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风景园林逐步发展,而区域性的景观成果展示也走入展览行业。展览设计虽然是展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展览工作的全部;展览设计是展览的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展览艺术是用具体展示设计方法表现抽象的展览意图,但是不能因为对艺术的过于追求而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展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绿化与生活》2012,(2):2-F0002
2月18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在北京市昌平区隆重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健康、发展、共享”.由国际园艺学会、农业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工程院、中国园艺学会联合主办,于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举行。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神户依山面海,是一座美丽城市。9月15日上午,秋高气爽,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六百名华商和相关人士聚集在这里,热闹祥和地欢庆自己的节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外园林展的展园主题表达方式,对比指出了国内展园的主题表达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第八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滨江展园的设计,从展示景观的4个层面剖析设计的构思过程,探讨了展园中主题内涵在展示景观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休闲、锻炼的重要地点,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市公园也是展示北京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园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也是城市公园的点睛之笔。一座广受群众欢迎的城市公园除了有着优美的园林景观,必定有着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蕴含其中。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其园林文化异常丰富,以21家历史名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坛庙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而其余的300余座城市公园因位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首都北京,也大多有着自身独特的园林文化。为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打造北京城市公园独特的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紫竹院公园为例研究园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展示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古典园林及现代园林设计实践中,常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相互叠加而构成新的景观的造景手法,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叠景"概念,并分析了"叠景"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河北深泽县文昌园公共空间设计实践为例,探索了"叠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园博园滨江展园设计以苏南地区渔民的生活状态和打鱼器具,如桅杆、渔网等自然和文化要素为核心,将渔文化作为全园的创作主题,形成花坡、河滩湿地、现代休闲广场等一系列主要景点.设计中提炼苏南渔文化典型特征,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将其转化为景观元素,再结合场地的特征运用于展园之中,由此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8.
1997年11月6日国际竹藤组织在北京成立,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和藤这2种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2022年11月7日至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圆满召开。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推动竹藤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打造竹藤对话新平台。大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成为世界竹藤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文章全面总结了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国际竹藤组织成立25年来在推进国际合作与对话,推广竹藤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巨大优势、潜力和价值,推动成员国及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9.
《广东园林》2022,(3):I0002-I0009
第29届广州园博会于2022年3月31日-4月2日顺利展出。因疫情防控要求,本届园博会以海心沙主会场线上云观展与珠江公园分会场线下开放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让全球观众“云”赏春光,领略春意(图1)。活动注重质量、彰显特色、传承经典,展示广州园林建设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呈现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建设风采和历史文化风貌,体现疫情中花城广州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
刘玲 《绿色科技》2019,(7):158-159
指出了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其更多的是对一个城市文化和城市风气以及成为未来发展目标的承载和寄托。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和焦点。结合大明湖新区扩建的规划设计及景观景点的具体设计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承的大明湖新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依托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的资源优势建设枣博物馆,发挥基地枣树良种繁育主要功能的同时积极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培训,充分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旨在探讨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发挥林业自然教育科普培训等社会公益服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朱云 《林产工业》2018,(3):50-53
广东传统家具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以家具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广东特质和广东风貌,其中又以广式家具为典型代表。与普通家具相比,广式家具的材料、工艺、结构、装饰和尺度等设计要素的地域特色尤为明显。在材料上,其喜用硬木,追求材质一致;在工艺上,其喜好雕刻镶嵌,纹饰较深,刀法娴熟,磨工精细;在结构上,其借鉴西式古典做法,出现工字式连脚档;在装饰上,其题材丰富,中西合璧,西洋味明显;在尺度上,其舒朗宽大,用料厚重。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的规划为例,对农业观光园文化主题的确立与表达进行分析,认为结合了的文化背景的农业观光园,具有更好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学校文化景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而日渐受到普遍关注。结合山河初级中学环境文化项目规划设计,从立足学校建筑布局实际,以院落空间为框架,以祖国山河为灵魂,构建文化序列景观校园,力求从文化内涵挖掘与空间院落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探讨了中学院落式文化序列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紧密围绕实现文化在特定现代语境中复苏发展,从而达到对文化再现传承的核心主旨。这一设计方法能有效提取出最具文化基因象征意义的纹饰,应用于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中国梅山文化设计从梅山地区建筑纹饰资源中收集、分析、评价、筛选出最具梅山文化特色的象征纹样,为实现延续梅山文化基因、传承梅山文化的设计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梅山地区4市13县的200余处传统建筑中保存约1 052枚建筑纹饰,梅山文化象征纹样资源丰富。2)梅山地区建筑纹饰蕴含、表现出梅山文化具有的自然生态基因、原始宗教基因、祖先崇拜基因,地域文化特征鲜明。3)梅山地区建筑纹饰包含几何类、花鸟类、宗教类、龙凤类、人物类等五种类型,各类型纹饰枚题材丰富、造型多样。4)梅山建筑中的张五郎纹饰、凤鸟纹饰是最具梅山文化基因代表性的象征纹样,中国梅山文化园设计通过对这两种纹样的应用实现了对梅山文化的再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文化的视角对森林公园游步道产品进行分析,提出了森林公园游步道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俊淇 《绿色科技》2022,(2):233-235,239
随着大熊猫濒危程度逐渐降低,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提升种群数量转变为提高其圈养福利水平.在此背景下,首先以大熊猫的生理习性为出发点,结合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点,明确了该地区大熊猫场馆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包括建筑防暑、绿化防暑、引入降温设备在内的设计策略;最后对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相似文献   

18.
<正>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积极从城市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了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而且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只有将文化的延续性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城市园林新文化。因此研究城市园林设计中地区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意义重大。北京园位于七博会室外展区的南侧,是距离入口主广场最近的地方展区,是进入主环路后首  相似文献   

19.
丹波 《林产工业》2024,(2):103-104
<正>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地球上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森林也是我们人类重要的生态资源,提供着丰富的木材、水源和氧气等。然而,由于过度伐木、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等因素,全球森林生态环境的退化日益加剧。因此,通过在森林中举办音乐会,可以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公众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关注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乔磊 《林产工业》2023,(7):99-100
<正>由于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领悟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下国家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绿色环保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早在2015年,当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提出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理念,即“以绿水青山为代价,方可获得金山银山”,这句充满内涵和韵味的经典论述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并默默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黄金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