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晓萍 《绿色科技》2012,(5):205+207
指出了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对影响环境与健康的PM2.5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改善环境、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有效的改善PM2.5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师建中  陈丹青 《绿色大世界》2012,(5):179-180,183
在总结空气质量PM2.5自动监测系统6年运行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空气自动监测子站PM2.5监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样品输送管路、采样流量测控、颗粒物截获质量检测与精密度控制等,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有效地减小了自动监测系统的误差,提高了PM2.5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屋顶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个亮点,PM2.5是我国北方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子。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分析PM2.5成因和危害,从屋顶绿化植物阻尘、滞尘和吸附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屋顶绿化对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降低PM2.5含量,减少雾霾天气将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为发展屋顶绿化解决城市PM2.5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西会 《绿色科技》2014,(3):99-100
指出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加了PM2.5指标,同时,青岛市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这一新标准。针对城阳城郊结合型城区的特点,研究了PM2.5监测技术原理和方法,开展了PM 2.5来源分析,提出了PM 2.5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雪乔 《绿色科技》2014,(7):186-188
指出了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城市地区PM 2.5不断攀升,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保护环境,减少PM 2.5势在必行。分析了国内外PM 2.5研究现状,主要从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优化植物配置、专项专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防止大气污染,降低PM 2.5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设计了一种玻璃试验箱,以微型汽油机尾气为PM2.5源,应用CASELLA CEL-712 Microdust Pro实时粉尘监测仪,测定了杜鹃、金边大叶黄杨、月月桂、红檵木、八角金盘5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植物对以汽油燃烧的尾气中的PM2.5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试验箱内,经过8个小时左右的净化,空气质量可达到国家一级(优)标准。不同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差异较大,供试的5种植物中,单位叶面积净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红檵木杜鹃月月桂八角金盘金边大叶黄杨。高浓度PM2.5在短时间内对这5种植物的外部形态没有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植物墙对PM2.5的影响,通过激光测量仪进行了室内外测定。结果表明,当垂直距离固定时,随着测量地点水平距离的增加,植物墙对PM2.5的影响越来越小,当水平距离超过3m后,植物墙对PM2.5影响不显著。室内植物墙与非植物墙相比,植物墙可以显著降低PM2.5浓度,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及测量时间的推后,植物墙对PM2.5的影响逐渐降低。室外植物墙对PM2.5影响较小,基本上水平距离在0.5m以内对PM2.5有影响,水平距离超过了1m对PM2.5的影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PM2.5(又称细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介绍了PM2.5的来源、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治理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随着目前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PM2.5和PM10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已成为社会各界主要关注的问题,针对昆明市颗粒污染物的区域、来源及季节分布状况,从绿地总体规划布局、各种类型绿地植物配置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2014年9月开始到2015年8月,在长沙市郊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杜家冲试验林场选择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对其大气中PM2.5持续监测1年。结果表明:该区大气中PM2.5值最高的为阔叶混交林,其次为2个空旷地,最低的为樟树林;大气中PM2.5值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时间段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2013年白龙岗站点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采集的 PM 2.5中水溶性阴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城区灰霾发生频率较高,PM2.5为首要污染物,冬季灰霾天数和PM2.5月均值最高,夏季最低;在典型灰霾日,PM2.5、PM10、SO2和NO2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改变的情况下,短暂降雨难以从本质上改变灰霾状态;NO3-和SO2-4是PM2.5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其灰霾日的质量浓度高于非灰霾日,工业区高于商业区;灰霾日NO3-/SO2-4的比值大于非灰霾日,机动车尾气对灰霾的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的木纤维直径、不同滤芯厚度及不同填充率做过滤器不同结构参数,研究过滤器不同结构参数对以微米木纤维作为骨架的过滤芯、加上活化微纳米木粉组构的木基生态负离子PM 2.5过滤器过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纤维直径为20μm、滤芯厚度为20 mm及填充率为15%时,所研制出的木基生态负离子PM 2.5过滤器过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绿化树种对PM2.5滞纳能力与大气中PM2.5浓度的关系,该研究选取了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保定市竞秀公园和保定市植物园中栽植的具有代表性的11种常见城市绿化树种,对其在不同大气PM2.5浓度下滞纳PM2.5能力进行了探讨。利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Dustmate手持PM2.5监测仪、叶面积扫描仪等测定各树种在不同大气PM2.5浓度下的单位叶面积滞纳PM2.5物质量。结果表明:绿化树种对PM2.5滞纳能力与大气PM2.5浓度呈正相关;且在同一大气PM2.5浓度条件下,针叶树对PM2.5滞纳能力普遍比阔叶树强。同一绿化树种滞纳能力在不同大气PM2.5浓度环境下具有规律性变化,整体基本表现为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竞秀公园>植物园。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PM2.5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危害,当前我国多个城市PM2.5严重超标,已成为需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综述了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及毒性机理研究现状,以期为PM2.5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 2017—2018 年长沙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的时空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均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冬季浓度最 高,PM2.5 和 PM10 分别为 62.87 和 89.22 μg · m-3;空间变化特征:PM2.5 浓度为长沙城区>长沙县>宁乡 县>望城区>浏阳市, PM10 浓度为长沙城区>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颗粒污染物 PM2.5 与 PM10 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 0.853,P=0.000(P < 0.01);降水对大气颗粒物有显著消减作用, 使 PM2.5、PM10 的浓度分别下降了 17.93% 和 27.67%。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倡绿色出行、增加绿量、人 工降水等可有效控制长沙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6.
以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区内天气等因素与不同绿地类型区域内PM 2.5浓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双变量相关及冗余等分析,研究主要绿地类型(草地、树林、混合绿地和裸地)的PM 2.5浓度特征。结果显示,树林和混合绿地的PM 2.5浓度显著低于草地和裸地;天气和功能区对PM 2.5浓度存在显著影响,且与绿地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观测点PM 2.5浓度与绿地类型内部空气湿度、地面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都有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综合因素影响条件下,准确分析绿地类型对PM 2.5浓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兵 《绿色大世界》2014,(5):208-209
以辽宁省为例,简述了现阶段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重点针对PM2.5监测中新标准实施和点位布设进行了阐述,提出了PM2.5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利用武汉市城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武汉市城区空气质量基本监测指标之间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发现各指标变量之间的不具独立性,即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然后对各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SPSS软件求得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是否显著,发现PM2.5与其它5个基本监测指标相关性显著。最后建立了武汉市城区PM2.5与其它5个基本监测指标的逐步回归模型,检验性预测证明模型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得不到控制等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通过绿化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粒径较大的TSP和PM_(10)的吸附效应上,对PM_(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PM_(2.5)沉降机制,从植物个体层面讨论了植物叶表面特征和植物结构特征对PM_(2.5)的吸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吸附效应的影响结果以及探讨了植物吸附PM_(2.5)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吸附PM_(2.5)影响因素的阐述,提出了绿化植物吸附PM_(2.5) 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和趋势,为深化植物吸附PM_(2.5)的研究机制和筛选对颗粒物较高吸附能力的植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城市道路人行空间的空气质量,以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为研究对象,将道路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两两组合,构成乔灌-乔草(Ⅰ)、乔灌-乔灌(Ⅱ)、灌草-乔草(Ⅲ)和灌草-乔灌(Ⅳ)4种配植方式,并以无植物种植的道路为参照(CK),采用实地监测与ENVI-met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道路绿带内不同植物配植方式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测PM2.5浓度日变化(8:00-16:00)表现为上午和下午较高、中午低的趋势;人行道的PM2.5浓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R~2=0.944)。模拟显示,CK的PM2.5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机动车道处,PM2.5随风向向外扩散;相较于CK,在垂直方向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处Ⅰ和Ⅱ的PM2.5扩散高度均低于Ⅲ和Ⅳ的,且人行道处Ⅲ和Ⅳ在4~6 m高度处均有PM2.5聚集现象;在水平方向上,非机动车道处4种配植方式的PM2.5消减率均下降,人行道处Ⅰ和Ⅱ的消减率分别增加1.94%和0.87%,而Ⅲ和Ⅳ的消减率分别减少0.51%和0.89%。乔灌型分车绿带和乔草型行道树绿带是道路绿带的最佳植物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