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国水土保持》2019,(1)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对民勤5个区域的人工梭梭林群落从物种重要值、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含量和物种多样性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生态环境脆弱,人工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共有植物16种,分属8科14属,以梭梭、骆驼刺、雾冰藜、沙蓬、刺沙蓬为优势种,反映了沙漠植被的特征;(2)民勤人工梭梭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其群落层次结构可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度比灌木层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比草本层的大,Simpson指数比草本层的小,反映出灌木层物种集中程度偏低、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偏低的规律;(3)草本植物对0~60 cm土层含水量有较高的依赖,草本层多度与0~60 cm土层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种的丰富度与0~60 cm土层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灌木层种的丰富度、多度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土壤水分的变化对植物种的丰富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大兴安岭中部图里河育林林场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白桦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图里河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简单,群落Ⅰ有白桦和山杨两种乔木树种,群落Ⅱ为白桦纯林,群落Ⅲ有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朝鲜柳四种乔木树种.群落Ⅱ的林分密度最大,为1 760株/hm2.群落Ⅲ的林分密度最小,为1 660株/hm2.(2)白桦群落的胸径和树高分布清晰她反映了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胸径呈载尾正态分布、偏正态分布及双峰山状分布;树高呈负偏态分布和单峰山状分布.(3)白桦群落的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大小顺序为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Ⅰ.(4)白桦群落物种数分布范围为15~18种.白桦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即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表现为群落Ⅲ>群落Ⅰ>群落Ⅱ,由群落的垂直结构可知,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Ⅲ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东缘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东缘7个样区25个样地的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共有52种,分属17科45属,以菊科为优势种,禾本科、豆科和藜科为亚优势种,其他13科为伴生种;群落结构类型以灌木群落为主,草本群落次之;根据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较高水平,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且相对较低;沙漠地区通过绿洲防护林建设,能有效改善绿洲外围植物生长环境,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控制沙漠扩张。 相似文献
4.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密度和乔木树种的最大株数比例的胸径范围呈不断降低趋势。群落的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先升高后降低。除了栎树林乔木和平榛灌丛的乔灌木的均匀度较低外,乔木、灌木和乔灌木其他群落的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扰对西天山野果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西天山野果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后期野果林的恢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天山野果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选择32个20 m×20 m具代表性的样地布置样方。以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各层次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度(距离核心景区2~3 km)、中度(距离核心景区1~2 km)、重度(距离核心景区0~1 km)3种人为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①从群落结构来看,轻度和中度干扰条件下乔木个体多分布在中径级(20 cmDBH≤30 cm)和中高度级(5 m树高≤8 m);而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多分布在小径级(10 cmDBH≤15 cm)、中径级(20 cmDBH≤25 cm)和高高度级(8 m树高≤10 m),其群落结构与轻度和中度干扰下乔木层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②在总面积为1.28 hm~2的32个样地中,共记录到93个植物物种,隶属于40科84属;物种数随着人为干扰强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扰下群落的物种数依次为93种、69种和51种。Shannon-Wiener指数H值、均匀度指数J值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优势度指数H’值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重度人为干扰会普遍降低野果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造成群落结构不稳定,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植物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该区甜槠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 4 9科 86属 133种 (含变种 ) ,其中蕨类植物 4科 5属 6种 ,裸子植物 2科 2属 2种 ,被子植物 4 3科 79属 12 5种。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热带成分比例较高。甜槠群落科、属、种组成多样性较高 ,植物种类丰富且组分复杂 ,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 ,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7.
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便为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依据,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从Raunkiaer生活型、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共计117种植物,隶属58个科99个属;(2)高位芽植物在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中优势明显,其次为地下芽植物,其余生活型植物不占优势;(3)群落内部层片结构复杂,优势层片为大高位芽层片和中高位芽层片;(4)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在各层之间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在各层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排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江西省宜春市官山穗花杉群落的生存现状,探究其保护机制,对官山穗花杉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样地内共调查到胸径≥1 cm植物919株,隶属于32科49属54种,群落物种相较之前更丰富;乔木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灌木层和整个群落;样地中的穗花杉个体数有192株,占样地木本植物个体数的37.35%,除了糙花少穗竹,穗花杉重要值最高,在木本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穗花杉的幼龄树占大多数、中龄树次之、老龄树极少,其种群仍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基本生态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种群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典型小檗群落随机布置临时样地对其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种群径级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揭示小檗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群更新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调查样地中共有种子植物19科,47属,50种,其中92.00%为双子叶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3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小檗的重要值为196.25%,群落内各层物种多样性复杂程度总体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该群落中小檗成年个体明显多于幼苗、幼树和老年个体。[结论]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植物区系温带属性较明显,小檗为群落的单优种与建群种。小檗种群的维持依赖于中龄个体,幼树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状,属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数级数模型对檫树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 ,该檫树群落物种多度分布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即群落的均匀度相对较小 ,群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降水量对乌兰布和沙漠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的影响,为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2011—2013年固定样方调查数据和同期降水量资料,对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及分科有显著影响。降水量增加,驼绒藜群落物种数增加了5种(新增加2个科别),霸王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2个科别),四合木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6个科别);降水量对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四合木群落中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影响最大,对灌木与半灌木影响不大;降水量的增加提高了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有效增加了四合木群落与驼绒藜群落的相似性,减小了两个群落之间的生境差异;降水量与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600 0。[结论]研究区内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围封年限对沙化草地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围封年限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沙化草地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围封沙化草地植被变化规律。[方法]在半干旱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选取不同围封年限区(5,10,20a)和未封育区(对照)的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结果]1年和2年生草本是未封育区的优势种。灌木是封育5a区的优势种,而封育10a区的优势种是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在封育20a区,优势种是多年生草本。与未封育区相比,围封5a,10a区植被数量特征值均有显著提高,而围封20a区特征值稍高,但相差不大。[结论]并不是围封时间越长,植被生长状况就越好。小于5a的封育年限可以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封育年限大于10a,反而使物种多样性下降。围封措施对植被恢复起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species-rich temperate broad-leaved forest. For the first time, we separated the effects of tree identity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on the link between above and belowground communities in a near-natural forest. We established 100 tree clusters consisting of each three tree individuals represented by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ash (Fraxinus excelsior L.), hornbeam (Carpinus betulus L.), maple (Acer pseudoplatanus L.), or lime (Tilia spec.) at two different sites in the Hainich National Park (Thuringia, Germany). The tree clusters included one, two or three species forming a diversity gradient. We investiga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using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profiles, in mineral soil samples (0–10 cm) collected in the centre of each cluster.The lowest total PLFA amounts were found in the pure beech clusters (79.0 ± 23.5 nmol g−1 soil dw), the highest PLFA amounts existed in the pure ash clusters (287.3 ± 211.3 nmol g−1 soil dw).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es (PCA) and redundancy analyses (RDA), we found only for the variables ‘relative proportion of beech trees’ and ‘living lime fine root tips associated with ectomycorrhiza’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LFA compositi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abiotic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soil pH or clay content. The different species richness levels in the cluster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their total PLFA amounts and their PLFA composition. We observed a tendency that the PLFA profil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more tree species-rich clusters were les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PLFAs (more homogenous) than those from species-poor clusters.We concluded that tree species identity and site conditions were mor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ree species diversity per se. 相似文献
14.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对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建群种为黄栌和侧柏,灌木层均以荆条为主,草本层多分布披针叶苔草、求米草、线叶猪秧秧、北京隐子草等;(2)群落总体多样性显示,样地3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样地7的Margalef指数最高,样地5的Pielou指数最大;(3)群落多样性指数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其中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受坡向影响最大,Pielou指数受坡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对胶南沿海防护林4种梯度带8种植被模式下的人工森林群落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模式的多样性较低,不同梯度带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35~2.52和0.84~5.69。从沿海至内陆沿不同梯度带,多样性状况逐渐变好。灌草带中柽柳+草本模式好于紫穗槐+草本模式的多样性状况;基干林带中黑松+刺槐+火炬松+白蜡混交林的多样性好于黑松纯林和刺槐纯林模式;丘陵水土保持林带的黑松纯林好于黑松+麻栎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对草地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高寒草原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紫花针茅高寒草原为对象,通过三年的野外小区完全随机试验,模拟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降雨水平设置减少50%降雨、对照和增加50%降雨3个水分处理,氮添加设置对照和加氮2个水平。结果显示:(1)氮添加后随降雨梯度递增分别导致物种数由24,25,21减少到21,21,20。(2)年际变化、水分和氮素处理对群落盖度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和水分处理交互效应显著。群落盖度2015年2014年2013年;随着降雨梯度递增,群落盖度呈增加趋势;添加氮素处理的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对照。(3)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在年际间有显著差异,另外,氮素处理显著影响丰富度指数,Pielou指数在不同降水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添加显著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物种组成、群落盖度以及丰富度指数,而降水作用只影响群落盖度;降水变化除了对Pielou指数有影响外,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均不影响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