵蚀力,有效防治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8.
三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免耕播种机适应性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最重要的作业环节之一,为了在一年两熟旱作区选择适合的播种机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国内目前可选用的JOHN DEERE 159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2BMD-12型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2BMFS-6/12型带状浅旋免耕播种机在3种地表覆盖状况下进行田间播种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参照播种机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播种质量的检测指标,3种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粉碎覆盖地面条件下基本上都能满足播种要求。JOHN DEERE 159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不适合于在直立秸秆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正> 高粱蚜虫是我县主要暴发性害虫。其主要特点是,繁殖速度快,发展蔓延迅猛。若防治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产。对粮食生产威胁甚大。因此,研究高粱蚜虫的发生条件,搞好发生数量预报,对合理制定防治策略,有效地控制危害,是非常重要的。一、影响高粱蚜虫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一)冬前9月中旬的温雨系数与高粱蚜虫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9月中旬在当地  相似文献   

10.
覆盖作物在美国玉米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美国农学家J.W.Singer等采用通信方法调查美国玉米种植带的3 500户农户种植覆盖作物的情况,大约有18%农户播种覆盖作物,在过去5 a间有11%农户播种覆盖作物,2005年秋8%农户播种覆盖作物,平均每个农场覆盖作物播种面积占总面积6%。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种类是影响覆盖作物应用的主要因素。覆盖作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如果成本分摊可行,56%农户愿意播种覆盖作物,覆盖作物成本为56.8 1美元/hm2。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免耕处理对产量及土壤水分和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免耕高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播前耙地、传统耕作4种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产量、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小麦玉米间作混合产量比传统耕作产量增产2.6%~6.6%,其中玉米产量比传统耕作处理增产8.6% ~ 13.2%,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降低5.2%~8.8%;2)免耕处理可增加耕作层土壤蓄水量13.4%~15.9%,降低土壤风蚀量55.6%~100.0%.说明小麦秸秆高茬收割覆盖、玉米秸秆立地过冬的间作免耕技术可在甘肃河西、沿黄地区及国内同类型的小麦玉米间作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沙地土壤风蚀动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地表粗糙度反映地表对风速减弱的作用以及对风沙流的影响 ,其值大小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及作物的播种方向 ,粗糙度越大风蚀强度越小。吉林省西部流动沙丘的起沙风速为 1 0 3m/s,风蚀耕地的起沙风速为 6 3~ 7.9m/s。春季侵蚀性风能为 1 72 1 8(v·u)。该区风蚀性气候因子和侵蚀性风能自东向西递增 ,西北部的通榆为最大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不同品种生态型生育期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普通小麦的春型强春性、春型春性、春型弱春性、过渡型4个品种生态型在我国纬度和海拔各不相同的10个试验点进行多年同期春播试验;还用过渡型、冬型弱冬性、冬型冬性、冬型强冬性、冬型超强冬性5个品种生态型在纬度和海拔各不相同并且有小麦越冬期的10~12个试验点进行多年同期秋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品种生态型的普通小麦,其播种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与纬度和海拔皆呈极显著正相关。春播条件下,海拔不变时,纬度北移  相似文献   

14.
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1996年10月~1999年9月3年的试验资料,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以1998年10月~1999年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套种的高产节水灌溉定额。最后用动态规划法分析提出了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裸地近地面风速,提高了地表粗糙度;从防风蚀效果看草谷子茬优于油葵秆生物篱;在距油葵秆生物篱或草谷子茬下风向裸地不同位置处,土壤风蚀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4 m左右土壤风蚀量最大,在篱和茬的双重保护下,距茬5 m处发生了风积现象;土壤风蚀量降低率基本呈“V”字型分布;土壤风蚀模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在生物篱的保护下5~15 m/s风速时土壤风蚀降低率为5.03%~20.53%。因此,油葵秆生物篱具有防风蚀作用,而且与草谷子残茬组合对间作裸地会起到更好的固土防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 ,对冬小麦、高粱两种作物采用小麦连作 (WWW)、高粱连作 (SSS)、小麦 高粱 休闲 (WSF)、小麦 休闲(WF)、高粱 休闲 (SF) 5种种植制度和少耕 (RT)、免耕 (NT)两种整地方法 ,进行了为期 2 4a的试验 ,确定种植制度、耕种时的土壤水深、整地方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当土壤水深为 10 6cm或更大时 ,WWW、WSF及SF经济效益较好 ;WF需要 12 1cm ;SSS只要在土壤水深≥ 91cm时 ,就能获得好效益。从整体分析 ,SSS效益最高 ,WWW、WSF、SF次之 ,WF最低。但当SSS土壤水深处于 3 1~ 4 6cm时 ,其效益却明显低于其他 4种种植制度 ,此时应插入休闲期以蓄积充足的水分 ,谋求正效益。总之 ,在半干旱区风化程度极大的土壤上 ,不管采用何种轮作方式 ,种植时的土壤水深越大 ,选择作物轮作方式的灵活性越强 ;当水深较浅时 ,可考虑推迟种植时间、放宽行距或降低播种率。综合各种因子 ,RT下的SSS制在美国中部平原的山地沃土上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引入先进的风蚀监测设施,首次在位于山东风沙区的位山灌区沉沙池清淤高地开展了24 h不间断监测试验,对风蚀量监测结果及风蚀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起沙风速,并建立了风蚀量与起沙风速的指数关系,即:起沙风速大于3.71 m/s的情况下,风蚀量与起沙风速之间的指数关系为y=0.001e~(1.206 x),R~2=0.885;起沙瞬时风速大于5.94 m/s的情况下,风蚀量与起沙瞬时风速之间的指数关系为y=0.003e~(0.65 x),R~2=0.600。这说明风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速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特别是有作物覆盖条件下大于4.82 m/s的起沙风速和无作物覆盖条件下大于3.71 m/s的起沙风速对侵蚀量贡献最大。根据山东风沙区大风产生风蚀主要集中在3、4月份,持续达到3 h以上起沙风速的天数平均为10 d/a左右的特点,建议在风蚀区种植小麦,以减少春季整地产生的风蚀。  相似文献   

18.
大麦具有早熟、丰产、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世界广泛栽培的作物。我国大麦栽培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大麦的营养成分高于水稻、小麦、玉米等,是食用、饲用、工业原料兼用作物。在大麦干物质中,淀粉含量达到45%~70%:蛋白质含量8%~22%,有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胶蛋白等4类;脂肪含量较低,约2%~3%;氨基酸、维生素、钙、镁、磷等含量较丰富。大麦的综合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1kg大麦可酿造啤酒5kg,酿造后的啤酒渣营养价值也高,是极好的饲料。发展瘦肉型猪和肉牛,大麦是重要的饲料。因此,要生产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就要生产符合要求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京郊延庆康庄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05~2006年冬春大风季节,对北京市郊区延庆康庄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疏林地.乔灌草.林草.翻耕地,免耕地,菜地,果菜间作)进行了风速、粗糙度、风蚀量的实地观测。得出的初步结论为:不同防护林模式中乔灌草模式与疏林地和林草两种模式相比,地表粗糙度最大,削弱近地面风速和降低土壤风蚀量的效果也最为明显;农田中果菜间作地表粗糙度最大,免耕地次之,翻耕地最小;在削弱近地面风速方面,果菜间作效果最为明显.菜地次之,翻耕地最差;在降低土壤风蚀量方面,免耕地降低幅度最大,果菜间作次之,翻耕地最差;在不同防护林模式中.乔灌草防风蚀效果最好.在农田中,免耕与果菜间作防风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通过室内风洞模拟试验,研究秸秆覆盖、留茬和垄作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北部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和留茬能有效降低土壤风蚀速率,秸秆覆盖量为4 210 kg/hm2时土壤风蚀速率最小,与对照相比减少62.8%;垄作在低风速下能够降低土壤风蚀率,垄向与风向垂直时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