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毛茶加工虽不能改变其内在品质,但可以起到整饰外形,分明优次,剔除劣异,提高净度,调剂品质,匀整美观的作用。同时通过认真细致地拼配,合理取料,提高色、香、味,可以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因此,毛茶加工是提高茶叶质量的关键。如何搞好毛茶加工,根据我的体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好“三关”:首先是把好“毛茶定级归堆关”。这是毛茶加工基础中的基础,是“三关”中最主要的一关。根据各级加工统一标准样的要求,制订定级归堆参考样。对进厂毛茶,逐袋扦取具有代表性的茶样,以內质为主,结合外形,按条索、嫩度、峰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出口绿茶特别是眉茶品质下降,传统风格减弱。这是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严重的潜在危机。质量下降的原因,除政策上的不完善和执行中存在偏差之外,在生产、加工和过多的流通环节中也存在若干的意识和技术问题。本文就精制茶厂的原料和成品拼配、工艺技术,作初步研讨,以探求改进与提高品质的有效途径。Ⅰ、原料的拼配及付制原料的拼配付制是在毛茶验收归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所付制的毛茶进行合理的选  相似文献   

3.
目前茶叶界对提高初制,精制质量谈得多,对收购的毛茶怎样保持它的品质讲得少;对精制包装式样搞得多,而毛茶包装还是老样子——布袋装。我们知道茶叶作为商品,从初制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好多环节。仅就毛茶在精制厂仓库里,从5月初到12月,存放时间有的长达8个月。由于茶叶极易吸收水分及异味,用布袋包装毛茶不能保持毛茶原有品质。在正常情况下,同样水平的毛茶,前期(5—7月)加工标准级制率比中期(8—9月)高2%,比后期(10—12月)高4%,即一担毛茶前期要比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茶叶市场放开,搞活实行“双轨制”,虽起到了激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茶叶产量增加,茶农和初制厂收入提高的作用,但由于多渠道经营“千杆秤”收购,相互离样抢购抬价,致使茶叶质价不符,为了企业的生存精制茶厂也只得放价收购,致使毛茶进价大幅度上升。如:黟县茶厂1990年毛茶公差为18.13%,1991年毛茶公差为21.05%,1992年毛茶公差为  相似文献   

5.
童其超 《茶业通报》1992,14(1):41-42
祁红创制于1875年,被列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但就祁红产地来说,各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综合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品质差异,为了保证祁红的独特品质,在生产过程中,毛茶定级归堆就成了关键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炒青绿毛茶审评时,对外形条索园紧,完整,有峰苗等因素有严格要求。以外形定级,内质提等。说明做好干毛茶外形条索尤为重要。各档茶成条率高低影响着精制成品茶的制率高低,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揉捻是形成绿毛茶成条率高低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然而,迄今茶叶工作者对揉捻技术的掌握往往是单纯机械地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各档茶的揉捻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而且加压原则轻—重—轻,概念较为含糊,使操作者难以掌握运用,往往造成茶条松、扁、碎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就多年生产经验,提出浮浅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执行舒炒青标准样的由来我国茶叶产区辽阔,各茶区自然环境不同,茶树品种繁多,各有特点,制法不同,产品花色多样,品质也不一致。在收购业务中的毛茶标准是按产区、气候、制茶技术及毛茶品质特点等不同,分别制定的。滁县地区社队种茶从七○年才开始,国营茶场的产量很少,毛茶品质尚未稳定,标准样无法建立。当时,安徽省茶叶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关于茶  相似文献   

8.
黄星明 《茶业通报》1992,14(2):35-36
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习惯以产地命名。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品种不同,其红毛茶外形内质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将本人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归纳如下。一、精制的目的精制茶厂收购的红毛茶,品质无论是外形和内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须经过精制加工才能符合国内外销售的品质要求。精制目的有: 1.划分品级:通过精制加工将毛茶的老嫩、形状、轻重划分清楚。嫩叶做出的毛茶条索细紧而重实,老叶做出的毛茶条索粗而轻飘。划分品级,除了分别老嫩,也分别形状。  相似文献   

9.
眉茶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商品,近年来质量不稳,主要表现在外形条索粗松毛糙,净度差,色泽欠调匀,身骨轻飘,下段多;高档眉茶汤色黄,中低档眉茶汤深黄显红,叶底红梗红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精制加工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供商讨。一、做好毛茶进厂验收和入库毛茶水份检测工作。毛茶验收和入库毛茶水分检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毛茶验收中,一定要将劣变茶、红梗红叶等不符合加工外销的茶叶剔出做  相似文献   

10.
黄山毛峰的自然条件和采制及品质规格初步探讨采用毛茶标准样和加工贸易样来作为收购和加工标准,仅有实物依据而无文字解释。为了提高制茶质量,使茶叶加工科学化、标准化并用文字表达。笔者根据省标准计量局下达的“拟定黄山毛峰品质规格和技术标准试验”课题,进行了两年试验。现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茶叶精制厂和毛茶工场不同,因为成品对消费者带来直接影响,所以要求工厂必须十分清洁卫生。近年来,日本精茶厂随着生产规模趋向大型化,茶叶审评室,低温贮藏库,精制加工车间以及包装车间等,正在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厂。设备方面,研制成流水作业的综合精制机,匀堆机,袋装机等高效率的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据七九年我供销合作总社赴日茶叶加工技术考察组报道,日本某精茶厂日加工能力160担,组合设备仅四十台左右,每班管理人员只需10人,其劳动生产力高于我国10多倍。日本精茶厂的设备和加工技术,是值得我国茶叶精制行业研究和学习的。下面,谨将日本精茶厂概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张明汉 《茶业通报》1999,21(3):27-27
“安徽红茶”以拼配产品为主,近年也有少量加工产品原箱出口。其工夫茶拼配原料祁红工夫、池红工夫又分别以祁红毛茶和池红毛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1 祁毛红:是以祁门县为产地的红毛茶。高档毛茶条索紧细,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有明显“金黄圈”,滋味醇厚,回味甘,具甜香。低档茶梗头偏重,色泛枯红,香气仍有,但不明显。祁毛红身骨重实,条索挺直,精制工夫茶制率高,但收购价格略高。2 池毛红:是指石台、东至、贵池以及黟县等地所产的红毛茶。制法上与祁毛红相同,但毛茶品质水平相对较低。贵池、石台、东至、黟县所产毛茶因…  相似文献   

13.
徐钢军 《茶业通报》1989,11(3):16-17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是绿毛茶初制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是初制茶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原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物质基础,但加工工艺处理不当,初制技术掌握不好,即使有优质的原料也不会生产出内外兼优的毛茶。因此,从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观点出发,对操作者、鲜叶原料、初制设备、加工工艺方法、生产环境等五个方面必须环环扣紧,层层抓好,加强对这五大因素的管理,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对国家、集体、个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好处。本文就初制毛茶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谈几点看法。初制绿毛茶现场质量保证体系为鲜叶质量保证、在制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检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许多原二类农产品市场放开,产销直接见面后,货源流向改变着生产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产生了灵活的看样加工方式。如作为大宗出口商品的红茶,由于成品分级计等对样加工的程序异常繁琐,国内货源紧缺,有的生产单位要求脱离样茶进行加工。这类商品的加工还需不需要标准样?目前,这个问题广为人们商榷。单就茶叶商品而论,脱离样茶进行加工的提法是片面的,由于茶叶商品由农产品加工进入消费领域,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商品消费价值,为了领导统一的茶叶市场,协调产供销经济活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各类样茶的套改、修订和换配工作还是必需的。其意义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逐渐使商品价格反映其价值,通过茶叶的实物标准样才能有产品质量的标准和订价的尺度,专业部门通过管理标准样及茶叶审检项目标准化,起着对茶叶生产质量、茶叶购销活动的宏观监督和指导作用,这种管理手段具有类似经济法规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中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技术经济政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高质量、高速度。毛茶标准是从事生产收购、加工验收以及流通的共同依据。毛茶标准贯彻执行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到成品茶的精制率和成品茶的质量。现略谈我国毛茶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茶叶通过筛、扇、轧、切、拣等技术措施,达到整饰毛茶形状、调剂品质,使之符合商品茶规格要求。然而,毛茶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主观上的工艺安排,操作技能;客观上的毛茶性状,机械性能等因素都对毛茶的制率和产生碎茶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如何提高正茶率,减少碎茶和脚茶是茶叶精制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和改进的问题,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发挥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的一种,其提供的商品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茶农主要生活来源。如何合理的制定毛茶收购价格,这将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国大约上千万茶农茶叶商品价值的准确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财税收入和出口贸易。因此参照商品价值量和茶粮比价等因素,来制定毛茶收购价格,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弄清的理论问题。回顾我国茶叶收购价格的演变过程。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茶叶总公司经过长期讨论,博采群议,第一次制定和颁布了我国“五级十八等”的毛茶收购价格及与其相适应的毛茶实物标准样,在收购中并提出了“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评茶定价原  相似文献   

18.
茶叶从初制到精制,要了解不同生产工序的茶叶含水量,都迫切需要水分檢驗。在初制过程的收菁,揉捻,发酵,干燥各工段,了解到本工段制造生叶的含水量,就可以在生化檢驗管理工作中,取得科学的依据,从而能制成优良品质的毛茶;在精制过程的毛茶驗收,半制品和成品鑑定上儲藏方面,亦均需測定茶叶含水量;保証茶叶品質的优良。  相似文献   

19.
王同和 《茶业通报》1989,11(4):32-35
茶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商品茶按其原料老嫩、外形、内质优次分为若干等级。茶叶等级标准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格化,是外贸、商检、商业、及生产部门急待解决的课题,茶叶容重是商品茶物理性状的重要内容,早在50年代末,上海商品检验局为适应定量包装盒的设计,曾对外销珍眉容重做过测定,1972年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都对本省毛茶收购标准样和生产样的容重进行测试,取得了初步效果;某些茶叶收购部门,曾用容重测定来作为评定茶叶等级的一个依据。前人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单纯总结上,没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分析,本文为研究制定用科学手段计测等级标准、建立茶叶等级数学模型,研究茶叶容重与茶叶等级相关性,对茶叶等级的标准化有  相似文献   

20.
黄星明 《茶业通报》1995,17(1):35-36
浅谈工夫红茶拼堆技术黄星明(湖南省平江茶厂)拼堆也叫匀堆,就是按照技术部门开具的成品拼配通知单,将毛茶经筛制加工成的筛号茶,依据小样所拼的筛号茶级档、花色、件数、数量分层分次交叉混和均匀,使整批成品茶的品质、重量、容重等项因子前后一致。它是精制加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