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省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3个方面建立了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山仔水库2000-2003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3年期间,山仔水库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处于较差水平;综合考虑经济状态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社会状态指数后,山仔水库生态安全状况优劣顺序为:2002年〉2003年〉2001年〉2000年。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对于生态安全薄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型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重庆市丰都县2006—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2006年处于敏感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29.72),到2011年处于临界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31.65)。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好转,得益于国家和地方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力投入。2006—2011年丰都县生态涵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生态涵养和发展尚未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选择衡阳市为研究区,并选取水土流失率、退化土地治理率、坡耕地>25°百分比等19个能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特点的指标,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指数加法模型,研究2006 2010年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结果表明:2006 2010年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即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好转,但评价等级为临界安全与较不安全水平,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仍不乐观.研究认为,加强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增大水土流失治理率,切实协调好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综合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安全前提下衡阳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贵阳市近20 a来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基于P-S-R模型构建城市化驱动力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利用SPSS软件和GM(1,1)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短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近20 a贵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92—2000年处于恶化级、2001—2009年处于风险级、2010—2011年处于敏感级,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不安全状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预测在2011年后5 a内该区域压力值、状态值、响应值和综合值均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潜力具大,但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性显著等问题一直存在。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合理利用土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贵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DPSIR模型的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涛  王占岐  魏超  谭旭  刘辉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221-227,231
为了探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阐述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商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测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2011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不安全”,2010年为“较不安全”,2012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临界安全”;总体来看,2005—2012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从“不安全”到“临界安全”跃升的趋势。该结论可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合肥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张杨  严金明  江平  杨乃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252-258
针对综合指数法与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的问题,该研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基于正态云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从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9397上升为3.6033,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有变好的趋势,但目前仍有部分指标处于恶劣、危险或敏感级,其单因子指标值<2.5,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正态云模型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兼顾随机性和模糊性,该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玉清    宋戈      王越    王学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67-272,278
科学评价城市扩张冲击下所辖市县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所辖市县经济、社会、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所辖市县为研究区,运用能值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可持续能值指数(EULESI),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ISD)与EULESI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对2004—2011年研究区近8 a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与EULESI二者相关性系数为0.84,具有极强相关性,相较于EISD指数,EULESI指数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更具有敏感性和代表性,同时作为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具有科学性,可用于其他类似地区的相关研究评价指标;(2)2004—2011年城市扩张后的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总体呈递减趋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处于较不稳定发展阶段,总体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具体而言,2004—2006年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2007—2008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0年均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11年数值为近8 a来最低值,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总而言之,能值分析法能够客观揭示各个指标自身涵义,有效避免评价过于主观性,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地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石漠化地区竹林河小流域为例,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综合功能3方面,选择1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因子,建立该流域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度较高的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流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环境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健康指数呈逐年上...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念省(市、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和现有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例,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18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得到江苏省2000,2005和2008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分别为0.812,0.840和0.845.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达到良好级.通过对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可为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择了9个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MATLAB6.5计算软件编程,确定了“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陕西省安塞县、陇县、西乡县发展“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就模型分析结果,确定了“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分级标准。结果表明:3个地区发展“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为西乡县优于陇县,陇县优于安塞县,西乡县和陇县是发展“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的适宜区,且西乡县发展“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的适宜度较陇县高,安塞县是次适宜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了本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针对综合指数评价存在的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该研究采用物元分析法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在诠释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经济-环境-社会”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5-2007年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整体上呈现出由临界安全向较安全跃升的趋势,2004年之后的河北省环保政策和措施绩效明显;人均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成为制约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因素。从而得出结论: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物元分析方法适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2.
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当前中国最为宏大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开展区域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评价,可综合检验退耕还林成效,并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制定区域环保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该文在深入分析生态安全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模型对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退耕后,市区及绥芬河市生态安全等级下降,分别由较安全和安全降至临界安全,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等级没有变化;2)各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变化显著,表现为宁安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值下降,而东宁、林口、海林、穆棱等地区生态安全隶属度值增加,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概言之,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ZHAO Qi-Guo  XU Meng-Jie 《土壤圈》2004,14(3):313-321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through a newly proposed method combining four separate sub-systems: regional population (P), resource (R), environmental (E), and socio-economic (S). This new index system was proposed to appraise syntheticall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from 1988 to 1996 with a two-step method assessing: 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each province independently and b)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each province to the whole region. The first step only provided a development trend for each province based on its original situation, while the second step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comparative status of each provi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 as a whole. Higher index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economy and resource categories denoting improvement. However, lower scores in the environment category indicated the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due to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that demanded more from the agro-ecosystem and put heavier pressures on it.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ater and soil losses in this region were the major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verified w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another method.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new assessment system was reliable and credible in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n a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利用1982年、2000年及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用以衡量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生态绿当量为0.88,说明该时段生态服务功能差,没有达到应有的生态标准;1982—2000年,这时期为治理期,经过近20 a的生态综合治理,到2000年该试区生态绿当量达到1.266,说明该试区生态环境达标,生态服务功能良好;2000—201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条件下,坡耕地进行了深度地退耕,至2010年,该试区生态绿当量达到1.479,说明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安全是一定时间尺度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持其自身正常结构与功能和满足人类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在分析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构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采用“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对洞庭湖区各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泊调蓄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威胁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环境蒋染加重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洞庭湖农业生态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由湖边向丘陵、山地区递减。本研究成果可直接为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可为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13个主要矿区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旨在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方法]通过PSR框架模型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理想点(TOPSIS)法。[结果](1)空间布局上,涞源县南部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中部矿区中等,而北部矿区较好;(2)具体矿区上,塔崖驿乡矿区、东团堡乡矿区生环境敏感性最好,而乌龙沟乡矿区最差。[结论]引入TOPSIS法进行小尺度县域矿区范围内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评价过程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且不受评价指标个数的影响,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实用,能很好地反映涞源县各矿区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及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西沟铁矿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大西沟矿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完善的、规范化且能反映矿山生态特性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定量的评价模式,实现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定量化,克服以前定性评价的模糊性和概念化,基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三方面建立一套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对影响露天矿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地貌、气候、植被、大气、土壤、地下水、人口、采矿8个要素及相关20个指标,构建了露天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露天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沟铁矿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固体废置物堆置率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与实地调查相符,该方法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有效的,对今后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快速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区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及其评价方法,并基于GIS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研究区内没有生态极不安全区分布;甘州区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453,处于生态较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便于识别空间差异和主导生态环境问题,说明构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与GIS的生态用地评价——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用地评价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特点和生态保护要求, 借助RS和GIS技术, 在建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选取合适的生态用地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合理划分评价单元, 采用指数和法对辽宁省大洼县生态用地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大洼县生态用地划分为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限制开发生态用地和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3个类别。其中, 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695.97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7.13%; 限制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25 185.49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6.50%; 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281.84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6.37%。这3种生态用地类型有其自身特点, 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的改善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GIS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山东省MODIS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评价信息,利用构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优、良面积占总面积的61.1%,但同时存在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较差、差的面积占16.2%。该研究探索了MODIS数据和GI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