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便易行的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了一种简便易行的0~4级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该标准以病害典型症状为依据,经产量指标验证,证明该标准准确、简便、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玉米粗缩病137个病株样本的分析,依据株高减率对玉米的影响,制订了该病严重度6级分级标准,研究了不同严重度下苞生长位、鲜苞(果穗)长(重)的损失程度.实际应用时,运用组建产量损失率与株高减率的关系(y=0.015 5x2+0.118 2x+45.004)进行为害程度预测,对于指导大田防治更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2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2000万hm2,总产达750亿kg,玉米单产达1554kg/667m2。但由于病害的发生,对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病毒病更是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3]。世界上已发现40多种玉米病毒病。在我国危害最大的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相似文献   

4.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成学美杨先法董家兴马用华成惠珍(山东省邹平县植保站256200)1992年以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Virus)危害逐年加重,至1996年发病面积达2.67万hm2,占玉米播种面积66.8%,给玉米...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3个抗病自交系(齐319、X178、沈137)和3个感病自交系(掖107、掖478、沈5003)按照NCII交配设计配制9套杂交组合研究了玉米抗粗缩病遗传规律。2009-2010年在曲阳、保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鉴定亲本、F1、F2群体的玉米粗缩病抗性,并采用灰飞虱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亲本材料的抗病性。运用QGA station 软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遗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主要遗传组分,分别占表型变异的44.8%和13.1%,杂合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杂种优势,抗病育种可加以利用。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抗粗缩病遗传中普遍存在,但因材料不同而表现负向或正向效应。玉米粗缩病抗性易受环境影响,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39.8%,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培育抗粗缩病玉米品种应依据基因型选配适当的亲本材料,抗病品种宜进行多年多点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图片对玉米粗缩病的叶表、茎杆、雄穗、雌穗的症状进行详细阐述,并在14K、58K、100K、140K镜下,对病叶、病种进抒镜检。探讨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质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罩笼法对6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登海3622、金海5号、农大108对粗缩病具有抗性,其中农大108的抗性还表现在灰飞虱对它的趋向性较弱上。结合不同品种的种质分析,发现不同血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Reid种质血缘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含有PB种质血缘的品种则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和鼠耳病的发生和研究简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9叶以下,展开叶为6叶以下,研究证实,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春玉米播期4月10-15日,夏玉米在6月10-15日,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以加深对新列入湖北省植物检疫补充对象的了解与认识,掌握“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植物措施,对保护区域性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整玉米播期对玉米粗缩病控制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 ,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 9叶以下 ,展开叶为 6叶以下。研究证实 ,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 ,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 ,春玉米播期 4月 10~ 15日 ,夏玉米在 6月 10~ 15日 ,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作者在1980~1981年,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接种,试测了36属70种禾本科植物和棉花等9种双子叶植物。根据病状和回接结果,57种禾本科植物感染,所试双子叶植物均不感染。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病害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科斐济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毒源、介体、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三者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则会引起病害流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措施、栽培感病品种等。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压低毒源、虫口密度并种植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麦用药、小麦和玉米均用药、玉米用药 3种不同用药方式防治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试验 (各用药方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明 ,在小麦玉米轮作区 ,小麦和玉米田均用药是最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应用证明 ,播种时以吡虫啉拌种 ,秧田后期、本田前期喷施康福多、扑虱灵 ,可以较好地控制灰飞虱 ,从而有效地控制黑条矮缩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种子处理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苗期症状观察和点免疫杂交技术(DIBA)测定了河北承德地区制种用玉米品种掖单107种子MDMV的带毒率,并在此基础上于室内和田间采用几种不同方法进行种子处理的防病实验,结果表明,50倍83增抗剂、0.5%高锰酸钾、70%乙醇、0.1%磷酸三钠及60℃温水浸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0.5%高锰酸钾10min及50倍83增抗剂24h浸种防效较好。由此说明,种子处理对减轻玉米矮花叶病流行为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表粗糙度计算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先分别计算每次所测数据的粗糙度然而再平均(方法一)与先平均风速比值然后再计算粗糙度(方法二)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方法二所确定的粗糙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小麦兰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兰矮病是分布在我国北方冬麦地区,陕北群众称之为“黑疸”灾害的一种病毒病害,由条斑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介体传播。主要症状是叶色浓绿、挺硬,茎节矮缩,穗不抽展,穗实率低。新叶片萎化,色淡,背面呈油绿色。病毒质粒线状,16×100~1200毫微米。叶蝉最短获毒期30分钟,体内循回期最少3天,植株体内潜育期11~37天,平均24.2天。中间寄主植物以谷子和狗尾草为主要显性寄主,初步认为是新的病毒病害。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