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为指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别研究了镉芘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镉-芘复合污染对细菌数量具有协同抑制作用,而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具有拮抗抑制作用;镉单一污染及镉-芘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而芘单一污染为:放线菌>真菌>细菌。镉-芘复合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均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抑制率大小依次为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  相似文献   

2.
吐纳麝香(AHTN)为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类新型污染物之一,其能够与重金属镉(Cd)通过污水灌溉和污泥利用进入到土壤环境。本研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荧光qPCR、土壤酶活性测定以及联合效应分析,探究AHTN和Cd污染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HTN与Cd单一、复合污染对土壤中细菌均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随着AHTN浓度增加,对土壤真菌由促进作用转变抑制作用,对土壤中放线菌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可将放线菌作为AHTN污染的早期预警指标。AHTN单一及与Cd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第1天除外);随着AHTN浓度增加,对酸性磷酸酶活性从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在第1天对蔗糖酶表现为促进作用,之后均转为抑制作用。AHTN与Cd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拮抗作用;对真菌数量随着AHTN浓度升高表现为拮抗-协同-拮抗现象;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对土壤脲酶活性由拮抗转为协同作用,对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由协同转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空间变化规律,在塔里木河中游以柽柳为建群种的群落中,选取3种不同大小冠幅的柽柳灌丛类型,按根部、灌丛下和冠幅边缘分别采集0~20 cm土样,测定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6种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柽柳灌丛冠幅大小,从根部、冠幅下到冠幅边缘,土壤中6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依次表现为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随着柽柳冠幅的增大,在相同取样部位,6种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相应增加;土壤中6种酶的活性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湛江市东海岛大坝红树林区和非红树林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进行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分离;采用滴定法对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进行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比色法对脲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酶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通过比较发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最多于非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且不同红树植物林地土壤微生物多少也不一样.从酶的活性看,红树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非红树林土壤,且这几种酶的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是描述土壤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农药乐果、Cd2+单一污染及乐果与Cd2+复合污染对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和乐果复合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存在着明显的拮抗作用,复合抑制效应顺序为放线菌>真菌>细菌;而对土壤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复合抑制效应顺序为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单一污染时,100 mg·kg-1乐果的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这些生物学指标,其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效应顺序为真菌>放线菌>细菌,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序与乐果和Cd2+合污染顺序一致;50 mg·kg-1浓度的乐果对这些指标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测定了浙江省一些林场内杉木林地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指出,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中氨化细菌占有较大数量。杉木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也有同样趋势,但多酚氧化酶则相反。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有关。杉木连栽显著地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纤维酶活性,但增大了多酚氧化酶活性。这表明降低了生物化学活性。而这又会引起根际养分不足和有毒物质积累,导致连栽杉木较低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复合菌剂对二氯喹啉酸胁迫下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和脲酶、蔗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复合菌剂后土壤中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受害土壤而低于健康土壤,而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土壤。表明复合菌剂能促进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对受二氯喹啉酸污染的土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沼液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沼液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无机焦磷酸酶和磷酸脂酶的酶活性,从而增强土壤中作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矿化,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沼液能增加土壤细菌、酵母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且沼液组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Cd胁迫对水稻根际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根袋法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40 d时,施Cd后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增加.过氧化氢酶无明显变化,脲酶和蔗糖酶低促高抑,Cd胁迫下酶活性变化幅度为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随着Cd浓度的变化,好氧微生物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增加后降低,细菌数量缓慢增加;Cd胁迫抑制率为放线菌>真菌>细菌.  相似文献   

10.
以商洛市洛南县育林村核桃——丹参林药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对林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比色法和滴定法分别对五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商洛核桃——丹参复合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组成-细菌数量最多(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99%以上),放线菌次之(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0.4%~0.9%),真菌最少(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0.01%~0.02%)。土壤酶活性除硝酸还原酶复合系统小于单作外,其余四种土壤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复合系统均大于单作模式,复合系统可以增强丹参根际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商洛市洛南县育林村核桃-桔梗林药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对林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比色法和滴定法分别对5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复合系统不同处理桔梗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单作模式;复合系统桔梗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在距核桃树0.5 m处高于单作模式,而复合系统桔梗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单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复合系统可以增加桔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桔梗根际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室内土培试验,选择菲、芘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代表污染物,土壤酶作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指标,探讨菲、芘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菲、芘单一污染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升高,高浓度降低的趋势,在复合处理中该酶的活性也出现低浓度升高,高浓度下降的趋势,菲的浓度为200mg/kg与菲组合处理时,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相较于单一污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全部低于空白组.菲、芘单一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与多酚氧化酶基本一致,在复合处理中菲浓度为0-200mg/kg时,随土壤中芘的浓度的增大都出现了土壤脲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以上结果提示:菲、芘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污染的强度大于单一污染.  相似文献   

13.
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袁勤    张立欣    代香荣    刘向阳    丁茹    叶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46-5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杭锦旗段选择柠条、沙柳、花棒和杨柴等4种人工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灌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人工灌木林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容重、蒸发速率和pH值低于流沙地,土壤含水量、入渗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流沙地,土壤盐分与流沙地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灌木林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存在差异。2)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均强于流沙地,总体而言,柠条林地和沙柳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花棒林地和杨柴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多酚氧化酶间极显著正相关。3)各人工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多于流沙地,柠条和沙柳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花棒和杨柴林地;各类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菌除了与脱氢酶相关性较低外,与其他酶均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仅与多酚氧化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4)各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肥力高低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花棒林地>杨柴林地>流沙地,人工灌木林的营造改善了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流沙地土壤肥力质量,营造柠条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5种农药(深蓝、克菌宝、活根菌灭、施净、巧能)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土壤中脲酶、脱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农药使土壤微生物在组成多样性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农药对微生物的影响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施净、深蓝、巧能和活根菌灭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率在30.30%~21.21%,巧能和施净对脲酶活性的抑制率达37.67%,深蓝和施净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27.27%和18.18%,施净、深蓝、巧能和活根菌灭对磷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在22.12%~3.54%,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脱氢酶对5种农药均不敏感。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 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调节茶园土壤pH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酸化和碱化作用对茶园土壤主要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而探讨pH值变化与三者之间关系。[方法]用石灰调节茶园土壤pH进行不同天数培养后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果]酸性土壤经石灰调节提高pH 1~2,引起土壤中速效磷、可交换性酸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近10倍,真菌随pH增加而减少;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随pH调节而增高。[结论]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茶园土壤pH呈降低趋势;土壤中速效磷、交换性酸、真菌数量及转化酶活性与pH之间呈负相关;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的酶活性与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施用H3BO3,研究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群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硼溶液50mg/L后,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并达到了显著水平,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显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施用H3BO3能有效提高茄子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进行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的设施棚内,研究有机肥与有机肥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与固氮菌数量,其中细菌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分,然后依次为固氮菌、放线菌以及真菌;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单施有机肥可显著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设施葡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细菌、放线菌、固氮菌与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以及磷酸酶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综合比较,以有机肥配施氮肥40g/株(MN2)处理效果最佳,此模式可维持设施葡萄较高土壤生产力及促进设施葡萄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玉米幼苗生长期间对芘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加快了土壤中芘的降解,提高了芘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试验期间,根际土中可提取态芘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代谢熵低于非根际土.脂肪酸(FAME)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相比,芘污染玉米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真菌特征脂肪酸以及真菌/细菌的比值显著升高,细菌和GN-细菌特征脂肪酸显著降低,且这种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在P<0.01水平显著.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GN+细菌和放线菌特征脂肪酸差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45 d时其差异均在P<0.0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