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罂粟科白屈属.也称山黄连,土黄连,八步紧,断肠草,小人血七,雄黄草等.分布于欧洲至亚洲东部,在我国北方常见.遍布吉林省通化地区各市县.  相似文献   

2.
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罂粟科白屈属,也称山黄连、土黄连、八步紧、断肠草、小人血七、雄黄草等。分布于欧洲至亚洲东部,在我国北方常见,遍布吉林省通化地区各市县。随  相似文献   

3.
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屈菜红碱是传统天然药用植物白屈菜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为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上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对白屈菜红碱的包合作用,对影响白屈菜红碱包合率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与白屈菜红碱的包合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等3个因子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3因素3水平进行试验设计,以白屈菜红碱包合率为响应值,优化包合工艺.结果表明,影响包合率的因素表现为包合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最终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包合反应温度为61℃,包合反应比例为10:1,包合反应时间为190 min,在此条件下包合率为72.75%,与软件预测值(72.88%)接近(相对误差0.178%).  相似文献   

5.
研究白屈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育期内主要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适宜采收期及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测定白屈菜生育期内地上、地下部分6种生物碱(原阿片碱、白屈菜碱、黄连碱、血根碱、小檗碱、白屈菜红碱)的含量。白屈菜的地上、地下部分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各单体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除了黄连碱外,其他生物碱的含量地下部分均高于地上部分。白屈菜地上部分最适宜采收期为盛花期后,种子逐渐成熟的7月份;地下部分适宜采收时期为茎叶枯萎后的10月份。  相似文献   

6.
白屈菜罂粟科自屈属植物,也称山黄连、土黄连、八步紧、断肠草、小人血七、雄黄草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北方常见。自屈菜因其用途广泛,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现将白屈菜的用途与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白屈菜药材的最佳醇提工艺。方法1.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白屈菜醇提工艺;2.白屈菜红碱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A3B2C1D3,即加6倍量95%乙醇(含0.50%的盐酸)提取1.5h。结论按优化工艺提取白屈菜药材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了10种大孔树脂对白屈菜总生物碱的吸附和解吸性能,从中筛选出适合分离纯化白屈菜总生物碱的大孔吸附树脂,并对其吸附和解吸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PD600树脂为纯化白屈菜总生物碱的良好树脂,确定最佳吸附流速2.0 BV/h,吸附液p H对吸附影响较小,解吸剂为70%~80%乙醇。经HPD600树脂精制得到的白屈菜总生物碱相对含量为39.8%,该结果可为白屈菜总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艳焱  徐剑  张永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22-13323
[目的]测定贵州不同产地苗药飞龙掌血中总生物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方法]采用反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屈菜红碱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1%磷酸水溶液(V/V,28∶72),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总生物碱、白屈菜红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和99.8%;RSD分别为2.71%和0.40%。[结论]该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飞龙掌血中总生物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声波法研究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及其含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根、茎及叶中白屈菜红碱的最佳提取条件分别为:根用75%乙醇作溶剂,料液比为1∶8(g/mL),超声频率85%,提取35 min;茎用85%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8(g/mL),超声频率75%,提取30 min;叶用55%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10(g/mL),超声频率85%,提取40 min。人工栽培的白屈菜植株根6—9月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野生白屈菜;野生白屈菜植株茎中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人工栽培的白屈菜茎;6、7月份野生白屈菜植株叶中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人工栽培,而8、9月份则相反。白屈菜红碱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核桃叶枯病病原菌、龙胆斑枯病病原菌、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南瓜枯萎病病原菌、新月弯孢霉等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究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的影响。采用ITS rRNA对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研究,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老参地相比,处理组提高了土壤pH、碱解氮和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以及蔗糖酶和脲酶等酶活性,种植白屈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高于玉米,更好地缓解了老参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酶活性降低等问题;白屈菜处理的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玉米处理和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中致病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降低,有利于控制人参根腐病的发生;综合比较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益菌相对丰度、致病菌相对丰度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证明老参地种植白屈菜更有利于减缓因种植人参造成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白屈菜CmTLP基因并进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mTLP基因的功能及探索耐寒抗寒药用植物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白屈菜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白屈菜TLP基因开放阅读框,以18S RNA为内参基因,采用qRT-PCR法检测CmTLP基因在不同温度(20(CK),10,0,-7,-20℃)下白屈菜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用RT-PCR法克隆该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电击法转化根癌农杆菌。【结果】qRT-PCR结果表明,CmTLP基因在-7℃、12 h时,相对表达量最高;-7℃、24 h时,相对表达量最低。克隆白屈菜TLP基因,命名为CmTL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96 bp,编码由2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分子质量为24.66 ku,为酸性蛋白。系统发育树表明,CmTLP基因与博落回、月季、胡桃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RI201-AN-CmTLP,并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结论】克隆了白屈菜CmTLP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I201-AN-CmTLP,并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  相似文献   

13.
白屈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罂粟科植物白屈菜近年来的药理、化学等方面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和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水浸液的杀菌效果。[方法]取当年生成熟白花曼陀罗和白屈菜植株,用沸水浸提法制成药液,以双黄连口服液为对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杀菌研究。[结果]白花曼陀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无明显抑杀作用;白屈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杀作用比对大肠杆菌的更强。[结论]白屈菜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杀作用,而白花曼陀罗水浸液无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5,(7):15-17,34
白屈菜作为我国一种传统中药植物,在医学药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对其药理活性、人工繁殖、合成制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提炼分析,指明了白屈菜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明确了白屈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其活性物质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白屈菜红碱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并对白屈菜红碱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2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效果最佳,适宜的分离条件为吸附温度30℃,上样液浓度为0.9 mg/mL,上样流速为1.0 mL/min,样品洗脱乙醇体积分数为30%,以1.5mL/min速度洗脱时,洗脱液量为4BV为洗脱终点;纯化后的白屈菜红碱对甜瓜枯萎病病菌、西瓜枯萎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黄瓜枯萎病病菌、辣椒炭疽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哈尔滨宿根花卉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Ohba]的光合及蒸腾特性进行研究,并计算植物在蒸腾释水和固碳释氧方面的生态效益,为植物应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探究野生与种植博落回不同部位的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采集明溪野生、明溪种植、光泽野生的博落回样品,利用HPLC方法对各部位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和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SPSS 18.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种植博落回除茎部中的原阿片碱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濒危植物白屈菜的野生资源,以白屈菜具有生长点的茎段作为材料,进行了生长点的伸长生长、生长点的分化、试管苗的生根、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白屈菜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在无光的条件下,1/2MS+BA0.1mg/L+NAA0.1mg/L+GA0.4mg/L是白屈菜嫩茎生长点伸长生长的理想培养基;MS+BA0.5mg/L+NAA0.1mg/L是白屈菜生长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3MS+NAA0.1mg/L+IAA0.5mg/L是白屈菜不定芽生根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移植到山坡上试管苗各种生物性状不变,生长旺盛。通过生长芽分化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2种方法可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利用白屈菜开发新型的植物源农药,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白屈菜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白屈菜乙醇提取液处理菜青虫后,其体内SOD、CAT和POD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酶活力在16h达到最大,而CAT、POD都在24h达到高峰,说明菜青虫在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S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和POD是继SOD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处理36h前,3种保护酶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48h后,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白屈菜乙醇提取液能有效干扰昆虫保护酶系,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