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作者在草地螟偏重发生的1983、1984、1989年,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对草地螟为害大豆产量埙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制定防治指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大豆每增加1头草地螟幼虫减产损失率为5%。提出大豆每株有草地螟0.38头,每平方米有10头为经济合理的开始防治指标。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其特点是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因此,研究草螟的产量损失率,对明确预报和经济合理制定防治指标,是十分重要的。我所于1983、1984、1989先后三年,对草地螟为害大豆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 + 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0.7551X。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水平以损失率表示为2.0%~2.5%,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指标为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2~3头/m2,该指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山区小麦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农学院麦类研究室提出的小麦密点播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有人认为,山区小麦生育期间,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不宜推广“密点播”。为了摸索和探讨山区小麦适宜的播种密度,我们于1987年至1988年进行了山区小麦不同密度的对比试验及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试验地点在海拔460米的大竹坪村。试验地为粘壤土,前作为杂交中稻,耕层土壤有效氮199.7ppm,速效磷5.8ppm,速效钾65.6ppm。供试品种绵阳20号。试验处理设10×20厘米(每亩3.33万蔸),10×23厘米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三个常规小麦陕160、陕229、西农1376和三个杂种小麦95F10、95F9302、95F9303在75万.hm^(-2)~225万.hm^2三个密度水平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绿叶面积光合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于品种对产量的效应,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绿叶面积较大,叶功能期较长是杂种小麦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在干物质分配率方面 相似文献
6.
7.
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笼罩接虫试验丧明,早稻穗期产量损失(Y )与每丛白背飞虱数量(x)的关系符台方程: Y=14.0835+10.9425X士28.95。 产量损失的主导原因是水稻受害后秕谷率增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每丛l12~16头。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个常规小麦陕160、陕229、西农1376和三个杂种小麦95F10、95F9302、95F9303在75万·hm-2~225万·hm2三个密度水平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绿叶面积和光合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于品种对产量的效应,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绿叶面积较大,叶功能期较长是杂种小麦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在干物质分配率方面比较,灌浆前期,常规小麦西农1376在籽粒中的分配率大于杂种小麦,但在灌浆后二者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关于花生病毒病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其产量损失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于1987年开始参加河北省花生病毒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系统研究花生病毒病的同时,对其产量损失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研究方法及内容 在花生齐苗以后,选择代表性强的两块地。每块地采用棋盘式方法各定6个点,每点50穴,总样本数600穴。按点、穴统一编号,每5天调查一次,分别记载发病时期、类型和发病级别。收获期按点、穴 相似文献
11.
2003~200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采用2种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后期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强筋型小麦品种豫麦34在每公顷基本苗225×104株条件下,其叶绿素含量、PS 潜在活性(Fv/Fo)、PS 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最高;而弱筋型小麦品种豫麦50在每公顷基本苗75×104株条件下,上述各性状最优,产量较高,随种植密度增大,Fv/Fo及Fv/Fm下降,qN增大,植株倒伏性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14.
水稻白叶枯病是浙江稻区常发流行性病害,调查研究其为害与损失,科学制订防治指标,对于有效预测和综合防控病害,确保水稻丰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余杭等地几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损失调查测定,探明了病害发生为害与损失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分蘖、圆秆拔节和孕穗破口期株、叶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6个模型,考查了侵染发病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受害稻株株高下降、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调查分析了田间用药和防治成本,测定了经济允许水平,首次提出了该病防治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该指标经浙江桐庐、温岭、温州等地大田验证与示范应用,与实际发生为害情况相符,药治面积压缩1/3,省药、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植株生理性状及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株生理危害及产量损失与小麦白粉病病害等级间的关系,以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下降趋势,白粉病对易感品种偃展4110危害较重,对中抗品种周麦18危害较轻。通过计算各生理指标损失指数发现,其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生理指标原始测定值(水分含量除外)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随着接种压力的增大,病情严重度增加,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均表现降低趋势,其中对千粒重危害最严重。利用病害累积指数能较好地预测产量损失状况,减轻生育时期和品种间差异对预测模型的影响,千粒重和产量损失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91和0.852。这表明,通过田间植株病情指数动态调查,可以准确预测千粒重下降和产量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16.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提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大幅增加播种密度,个体生长发育受抑制的程度将明显减小。因而,晚播小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通过强化群体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17.
18.
麦套花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大。试验表明:产量以中密度(1.9万株/亩)处理最高,其次是低密度处理(1.5万株/亩),高密度处理(2.3万株/亩)最低。麦套花生适宜种植密度为1.8~2.0万株/亩,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果数降低趋势明显,而公斤果数则以高密度处理最高,中密度处理最低,出米率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15,他引:44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9四个密度处理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差异。每公顷基本苗 15 0× 10 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 (Pn)、RUBP羧化酶 (RU BPcase)活性、叶绿素 (Chl)含量、群体光合速率 (CAP)、群体叶源量 (CL SC)等几个重要光合指标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且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9超高产栽培应适当控制基本苗数 ,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以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 ,增加干物质积累 ,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