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化学杀雄剂SQ-1诱导青海高原春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化学杀雄剂SQ-1对青海高原春麦区的杀雄效果及不同春小麦品种对SQ-i反应的遗传差异,采用时期为主区、剂量为副区、小麦品种为亚副区的三因素裂区设计方法,对化学杀雄剂SQ-1诱导青海高原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eekes 8.0~Feekes 8.5时期,5.0 kg/hm2剂量下,参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进行人工饱和授粉,其结实率均能达到90%以上,证明SQ-1对雌蕊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Sc2053化学杀雄剂对小麦杀雄效果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2053化学杀雄剂对小麦杀雄效果的测定赵振海,李志勇(河北省保定地区农科所,保定,071000)为鉴定Sc2053的杀雄效果,本文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用不同剂量进行杀雄试验,以确定Sc2053的最佳喷药时期和喷药剂量,为大田化学杀雄……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C2011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诱导杀雄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本研究选用3个高产抗病品种(‘蜀麦126’、‘川麦601’和‘川麦602’),设置6个剂量水平(15、30、45、60、75、90 L/hm~2)和1个对照(纯水,即0 L/hm~2)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诱导杀雄效果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不育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当施药剂量≥30 L/hm~2时,不育度98%;当施药剂量≥45 L/hm~2时,不育度99%;施药剂量为45~90 L/hm~2时,不育度虽略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不同基因型材料饱和授粉结实率随施药剂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然在剂量45 L/hm~2时,异花授粉结实率(国内法)均与对照相当,表明在该处理剂量下柱头活性未受影响。从减少副作用、降低成本和效果最佳的角度考虑,30 L/hm~2是最佳施药剂量水平。SC2011对不同品种的诱导不育具有普遍适用性(广谱性)。 相似文献
6.
7.
化学杀雄剂SQ-1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以8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小麦植株主茎旗叶抽出倒二叶一半时,喷施4.0kg/hm2 SQ-1,所有供试品种相对雄性不育率和人工饱和率都在95%以上,这表明化学杀雄剂SQ-1具有广谱性且对雌蕊无影响。但喷施SQ-1后,春小麦的株高明显降低,抽穗推迟并且穗长缩短。 相似文献
8.
化学杀雄剂对油菜三系杂交制种母本微粉控制试验简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三系杂交油菜制种母本微粉的产生是影响F1代种子纯度的关键因素。秋播油菜三系制种通过“旱、薄、迟、密”等农艺措施很难消除母本微粉的产生。微粉的产生量与油菜花期天气的好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近5年系统试验,明确了化学杀雄剂对陕2A微粉控制效果;选配了复配型化学杀雄剂在现蕾期处理母本、控制微粉效果均在80%以上;F1代种子纯度较ck均能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种子纯度均在83%以上。从而探讨了一条三系杂交油菜制种微粉的控制由“天控”向“人控”的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11.
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此文论述了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的重要意义,提出两系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及其“遗传漂变”、制种基地选择和季节安排不合理、不育系繁殖产量不稳定等是目前两系安全繁殖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加强“核心种子”生产、利用“低温繁殖有效积温原理”进行安全高产繁殖、基于种子生产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地选择制种基地和时段等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繁制种隔离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1987年以不育系做受体,采用盆栽方法于开花前将受体移至粉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隔25米设一档次,最远距粉源275米,腊熟期统计受体的结实率。根据我们对玉米、高粱种子田隔离的研究,从定量水平求得的有无父本花粉竞争条件下污染结实率差异的统计量得知,无花粉竞争条件下的数值是有花粉竞争的三倍。本试验(无父本花粉竞争)在隔离25米,两年四个方向的平均结实率应为4.44%÷3=1.40%;隔离75米为1.20%÷3=0.40%,纯度分别可达98.52%和99.60%,均已超过国家一级杂交种纯度97%和一级亲本种纯度99.5%的标准。故此,认为国家现行隔离距离丘陵区50米以上,平湖区100米以上应更正为制种田25米以上,亲本繁殖田75米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发掘利用高活力小麦种质材料,揭示不同小麦品种间(系)的种子活力差异及其内在生理原因,本研究以置于常温种子库老化6年的180个小麦品种(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了种子活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5个小麦品种(系)的种子完全失活、不能发芽,种子活力最高的3个品种分别为豫麦18(92%),西农3517(76%)和浏虎98(72%);测定了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种子含水量和籽粒品质性状并与发芽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发芽率与电导率和籽粒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籽粒总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进一步对种子活力高低差异显著的6个品种(系)进行了种子萌发关键激素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测定,发现3个高活力小麦品种(系)(豫麦18、西农3517、浏虎98)种子中GA3/ABA的比值均显著高于3个低活力品种(系)(西农2003、洛麦21和陕麦107)。本研究表明,种子活力性状在小麦种质资源中存在广泛变异,植物内源激素GA3和ABA的相对含量是影响种子活力高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的育性调控基因数量及位点,本研究以组合SCT-1×B2183的F2群体为材料,选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与育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育性进行初步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2B染色体上存在2个育性调控QTLs:Qwtms-saas-2B-1(位于Xgwm374-Xgwm388间,LOD值4.521)和Qwtms-saas-2B-2(位于Xgwm388-Xbarc101间,LOD值3.115),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7.649%和13.865%;在5D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 Qwtms-saas-5D-1(位于Xcfd26-Xcfd29间,LOD值11.101),其贡献率达28.093%。研究表明,Qwtms-saas-2B-1与Qwtms-saas-5D-1在成都和新都均能检测到,是育性调控较为可靠的位点。本研究初步定位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在2B和5D上的育性调控QTLs,可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南18市县气象站1961—2010年1—3月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根据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指标,应用GIS插值技术,采用综合评判的方法制作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南繁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南繁提供合理规划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尖峰岭和吊罗山以南区域,次适宜区向北扩展到五指山市中部以及东方、昌江、琼中和万宁的南部,其它大部分市县区域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6.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育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9%,91.19%,主基因对育性恢复的影响较大。聚合多个主基因的恢复材料对SCT-1杂交育种利用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不同颜色小麦籽粒的发芽特性和生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个不同籽粒颜色的小麦品种进行发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皮小麦品种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低于白皮小麦品种,不同颜色籽粒的吸水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呼吸强度、电导率和α淀粉酶活性随色级的增加面降低。3个小麦品种的淀粉同工酶有8条共显带,而扬麦5号有一特殊的小分子酶带。GA3处理可明显提高发芽速度、显著增加PP紫色和扬麦5号的苗高和芽鞘长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