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退耕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建立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评价的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998-2008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综合生态位显著提高,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随之变化。依据系统综合生态位发展曲线,目前农业资源和经济效益是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协调产业与资源关系,有望进一步推动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荣  米文宝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04-206,20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彭阳县退耕前、后农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彭阳县退耕后农村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农业内部经济增长与畜牧业关联度居第一,种植业的关联度居第二,但二者相差仅为0.015,畜牧业、种植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同步,并进一步为退耕区农村经济增长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肖斌 《水土保持研究》2000,7(1):104-108
运用模糊聚类的数学方法对陕西省淳化县20个乡(镇)进行了农村生态经济分区,并经过判别分析,得到了4个生态经济区域,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对分类指导和科学调控淳化县区域农村生态经济系统,保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退耕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的变化情况,运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模型,对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协调发展阶段、耗损发展阶段、胁迫发展阶段、恢复重建阶段。1998-2008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生态、经济综合指数明显增高,系统耦合演变过程经历了“胁迫衰退、恢复重建和协调发展”阶段。依据耦合度拟合曲线及所划分的耦合态势类型,目前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通过优化农业资源结构,提高产业与资源一致性,有望形成良性耦合态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安塞县12 a的统计资料,定量评价了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权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安塞县退耕还林已基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目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价值为1 027 352万元,其中外部性价值为540 550万元,占总价值的52.62%;各项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森林防护.其中最为重要的固碳释氧主要作用于全国范围内,且总的外部性价值超过了总价值的一半,这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通过本文的外部性价值计算,估算出安塞县的退耕还林补偿上限应为12 325.5元/(hm2·a).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原州区退耕和禁牧前后近10 a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和农民收益及牧业收入情况。对比发现,畜牧业收入的增幅高于农民纯收入的增幅,原州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饲料、人工、资金、技术投入的增多,以及政策的扶持使该区畜牧经济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出现了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8.
陕北生态退耕区植被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陕北生态退耕区土壤水文特性,对吴起县县城周边各植被群落土壤贮水与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之间、初渗率和稳渗率之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类型和坡向间变化;草本植被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坡度、坡向、株均高、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群落密度和海拔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政策实施效果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国家把退耕政策作为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举措,以宝塔区和安塞县为案例区域,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的退耕状况以及退耕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人均退耕坡地0.205 hm2,退耕指数达79.21%;2003年479农户因退耕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人均74 kg,得到政府补贴人均171元;退耕补贴对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较大,停止退耕补贴后存在反垦可能性。2003年被调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1492元,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卖粮菜、退耕补贴、卖畜禽产品和做小生意等。未来几年,能获得稳定收入且报酬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农民谋生的首选,有资金积累或一定技能的农户正在将生计转向高附加值农业或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开展农村能源生态经济研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开展农村能源生态经济研究的探索李书先(湖北省孝感地区农牧局环保站332100)1农村能源生态经济的一般概念农村能源生态经济是相对广义上的农村能源而讲的。即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所耗能源和农民的生活用能,包括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能源效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型生态农业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耦合的结果,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产业态势、经济效益来表征;文章首次依据其演变过程和效果选择其中的1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塞县1998-2009年相关数据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运用熵值法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安塞县的生态环境和苹果生产现状,对安塞县苹果生产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安塞县中部丘陵沟壑区、南部次生林区适宜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北部白于山山区降水偏少,温度偏低,不适宜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建议安塞县2007-2010年以中部、南部为中心,每年新栽鲜食苹果1.667×103hm2,到2010年全县苹果总面积可达到1.667×104hm2.  相似文献   

13.
依据耦合协调度判定标准,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3个阶段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产业-资源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由1999年的0.275 2增长到2010年的0.719 5;农业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1999-2001年)后增长(2002-2010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农业产业-资源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滞后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应地,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先后经历了第Ⅰ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建造时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并于2010年开始向第Ⅱ阶段(完善农业系统循环阶段)过渡。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未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因此,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系统链网结构,改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局部相悖态势,促进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安塞县近20年(1985;2004年)水土保持措施中梯田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96年以前安塞县梯田发展迅速,10年内梯田面积增长了95.57%,平均每年新建梯田1.038万hm^2。同时梯田对促进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稳定粮食产量、提高居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均纯收入在此期间从187.65元增长到1126元;1996年以后,由于石油开采,安塞县经济发生了极大变化,2003年工业与建筑生产总值较1995年增长975.4%,其中石油开采量增长27.65万t,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极重要作用。但此时梯田建设趋于稳定状态,对地区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影响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度协调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GIS技术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耦合等级分为5个类型,并从总体特征、局域特征两个层面探讨了陕西省10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整体偏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提高;(2)各类型区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且相邻类别区域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评价陕西省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连通性和优势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地形指数,从生态系统压力度、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各生态系统中,神木县林地的生态脆弱性最高、草地和耕地次之、水域和荒地最低;22个乡镇中,店塔镇和永兴乡生态脆弱性最高,大堡当和尔林兔镇最低。[结论]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大,总体上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景观分布格局,地形,矿区、居民点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贵州省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荔波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的概念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构建村级尺度上的经济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荔波县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模型,由此分析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分布。[结果] ①荔波县的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行政村比例较大,中部和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高,东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低。②荔波县中度贫困所占的行政村比例最大,较重度和重度贫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③将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6种类型,协调同步型的行政村比例仅占10.6%,协调环境滞后型行政村比例最多,主要分布在西部。[结论] 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未来发展中,要协调好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宁夏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空间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宁夏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统计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原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程度、空间耦合关系以及分异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原县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集聚性特征,生态脆弱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川河谷区以及海拔高、地形起伏大的南部地区; 从贫困程度来看,海原县中度贫困及以上的行政村比例为55.72%,表明研究区整体贫困程度较深,重度贫困和极度贫困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大的南部和西部地区; 从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协调同步发展比例为10.71%,失调环境滞后型和失调经济落后型行政村数量最多,且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原县东部和南部等地区。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总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关键因子;持续增长的人口造成耕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并对该区实现粮食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护耕地,挖掘耕地潜力等措施以保障该区域的粮食安全,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粮食安全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