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般而言,机插水稻苗小,缓苗期较长,但缓苗后分蘖增长迅速。所以要以提高整地质量为基础,将合理施肥与水分科学管理密切结合,进行综合管理。对施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建议不同时期的施氮量比例为,基肥:蘖肥:孕穗肥=4:2:4,与此  相似文献   

2.
王华 《江西农机》2012,(2):17-17
一般而言,机插水稻苗小,缓苗期较长,但缓苗后分蘖增长迅速。所以要以提高整地质量为基础,将合理施肥与水分科学管理密切结合,进行综合管理。对施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建议不同时期的施氮量比例为,  相似文献   

3.
采用带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在机插秧同时进行缓控释肥不同施量侧深施肥作业试验。以当地水稻生长期总施氮量为基准,设计3个缓控释肥施用标准,与常规施肥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时进行侧深施肥作业,利用缓控释肥周期性释放特点,可满足水稻在生产关键节点的肥料需求,产量与常规施肥方式无明显差异,比常规方式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人工、减弱劳动强度,具有可行性及地区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机插水稻苗小,缓苗期较长,但缓苗后分蘖增长迅速。所以要以提高整地质量为基础,将合理施肥与水分科学管理密切结合,进行综合管理。对施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建议不同时期的施氮量比例为,基肥∶蘖  相似文献   

5.
通过种植两茬油菜,设置7种施肥模式:有机肥施氮量600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767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4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5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1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91 kg/hm2,研究了日光温室0~200 cm土壤中NH4+-N和NO3--N的迁移累积。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H4+-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单施无机肥的相应值大于单施有机肥;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O3--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当施氮量小于383 kg/hm2时,相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不同施肥模式也影响40~160 cm土壤中NO3--N的迁移累积。从地下水污染风险和产量考虑,北京农业种植区日光温室油菜种植可按照有机肥150 kg/hm2、无机肥191 kg/hm2的施肥模式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6.
东北水稻机械插秧深施肥技术是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本增产效果。可节省人工30个/hm^2,节肥40%,增产10%~15%。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育苗环节,要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使株高适度、茎秆健壮和根盘如毯;二是整地,机械耕整,深度适宜,整平耙细,及时泡田,有序耙田,足日沉田;三是插秧,首先对插秧机及深施肥部件进行调整,达到适宜的取秧量、插秧深度、施肥量和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7.
马泽棚 《南方农机》2023,(9):53-55+67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具有节肥增效、省工省时等优势,近年来,在广德市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青睐,实施面积逐年增加。为了解同等条件下的机插秧常规施肥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水稻的生长、产量表现和对应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及效益等情况,笔者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常规施肥和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对比试验,总结了相关技术要点,分析了应用前景。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相对于常规机插秧实现了增产,有利于优化化肥、农药双减的机械种植技术路线,有利于探索形成绿色高效发展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时序下滴灌双点源交汇水、氮的运移规律和分布特征,为滴灌系统施肥装置的合理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室内土槽试验,设置3个硝态氮质量浓度(300、600、900 mg/L)和3种施肥时序(1/2N-1/2W、1/4W-1/2N-1/4W、3/8W-1/2N-1/8W),分析了土壤湿润锋的运移以及水分、硝态氮在土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交汇前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时间t符合幂函数关系,在交汇面垂直方向上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t可用二项式拟合。各处理的水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随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从0~10 cm的30%~35%缓慢降低至10~15 cm土层的19%~25%。在交汇面上的土壤含水率不大于相同土层其他位置的含水率,但硝态氮量比相同土层其他位置的大。增加肥液质量浓度,土体内相同位置的硝态氮量增加。不同施肥时序下,硝态氮在点源交汇区域的内部和边缘的量存在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硝态氮的分布规律和减少淋失,在点源交汇情况下,采用水-肥-水的施肥时序(即1/4W-1/2N-1/4W、3/8W-1/2N-1/8W)较肥-水的施肥时序(1/2N-1/2W)能减少硝态氮在点源交汇区域的边缘积累,控制氮肥的淋失。  相似文献   

9.
水田侧深施肥田间试验受插秧作业季短、作业性能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室内土槽无法进行风送式水田施肥试验,设计了一种可进行风送水田施肥排肥参数检测的试验台。试验台主要由机械部分、测控部分、风送排肥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综合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多传感器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模拟水田工况,实现风送排肥过程中风压、风速等参数实时采集和显示,可灵活控制排肥轮转速和转停频率。试验台性能验证试验表明,试验台行进速度可在0~1.62m/s内调节,误差1.5%;输肥气流速度在0~30m/s之间,满足风送排肥需求;排肥系统最大排肥变异系数为5.79%,施肥效果良好。对该试验台进行侧深施肥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对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排肥轮转速、台车前进速度、风机风速。试验台能够在实验室环境进行风送式水田施肥机构参数检测,缩短了水田风送施肥关键部件的研发周期,为实现水田施肥智能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犁地全层施肥,就是在犁架前端安装外槽轮式播肥箱,通过增设地轮仿形装置产生动力,经二级传动.使犁地与施肥同步进行.这项农艺措施,在我团由小面积试点,发展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一、犁地全层施肥的作用1、解决作物后期施肥的困难,避免机械对作物的伤害,做到平稳供肥,延缓作物早衰.2.犁地施肥同步进行,减少作业层次,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减少氮肥挥发损失.3.加速秸秆还田后,秸秆的腐烂速度,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二、犁地与全层施肥的关系施肥机构将氮磷混合肥、定量,均匀地播在耕幅内.随后由犁铧把肥料翻入规定深度的耕作层里.因此全层施肥质量的好坏,除施肥机构正常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取决犁地质量.耕地深浅不一,施肥深度就会有深有浅.耕幅贪宽或偏窄,会使肥料重播或漏播.作业速度的不稳定,也会影响施肥的均匀性.所以只有确保犁地质量,才能提高全层施肥的质量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在水稻施肥过程中以表面撒施肥、条施肥为主要施肥方式而存在的化肥用量高、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了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通过传感器、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控制螺旋绞龙排肥器的间歇启停实现穴式施肥;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设置延时模块来调控插秧与施肥两种运动的耦合关系,以达到最高的苗-肥纵向距离合格率;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  相似文献   

12.
水稻插秧时,均匀、定位、定量及可靠施肥是保证秧苗均匀吸收肥料、均匀生长的必要因素,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给出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以上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但水田机械施肥时肥料易受潮粘结堵塞带来了新的难题。为此,设计了一种电动螺旋施肥装置,并对该技术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该装置通过控制器来调节直流电机转速,驱动软轴强制排肥,不但实现了施肥量的无极调节,且传动简单节省了空间,解决了水稻插秧侧深施肥过程中肥料受潮粘结堵塞开沟器的问题,提高了肥料排施作业质量和效果。样机试验表明:该机具有施肥均匀、性能先进及安全可靠等特点。该项新技术及装置技术关键突破后,解决了水稻插秧侧深施肥作业堵塞问题,可为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氮肥处理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响应机理,本试验设计常规灌溉A和控制灌溉B、C 3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尿素肥、生物炭与尿素肥混合、控释肥3种氮肥管理模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尿素混合施肥模式和控释肥施肥模式水稻生长特征较为相似,但也有一定区别,生物炭与尿素混合施肥模式促进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提高了水稻有效分蘖率,水稻的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较常规施肥模式提高了11.15%和7.26%,控释肥一定程度促进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但水稻的有效分蘖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较常规肥管理低。与灌溉模式A相比,灌溉模式B水稻地上部分生长受到轻微抑制,水稻产量略有降低,但灌水量显著降低(P0.05),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0.70kg/m~3;灌溉模式C水稻灌水量大幅度降低,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最高,但水稻生长受到抑制较为明显,水稻减产幅度较高。综上所述,灌溉模式B和生物炭与尿素肥混施为本次试验最合理的水氮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变量施肥过程中多种固体肥的实时自动配比、提高施肥控制系统的排肥量控制准确率,采用增量式PID闭环控制算法设计基于测土配方的多种固体肥精确施肥控制系统及与之配套的施肥装置,实现了氮、磷、钾3种固体肥的适时快速响应和实时精量施入.施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主-从控制器模块、处方图模块、北斗卫星定位模块、测速模块、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是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试验分析,该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水稻机插、施肥等环节作业,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缩短机插水稻缓苗期,省工节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滨海盐碱地区温室蔬菜的水、肥、氧管理模式,对温室番茄进行不同的滴灌处理试验,分析了施肥灌溉和加氧灌溉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中水低氮处理产量最高,较高水高氮处理增产45.3%;各处理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都有明显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及成本等因素,中水低氮和低水低氮灌溉为滨海盐碱地区最适宜的滴灌施肥模式。滴灌加氧对盐碱地番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不加氧处理相比,株高、茎粗增加4.6%和4.3%,增产12.1%,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和Vc质量分数均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分析及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伴随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传统水稻种植及施肥方式正在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转移。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指配合农业机械化解决肥料深施,使插秧与施肥相结合,一次性完成。在种植时将肥料深施,既能减少农民工作量,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很好地保证水稻插秧时施肥定位、定量、均匀;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早成熟,且株距整齐,色调一致;能够均匀、稳定地为秧苗提供养分,实现稳产、高产;既能减少养分损失,又能增强土壤对氨态氮的吸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环境污染,是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液体粪肥施肥铲存在的施肥不均匀、近根施肥难、作业功能单一等问题,从提高肥效、降低排放、提升性能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分层近根、基施追施一体的液体粪肥施肥铲,设计了施肥器和避障器等关键部件,采用EDEM离散元法构建施肥铲-土壤力学仿真模型,优化追施过程施肥铲侧向排肥管参数,搭建施肥铲性能测试平台,采用清水模拟方式,开展了施肥铲分层施肥和近根施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施肥铲侧向排肥管后倾角为15°、侧向排肥管刃角为18°时,施肥铲基肥作业阻力最小;采用分层施肥方式时,当施肥铲作业速度为3km/h、排肥量为5L/s时,肥料在土壤中纵向扩散深度为235mm,较改进前单口排肥方式,纵向覆盖范围提升65%;采用近根施肥模式时,当施肥铲作业速度为1.2km/h、排肥量为3L/s时,约80%的肥料分布在距作物根部中心100mm半径范围内,较好地实现了近根施肥。  相似文献   

19.
一、葡萄园的施肥1.肥料种类。大田葡萄不像葡萄树那样需要大量的肥料。要施充分腐熟的或经50~55℃高温堆沤5~7天的有机肥、人粪尿、畜禽肥、饼肥、绿肥,无机肥包括草木灰、舍氮磷钾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及微肥,但不能使用硝态氮肥。且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不超过1:1。2.施肥方法。①基肥多在秋季采果后结合深翻及时施入,  相似文献   

20.
《当代农机》2007,(2):25-25
多功能水稻覆土直播机由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机有限公司生产,采用侧行施肥,可节约化肥用量,硅肥覆盖,出苗效果好,抗病虫害能力强,是具环保技术新概念的农业机械。其主要特点有:①利用硅肥覆盖新技术,使得出苗率达90%以上,耐寒耐病虫害、抗倒伏性强,具有提高大米品质、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效果。②用机插秧的育秧技术直接应用于水田,便于防除杂草,其安全性和产量效果高于机插秧水平。③同时完成播种、侧行施肥、硅肥覆盖等作业,可节省劳力30%,节约化肥量2/3,降低总生产费用约60%。④装有肥料侧行施肥装置,将化肥埋在土中,在化肥旁边6厘米处播下稻种,进行硅肥覆盖,可提高抗倒伏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肥料利用效率高,同时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