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作者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5月通过随机采样调查方法,从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地区19个县市采集到61份小麦孢囊线虫(CCN)的根围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菲利普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菲利普孢囊线虫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布局和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禾谷孢囊线虫在冬小麦上的繁殖特点及对其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对冬小麦有很强的侵染力,能在其上大量繁殖。所试初始密度(Pi)分别为0(对照)、1000、3000、5000、7000、10000[卵和二龄幼虫粒(头)/盆(直径10厘米,容积450毫升)〕时,该线虫均可在小麦根部最终形成大量孢囊(Pf),在0-7000的密度范围内,孢囊量随初始密度的增高而增大,其中,7000时的孢囊量明显较多,但10000时的孢囊量却明显下降;禾谷孢囊线虫在冬小麦上具有很高的繁殖速率(Pf/Pi),除密度为10000外,其余的繁殖速率值均大于10,且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所试密度范围内对冬小麦株高、地上部干重(包括籽粒)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自我国青海、陕西等省地11个寄生小麦的孢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的rDNA-ITS片段长度约为1 060 bp。用Hinf Ⅰ、Taq Ⅰ、Hpa Ⅱ、Hae Ⅲ、Pst Ⅰ、Alu Ⅰ 等6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ITS扩增产物;青海10群体YBT10A、HY65A、HY61B、ZHZ162B、HY5B、HHX8A、GH132A、HY92A、HY127B、DT142A 的6个酶的RFLP图谱完全一致;陕西YL4A群体的Hae Ⅲ、Hinf Ⅰ和Hpa Ⅱ酶切结果与青海群体的上述3种酶切结果相同,但Alu Ⅰ和 Pst Ⅰ的酶切结果比青海孢囊线虫群体都多1条1 060 bp片段,而YL4A群体Taq Ⅰ酶切结果较为复杂。对比已知Avenae组成员RFLP图谱,青海群体与北京房山H.avenae群体的RFLP图谱一致;而陕西YL4A的Alu Ⅰ图谱与H.avenae法国群体一致,Pst Ⅰ和Taq Ⅰ却与Avenae组成员已知酶切结果均不一致。河南3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除Taq Ⅰ酶切结果比青海CCN群体多1条520 bp片段以外,其他5种酶的RFLP都一致,而与澳大利亚的禾谷孢囊线虫H.avenae群体的RFLP图谱一致。  相似文献   

5.
甜菜孢囊线虫Heterodera schachtii是严重危害甜菜生产的主要病原物,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线虫是我国对外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通过对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锦葵科、豆科、苋科和禾本科等16种作物29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对其主要的寄主范围和生活史进行了测定.结果 表明,甜菜孢囊线虫2龄幼虫能够侵...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高抗品种‘华麦1号’的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比较了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侵入根系前对抗病品种‘华麦1号’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的根尖趋性差异,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观察了线虫侵入3个品种后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J2对3个品种的根尖均表现明显的趋性,对‘矮抗58’的趋性最强,而对‘华麦1号’的最弱,接种4h和6h时‘华麦1号’与‘矮抗58’根尖吸引的线虫总量差异显著(P0.05);组织染色观察到J2对3个品种的根系均有一定数量的侵入,但高抗品种‘华麦1号’根系侵入的幼虫量和后期形成的白雌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结果证实,‘华麦1号’的抗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减少线虫的有效侵入量、抑制侵入后的线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禾谷孢囊线虫是温带禾谷类作物上的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本文回顾关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分子鉴定和亲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筛选和应用等结果。根据上述方面的结果拟定更为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大豆、烟草与地黄寄主上14 个大豆孢囊线虫(SCN)种群形态与分子鉴定的基础上, 对雌虫的孢囊和阴门锥进行形态观察和测计。结果表明:烟草SCN和大豆SCN的各测量值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地黄SCN的阴门窗长(43.8μm)和宽(33.9μm)显著小于其他两者(P<0.05); 同一寄主不同SCN种群之间的形态也存在一定差异; 阴门裂长和下桥长具有稳定性, 可以作为鉴定大豆孢囊线虫可靠的形态特征。3 种寄主种群侵染大豆(‘荷豆12号’)的试验表明, 大豆SCN能侵染大豆并能形成雌虫, 而烟草SCN和地黄SCN未能侵染大豆和形成雌虫。本研究结果表明SCN不同寄主种群存在形态变异, 而它们对大豆的寄主适应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和冬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小麦的危害,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定量接种方法测定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对冬小麦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禾谷孢囊线虫接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分蘖数和籽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小麦产量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损失率增加,在接种密度大于29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小麦产量损失率均达50%以上,接种密度为465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损失率最大,达到77.7%;当接种密度小于116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禾谷孢囊线虫的最终密度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接种密度大于该值时,最终线虫密度则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其繁殖系数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小麦单株籽粒重为参数,利用Seinhorst模型拟合孢囊线虫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可知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最低忍耐值为5个卵和2龄幼虫/g土,相对最低产量为0.23。  相似文献   

10.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由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1].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燕麦孢囊线虫[2],至2012年,已传播到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天津、西藏、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3],危害程度与范围呈逐年加重和扩大的趋势,已对我国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该病造成小麦平均减产20%~40%,严重时高达73%~89%[4].因此,CCN是制约小麦和大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盆景花卉线虫分布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省盆景花卉线虫分布初报吴慧平1陶卫平2杨荣铮1(1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2合肥动植物检疫局随着我国出口盆景花卉生产的发展,要求我国出具检疫证明的国家逐年增多,条款也愈加细致。我国出口盆景多为带土盆景,而线虫因其土居性、隐蔽性,一旦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虫防治小地老虎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线虫防治小地老虎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是蔬菜地的重要地下害虫,常造成缺苗断垄。长期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来防治,效果不够理想,且易造成对产品的污染。为寻找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我们于1989年5月在成都市进行了线虫对小地老虎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 ~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 ~ 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进境花卉苗木所带介质线虫检疫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美国南部16州调查表明:1983~1987年大豆孢囊线虫引起的损失达3%。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在我国东北、黄淮海地区也造成严重危害。如在黑龙江省垦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面积达400万亩,占播种面  相似文献   

17.
食线虫真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别在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前和小麦播种前土壤翻耕后进行水平和垂直取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水平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翻耕对其水平分布影响不大; 小麦收获后翻耕前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于5~10cm处,占取样深度土层孢囊总数量的35.8%,翻耕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垂直分布主要在0~15cm的土层发生变化,0~10cm的孢囊数量下降而10~15cm的孢囊数量增加。在0~20cm土壤中,翻耕前与翻耕后孢囊数量分别占孢囊总数量的89.4%和88.6%。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田间用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抑制土壤中线虫虫口,测定分析田间小麦孢囊线虫对3个小麦品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模型为聚集分布,土壤中其卵密度范围为0~42.8粒/g土,平均密度为6.5粒/g土,已达到危害水平以上。小麦中前期生长调查表明,小麦孢囊线虫没有对分蘖期小麦生长造成显著影响;孕穗期小麦孢囊线虫的危害能造成小麦每株穗数减少13.8%、鲜重降低14.5%,但对株高没有影响;孕穗期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的反应差异显著,受小麦孢囊线虫危害后,新麦12和皖麦50的单株鲜重量分别降低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了25.9%和11.1%,但徐州8562孕穗数减少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83年6月在我院土肥所试验地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鉴定确认病原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为了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积累数据资料,给防治提供依据,将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世代的观察列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项目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