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流域分区的泥沙输移比差异。结果表明:侵蚀总量以长江流域最大,黄河流域次之,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流域依次居后,闽江和钱塘江流域最少。  相似文献   

2.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在赣县大田乡选择5个低丘马尾松林,利用植物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的地形、土壤、植被、侵蚀沟进行调查和测量,基于获取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低,林木生长状况差,林地阳坡半阳坡植被总盖度仅为36.9%;2)林下灌草生物量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物种较为单一;3)林下植被以草本为主,草本以芒萁为主,其生物量占草本总生物量的75%以上;4)马尾松林下细沟、浅沟发育,土壤侵蚀严重,仅细沟、浅沟流失的土壤厚度达71.2 mm;5)不同坡位的侵蚀沟发育相关性显著,侵蚀沟与坡面的微环境差异明显,尤其是土壤密度和土壤水分差异显著;6)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量对植被恢复具有抑制作用,但沟壑密度的发育能够提高灌草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促进灌草均匀性分布.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壤区植被盖度对水土流失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红壤区灌草边坡为研究对象,以坡面径流小区观测为主要方法,布设了不同植被盖度灌草边坡3个,分析不同植被盖度下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2号小区年侵蚀模数为2 054t/km~2·a,3号小区年侵蚀模数为2 179t/km~2·a,4号径流小区年侵蚀模数为2 433t/km~2·a;3个小区植被盖度依次为4号3号2号,即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植被盖度越大,减少水土流失效果越显著,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2从全年土壤侵蚀情况分析,在降雨强度不同的月份,同一类型边坡植被盖度呈增长趋势,土壤侵蚀量呈减小趋势,植被盖度是减少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取团山沟为单元沟道小流域,依据实测资料,采用RUSLE模型架构计算坡面侵蚀量的同时,考虑沟道侵蚀,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60年代蛇家沟、驼尔巷沟和80年代岔巴沟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岔巴沟流域侵蚀情况较好,60年代蛇家沟和驼尔巷沟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73和1.03,80年代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为0.325.  相似文献   

5.
沟槽是径流与输沙通道和侵蚀主体,沟槽侵蚀监测对揭示水土流失规律和进行流域产沙模拟有重要意义。在对黄土高原相关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沟槽侵蚀进行了初步确定。同时对与沟槽侵蚀关系密切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沟槽侵蚀与泥沙输移比监测和估算的沟道特征监测法、坡面产沙—出口站泥沙比较法、稀土元素示踪法、坝库泥沙还原法和经验公式拟合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植被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径流小区观测为主要手段,共布设8个径流小区,每个径流小区设置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本试验观测了36场次降雨条件下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资料,分析了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对减流减沙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①在减流作用中,乔灌木林混交林纯林;②林分结构越复杂,减沙效果越显著;③植被类型对减流减沙具有整体效果,而植被盖度更突出在影响其变化幅度上。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低丘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构造削弱阴影等干扰的FCD模型,和混合像元法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研究。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结合植被覆盖度、坡度、利用现状等因子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红壤区内植被覆盖情况良好,覆盖度基本在30%以上;整体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是耕地等农用地的侵蚀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红壤区内耕地的强度侵蚀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7.65%。另外,耕作侵蚀也是土壤侵蚀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估算土壤侵蚀强度的时候也应重视。目前浙江省需要补充大量耕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红壤水土流失易发的特点,在低丘红壤开发时要重视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数量化理论Ⅱ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数量化理论Ⅱ建立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判断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分级效果,该模型对参与建模的88个样本的回判结果是:强度侵蚀组,中度侵蚀级,度侵蚀组和无明显侵蚀组的准判率分别为100%,91.3%,83.3%和93.8%,准判率高达92.0%,未参与建模的10个样本的判别分级准确率也高达90%。  相似文献   

9.
云贵高原区龙川江上游泥沙输移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云贵高原区龙川江上游8条典型小流域水库泥沙淤积资料和小河口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建立小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依此求算出龙川江上游小流域(流域面积10.8~216.8km2)泥沙输移比变化于0.42~0.80之间,小河口水文站泥沙输移比计算值为0.26。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级及侵蚀背景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ARCG IS 8.3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实现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分级及其空间分析。首先,采用美国通用土壤侵蚀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再用土壤年均侵蚀量、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得到土壤抗蚀年限图,按水利部标准将长春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5级,并提出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指数的概念。借助GIS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地貌类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等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情况,探讨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1.
^137Cs法估算南方红壤地区土壤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广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植被覆盖破坏严重 ,致使该地区长期以来遭受强烈的土壤侵蚀作用。1 37Cs作为一种有效的示踪剂 ,在国内外越来越多地用于中长期 ( 4 0余年 )以来的土壤侵蚀模数的估算。采用 1 37Cs技术 ,研究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作用。结果表明 ,该流域的1 37Cs基准值为 2 10 7Bq/m2 ;对于表土质地较为粘重的非耕作红壤而言 ,1 37Cs在土壤剖面中呈指数型分布 ;该流域内山坡和山顶非耕作土的 1 37Cs分布深度通常在 15 cm以内 ,而耕作土中则达 3 0 cm ;对于坡度相对较大 ( 5 .5~ 11°) ,植被条件较差的迎风坡非耕作红壤而言 ,其土壤侵蚀模数达 11.2~ 14 .5 t/hm2 · a;对于坡度较小 ( 1.5~ 4 .5°) ,植被条件较好的背风坡非耕作红壤而言 ,土壤侵蚀模数为 0 .3~ 10 .8t/hm2·a;坡上部水作梯田的侵蚀作用比坡下部的水作梯田小 ,且水作梯田比旱作梯田更有利于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2.
不同侵蚀程度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选特征有助于揭示粗颗粒土壤坡面侵蚀机理。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径流试验,在15°坡度和2种试验条件下(90 mm·h–1+2.00 L·min–1、120 mm·h–1+2.66 L·min–1),研究了不同侵蚀程度(轻度侵蚀E1、中度侵蚀E2、强烈侵蚀E3)花岗岩红壤侵蚀过程及泥沙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产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随降雨强度和上方来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侵蚀程度土壤其侵蚀特征存在差异,产流率表现为E2>E3>E1,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E3>E2>E1;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土体容重越高产流率越小(R2=0.800,P<0.01),更高的黏粒含量和更低的粉粒含量会使得土壤侵蚀速率减少(R2=0.715,P<0.01)。随着降雨-冲刷强度增加泥沙中砾石和黏粒含量增加,砂粒和粉粒含量减少,泥沙分形维数增大。分形维数与黏粒(R2=0.910)和砂粒(R  相似文献   

13.
为防治农路水土流失,以南方红壤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选择4种典型农路(裸露土路、碎石道路、泥结石路和植草土路)设置12个原位试验小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3.0mm/min强降雨条件下不同农路水蚀过程及其防蚀效应。结果表明:农路的路面被高强度压实,容重较大,比重也较大。农路路面水分入渗率经历了急剧减小后再稳定的过程,以泥结石路、裸露土路和植草土路表现尤为明显。农路产流后泥沙含量在较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随即迅速下降。与裸露土质路面相比,泥结石路、碎石道路和植草土路的减水效果并不明显,最大只有14.1%;但减沙效益明显,最低也可达40%左右。该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农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被调控红壤坡面土壤侵蚀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坡度10°,15°和雨强60,120,180mm/h条件下,盖度为0,33%,67%和88%的香附子对南方红壤坡面的减沙效应及其水动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香附子在红壤坡面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盖度为33%的香附子平均能够减少72%的土壤侵蚀;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减少,减沙率增大。雨强越大,红壤坡面的植被减沙率越大。相同盖度植被的减沙率在15°坡面较在10°坡面小。香附子能够降低坡面流的流速和弗劳德数,增大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植被盖度越大,流速越小,弗劳德数越小,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越大,盖度为88%的坡面的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约是裸坡的7倍。坡面流流速可以通过水流能坡的0.5次幂、单宽流量0.33次幂的乘积来拟合,拟合方程的系数能够反映植被对坡面粗糙度的影响。坡面的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随着植被盖度呈指数函数显著增加。植被盖度越大,土壤的抗冲性越强,植被盖度为88%的坡面的土壤临界剪切力约是裸坡的2.5倍。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17YFC0505400)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支持。项目重点阐明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关键驱动因子,以生态功能提升与生产功能优化为核心,研发集成地表径流调控、土壤肥力提升、植被可持续恢复和景观结构优化为一体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形成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为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1年对湖南省祁阳县标准径流场进行的定位观测,研究8种不同生态模式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全年发生地表径流17次,发生月份为3-11月,其中有13次分布在5,6月和8-10月,地表径流与降雨分布特征总体一致。(2)不同生态模式年径流量平均为865.99m3/hm2,变幅为238.12~1 422.08m3/hm2,年土壤侵蚀量平均为25.163t/hm2,变幅为0.072~67.570t/hm2。不同生态模式间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3)各模式地表径流量表现出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大雨量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50mm的大雨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影响。降雨量对不同生态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强,中,弱"的特点,各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降雨量的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在湘南坡地开发利用中,梯田油茶模式在油茶幼龄期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8种处理模式中仅次于撂荒地(对照)与顺坡作物模式;梯田油茶+稻草覆盖模式、梯田油茶+花生+植物篱模式及梯田油茶+豆科牧草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雅安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分区和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水土流失现状和驱动力两个方面,建立了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雅安地区的水土流失危险度作了评价和分区。宝兴和荥经被划为轻度危险区,雅安、名山、芦山和天全被划为中度危险区,石棉和汉源被划为重度危险区。通过危险度指数和现状强度指数的比较,可看出雅安、名山、宝兴、芦山和天全的水土流失发展仍呈加剧的趋势,其中雅安和名山的水土流失发展形势尤其严峻,很可能由轻度水土流失区跃为中度水土流失区。  相似文献   

19.
Soil erosion from cropland is a primary cause of soil degradation in the hilly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istance of soil to erosion agents can be improved with appropriat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is study, hydraulic flu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manure fertilizer (PM), straw mulch cover (PC), peanut–orange intercropping (PO), peanut–radish rotation (PR) and traditional farrow peanut (PF)] on soil detach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thre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PC, PM and PO) in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soil to concentrated flow erosion. The rill erodibility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as ranked as follows: PC (0·001 s m−1) < PM (0·004 s m−1) < PO (0·007 s m−1) < PF (0·01 s m−1) < PR (0·027 s m−1). The rill erodibility was affected by soil organic content,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bulk density.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low discharge and slope gradient, and power functions for these two factors were developed to evaluate soil detachment rates. Additionally, the shear stress, stream power and unit stream power were compared when estimating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The power functions of stream power and shear stress were equivalent, and both are recommended to predict detachment rates. Local soil conservation can benefit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th improved predictions of erosion on cropland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土壤侵蚀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类地区土壤水力侵蚀的类型与机理、土壤侵蚀的营力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及流域产沙的预报与防治。指出,实现土壤形成与流失、输运与沉积、“利”与“害”、侵蚀和保持的动态平衡,是土壤水力侵蚀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