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74年选用5801×6031人工杂交种子经co60r射线1·6万伦琴,剂量率2000伦琴/小时处理,1976年选出优良单株763-3,当年再与地方品种纳溪桑杂交的复合杂交方法培育而成。于2006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合格品种。该品种冬芽为三角形,紧贴枝条,呈红色;成叶呈长椭园形,叶色深绿,叶面光滑有光泽,叶厚实,叶长24·3 cm,叶幅16·6cm,叶缘乳头状锯齿,叶底深凹,叶尖短尾;树型较紧凑,枝条直立,节距4 cm,皮红褐色,皮孔细,枝条粗细匀整,秋梢有的呈鸡冠状开雌花,椹少,呈紫黑色。属晚生桑,南充市…  相似文献   

2.
采用激光与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优质、高产新桑品种川桑98-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试验和农村生产性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枝条直立、节距密、发条能力强,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全年平均公顷桑产叶量38645.15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27042.9kg高42.9%;万蚕收茧量18.38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17.18kg高6.98%;万蚕茧层量4.475kg,比对照的4.22kg高6.04%;4~5龄50kg桑收茧量3.65kg,比对照的3.26kg高11.96%;公顷桑收茧量2206.95kg,比对照的1315.5kg高67.77%;公顷桑茧层量535.71kg,比对照的318kg高68.46%。  相似文献   

3.
川桑98—1品种系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历时30载,利用苍溪49号经CO2激光芽变中选出的台激76厚叶作母本,再利用N2激光育成的768—1与早生、丰产、发条力强但叶质差的湘7920进行有性杂交培育出的新型父本材料红芽792,进行有性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选择6个从广西引进的玉米品种进行试验。结果得出玉美头102、G06-1、G06-23个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表现较好,适宜在黑龙江省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5.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良单株培育而成。其母本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种子用Co60γ射线处理后选出的优良单株,进一步用优良的地方品种作为父本再进行杂交,从中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新桑品系,1997年作为苗头品种与其它优良单株一起扩大繁殖,并以湖桑32号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对其发育期、特征特性、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6.
桑树优良杂交组合选育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比对照“沙2×伦109”产叶量增产5%以上:叶质达到或优于对照;抗花叶病能力较强;适应性广等作为桑树优良杂交组合的选育目标。用广西地方品种、鲁桑品种与广东桑品种杂交选出的品种和品系、外省引进的品种和人工四倍体桑共106份材料作亲本,配成135个杂交组合进行桑叶产量、叶质、花叶病抗性等的比较鉴定,从中选出一批优良组合,其中桂杂优62、桂杂优12、桂杂优114等优良组合已在全区进行区试.并建立了制种桑园繁殖优良杂交桑种籽,供生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实生优选方法,从塘10×伦109杂交桑的数十份果桑株系中,经多年复选和系统选育,培育出编号为J椹—20的株系表现优良的果桑性状,达到座果率80%以上,单芽座果10粒左右,平均单果质量3g左右,米条果产量500g以上的选育目标,定名为圌桑9号。经数年品试园比较鉴定,该品种投产期每667m2产果1740~2030?,分别比红果2号和大10增产34.4%和103.6%;抗逆性较强,发条数多,耐剪伐,生长旺盛,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高产果桑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初步选育出强健好养、经济性状优良的301和502两个细纤度品种,并组配一代杂交组合,试养成绩表明,该品种强健、好养,孵化眠起齐一。全龄经过19-20d,幼虫生命力、虫蛹生命力与“9·芙×7·湘”相当,全茧量1.30~1.35g,茧层量0.25~0.27g,茧层率19.0%~20%。一茧丝长850—900m,净度93分,可制4A级以上的生丝。  相似文献   

9.
川7637系采用人工杂交与Co~(60)r射线快照射处理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的优质高产、适应性较强的新桑品种。经室内多年和二年区域性鉴定,以湖32为对照平均亩桑产叶量高19.38%,平均条长长25-32%,发芽率高10.29%;养蚕试验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单蛾产正常卵量春高6.73%、7.41%和20.08%,秋高12.66%、10.45%和4.18%;茧层转化率、茧重转化率、茧层生产效率和茧重生产效率高5.62%、5.40%、4.39%和4.54%。该品种适于我国西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0.
引进由二倍体品种国桑21号(2n=2x=28)嫁接苗诱导的四倍体植株若干枝段,经单芽嫁接进行株系比较,其中看到编号为国桑21号4x-1的株系枝长叶大,再经系统选择育成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圃桑11号(2n=4x=56)。经品试园多年栽培和养蚕鉴定表明,该品种发芽率高,生长旺盛,与二倍体对照种荷叶白相比,单位桑园面积产叶量增产26.7%,桑叶养蚕的万蚕产茧量提高3.8%,万蚕茧层量提高4.5%,100kg桑产茧量提高5.5%;抗逆性强,叶片肥大,采叶省工,实属综合性状优良,高产性能稳定的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酿酒专用为育种目标,从广东桑杂交组合后代筛选果多果大,单株经系统选育及酿酒试验,初步选育出酿酒果桑品种粤椹74。该品种长势旺,果大果多,口感好,品质佳。盛产期座果率95.3~98.7%,平均单芽座果数4.7~5.3粒/芽,平均单果重4.6~4.7g,米条产果量476.2~548.0g。出汁率73.0~81.5%,鲜榨果汁可溶性固形物7.5~12.6%,总糖64.6g/L,总酸7.90g/L,糖酸比8.2,花青素1395.68mg/L。原汁发酵成酒乙醇10.5%,总酸6.78g/L,总挥发酯0.093g/L,花青素369.38mg/L,pH3.54。  相似文献   

12.
引进由二倍体品种国桑21号(2n=2x=28)嫁接苗诱导的四倍体植株若干枝段,经单芽嫁接进行株系比较,其中看到编号为国桑21号4x-1的株系枝长叶大,再经系统选择育成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圌桑11号(2n=4x=56)。经品试园多年栽培和养蚕鉴定表明,该品种发芽率高,生长旺盛,与二倍体对照种荷叶白相比,单位桑园面积产叶量增产26.7%,桑叶养蚕的万蚕产茧量提高3.8%,万蚕茧层量提高4.5%,100kg桑产茧量提高5.5%;抗逆性强,叶片肥大,采叶省工,实属综合性状优良,高产性能稳定的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桑树品种皖桑1号,经多年、多点区试鉴定结果表明:皖桑1号发芽率高,生长势旺.年产叶量比湖桑32号提高20%~30%左右,100kg桑产茧量比湖桑32号提高6%,叶质较优.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强.适宜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蚕区推广。1 选育经过桑树新品种皖桑1号的选育研究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该品种以高产、大叶品种7707作母本,以质优、抗性强的阜阳1号作父本。1990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设置12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后培育,淘汰不良个体,经2年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大田选种育出新型叶果兼用桑品种叶果一号,通过四川省多点多年田间栽培及生物鉴定,表现抗性强,桑叶丰产性能优良,产量超出湖桑32号18.89%,叶质较优,各项指标均超过对照种,结果性强,产果产量较高,是比较理想的叶果兼用桑品种,于199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高效桑树多倍体杂交组合“粤桑11号”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选育出高效桑树多倍体杂交组合“粤桑11号”,单位面积桑叶产量比时照种“沙2×伦109”提高19.8%~30.7%,万蚕产茧量提高6.0%以上,万蚕茧层量提高4.0%以上,100kg桑叶产茧量提高4.3%~13.9%。  相似文献   

17.
若干新桑品种对桑疫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疫病(黑枯型,下同)又称烂头病,是桑树主要传染性病害之一,细菌通过气孔及伤口侵入,发病初期叶部呈油渍状斑点,后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褐斑,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退绿变黃而脱落,新梢变黑,枝条上出现黑色点线状条斑,有的病斑可延伸到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冬芽生长点为接穗,嫁接在西桑1号×西桑3号F1的试管苗茎段上,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这样可以将快繁、脱毒、复壮、嫁接集为一体,快速建立人工三倍体嘉陵20号的母本圃,解决生产上该品种接穗的供应,防止品种退化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两个优质桑品种物候期、抗逆性、产叶量等方面近三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泰兴地区栽培“大十”果叶两用桑是可行的,并有望获得比育“71—1”桑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要注意栽培技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桑树通常以3年养成为主。而目前吴兴区推广的新桑品种强桑1号,属杂交桑,通过这几年的种植,在肥水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长旺盛,年产叶量高。因此,为使蚕农早投产早收益,2007年至2008年我们对菱湖镇竹墩、妙西肇村所种植的强桑1号进行陕速养成的探讨,与常规养成进行试验对比。现将试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