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解析小麦粒形性状的分子数量遗传特征及其与水分环境的互作关系,以两个冬小麦品种(陇鉴19和Q9086)为亲本创建的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120个株系为供试材料,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两种环境条件下该群体的粒形进行QTL定位和遗传解析。结果表明,小麦RIL群体中各株系呈现广泛的表型变异和超亲分离,对水分环境反应敏感,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模式复杂。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控制粒形的26个加性QTL(A-QTL)和22对上位性QTL(AA-QTL),分布在除4D、6D、7A和7D以外的其他17条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60%~13.90%和0.52%~2.76%,对粒形的表型有正向或负向遗传效应。这些A-QTL和AA-QTL均与水分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但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低(<3.05%)。在A-QTL中发现了3个对表型变异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位点( Qkl.acs-1B.1, Qkw.acs-6A.1和 Qkp.acs-1B.1),未检测到两种环境中稳定表达的A-QTL位点。在1B、3B、4B、5A、5B、5D和6A染色体上发现了7个A-QTL热点区域(Xgwm153~Xmag981、Xwmc231~Xbarc173、Xgwm149~Xgwm495、Xgwm186~Xcfa2185、Xbarc59~Xbarc232、Xgwm292~Xwmc161、Xksum255~Xbarc171),这些标记区间可能是控制小麦粒形基因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山区小麦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农学院麦类研究室提出的小麦密点播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有人认为,山区小麦生育期间,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不宜推广“密点播”。为了摸索和探讨山区小麦适宜的播种密度,我们于1987年至1988年进行了山区小麦不同密度的对比试验及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试验地点在海拔460米的大竹坪村。试验地为粘壤土,前作为杂交中稻,耕层土壤有效氮199.7ppm,速效磷5.8ppm,速效钾65.6ppm。供试品种绵阳20号。试验处理设10×20厘米(每亩3.33万蔸),10×23厘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例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cm左右,穗长10cm以上,穗颈长30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cm,旗叶宽1.4~1.6cm;倒二叶长19~25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cm,倒三叶宽1.3~1.6cm,高效LAI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7.
不同类型品种茎的分段横切观察和20个单蔸的数据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茎顶粗壮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纤维细胞的多少;茎向下渐粗的绝对值与断面纤维细胞由上而下逐渐扩大和胞壁加厚的整体水平有关;而后者与前者的比值基本上反映了断面每个纤维细胞从茎顶向下逐渐扩大和胞壁加厚的平均程度,与单纤维支数为极显著负相关,与单蔸产量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对高产与优质统一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以近年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正在参加区试的 30个品种 (系 )为材料 ,在两种种植方式下 ,对 9个主要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遗传力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在方差分析中 ,除行区法中的总穗数外 ,其它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关分析中 ,穗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在两种种植方式下表现一致 ,达显著水平 ;行区法中还有株高、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达显著水平 ,穴区法中还有总穗数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在通径分析中 ,直接遗传通径系数 ,行区法为 :穗粒数 >穗下节间 >总穗数 >穗长 >株高 >穗粒重>千粒重 >小穗数 ;穴区法为 :穗粒数 >千粒重 >株高 >小穗数 >总穗数 >穗长 >穗下节间 >穗粒重。在遗传力分析中 ,千粒重、穗粒重、穗长、穗下节间长度、株高的遗传力较高 ,说明在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小麦产量性状优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穗重型、穗数型、大粒型、多小穗型、远缘型、不同生态型,中间型的父本与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测配,对所配128个组合的杂种F1的产量性状进行初步分析,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千粒重、穗长的提高,另外,株穗数,穗粒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C49S对降低F1株高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各类型都有筛选出C49S强优势组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穗颈维管束发育的影响,为小麦抗旱高产育种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分别检测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灌浆期小麦穗颈维管束数目及面积,同时分析了维管束遗传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抑制小麦穗颈维管束的发育,显著降低小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对大维管束数目的影响较小;维管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分布范围为74.16%~97.51%;DH群体各性状分离范围广泛,均产生了明显超亲的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维管束性状与产量性状表现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在正常灌溉条件下,多数维管束性状与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及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通过增加小麦穗颈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可保证物质运输"流"的畅通,育种工作中可以结合稳颈解剖结构特征选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1.
粒形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参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为发掘控制小麦粒形相关的真实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利用BioMercator 4.2软件,以小麦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为参考图谱,对来自不同遗传作图群体的113个控制小麦粒长的QTL和86个控制粒宽的QTL进行图谱整合、映射以及QTL元分析。通过建立QTL一致性图谱,获得18个控制小麦粒长和8个控制粒宽的一致性QTL(meta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QTL)位点,置信区间最小可达到0.57 cM,主要分布在2B、2D、3A、3B、4B、5A、5B和7D染色体上。在5A染色体Xgwm293~Xgwm304和Xgpw2120~Xgpw2273a标记区间内,预测到7个与小麦粒长和粒宽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小麦粒形QTL精细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晋系小麦”是以晋麦2148为代表的20多个品种的总称。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选育、示范、推广,已在省内外形成较大的覆盖面积,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晋系小麦几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从理论上挖掘晋系小麦的内在潜力,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从本所育成晋系小麦品种中抽取14个品种,每个品种种20行,不设重复,田间随机排列。行距24cm,畦宽带沟103cm。供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变幅为127~145d.成孰时每个品种贿机抽取25穗考种.考察穗长(X1、cm)、每德结实小穗数(X2、个…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基因型灌浆期冠层和叶面温度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了进一步探讨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在小麦品种(系)的选择和高产栽培中的作用,选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四川、江苏8省的8个小麦品种在河南省种植,并对其冠层温度、叶面温度与产量、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小麦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大部分呈负相关,只有穗粒数在灌浆始期和中期呈微弱的正相关;籽粒蛋白质、面粉蛋白、出粉率、断裂时间、拉伸面积、延伸性与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的总和及各时期冠层温度呈正相关,而耐揉指数和弱化度与冠层温度总和及各时期温度呈负相关。冠层叶面温度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与冠层温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15.
对两年两品种五播期的试验资料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不同生态型品种间一般比年份间差异要大:①半冬性的“西引2号”产量三要素两年均以有效穗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而春性的“沪麦4号”则以实粒数作用为主,有效穗次之。②不同品种随播期变化趋势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适宜播期也不同。在本试验播期范围内,半冬性的西引2号播种以10月29日为宜;而春性的沪麦4号则以11月12日最佳。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谷蛋白膨胀指数与品质及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小麦京771和Pm 97034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对小麦谷蛋白膨胀指数(Sw ellingIndex of G luten in,S IG)在R IL群体中的分离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几个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 IG值的分布呈连续的正态分布;S IG值在R IL群体中的遗传方式表现为略倾高亲遗传,超高亲优势非常显著。S IG值与Zeleny沉淀值、GM P含量、膨胀势及面筋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5、0.39、0.27和0.68,P<0.01),与干、湿面筋含量的相关不显著(r分别为0.01、0.03),但与碱性水保持力(AW RC)呈显著的负相关(r=-0.13,P<0.05);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中,S IG值与株高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20-、0.25,P<0.01),而与其它产量构成因素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当Zeleny沉淀值作为控制变量时,S IG值与其它品质性状和产量因素间的相关系数都有所降低。S IG值与干、湿面筋含量间的相关由不显著的正相关变为极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20和-0.23,P<0.01),而与株高和千粒重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变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04和-0.14)。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关联RIL群体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潍麦8号/烟农19和潍麦8号/济麦20构建的分别含229和485个家系的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三个环境下对12个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单株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每穗小穗数、株高和加工品质正相关,与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负相关,与抽穗期和开花期无显著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每穗小穗数和株高正相关,而单株穗数与每穗小穗数负相关。穗粒数与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负相关,与吸水率和硬度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品质性状负相关,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增加产量与提高蛋质白含量等营养品质确实存在矛盾,但高产和优良的加工品质不矛盾,二者可以协调。在育种中,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构成因素实现与营养品质的协调,如千粒重和湿面筋含量可以共同提高。此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群体中略有差异,在不同环境中变化很大甚至相反,说明性状间的相关性受到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气候、前茬等)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大豆叶片是光合作用生产干物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系数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已有许多报导。对于生产1克风干籽粒所需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早在60年代初日本学者家藤一郎(1962)在《豆类》一书中曾有所描述:生产1克风干籽粒所需叶面积为100~340平方厘米,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