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判断一件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美。凡是能再现自然美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自然美再现得越充分,其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创作中,不能更多的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那么根艺也就没有它独特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了。为此,根艺作者应像罗丹指出的那样,遵循“以自然为唯一神明”的宗旨,“永勿矫揉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象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对于某种前景的判断。十余年来,我一直挚爱着树根艺术,我在挚爱中得到莫名的享受。我眼中的根艺前景如下: 一、“根艺热”将继续根艺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产物,它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自然的意蕴。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失去的自然就愈多,对自然的关注就愈强烈。根艺使当代国人找到惜念自然的调节物。“根艺热”也源于根艺的意象平和、主题宽泛和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3.
作为根艺创作者,我于1992年初应邀赴港,并有幸对香港的根艺市场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这里谈一下“根艺热”的始因,以及不断“升温”又出现了“饱和”后的思索。香港的“根艺热”是由根艺三大特征决定的。一.根艺以其大自然鬼斧神工赐予的千姿百态,焕发着其他艺术门类所少有的独特魅力,迎合了香港人士在八十年代初期的猎奇心理和崇尚艺术的追求。二.古朴、自然、典雅、浑厚各异的仿古风格继承与发扬了民族艺术固有的特色,使港人亟感兴趣。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显示了根艺品的来之不易,自然又独一无二的造犁艺术引起了众多欣赏家、收藏家珍视如宝。  相似文献   

4.
在造型艺术中,根艺和木雕最为接近,同在竹木上作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各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本雕系艺术家经过构思、设计、雕刻,完全改变材料的自然形态,纯以人工为主;根艺则完全相反,以根的自然形态为基调,略经艺术  相似文献   

5.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6.
往往有这样的成见,拥有拼接的根艺力作者,主张稍事拼接;拥有自然成型根艺完整作品的,则强调天工的艺术身价,看来后者已占上风。这无疑给众多的根艺爱好者大泼凉水。我认为,艺术最好不要绝对化。那种用古典派的陈规限制现代流派的手法,如今已成笑柄。我们不希望这历史的笑料在我国传统艺术中重演。如果绝对化地排除拼按手法,必然限制根艺题材的广阔天地,束缚人们艺术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这十六字诀就是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它也是根艺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它说明根艺创作成型既不完全是人工所为,也不完全是天工所致(即否定了“这一艺术完全是天然造成的”一说),而是天人默契,共同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天然根料只是为人们的根艺创作提供了各种艺术形象的雏形和天趣或自然美,同一块根料上可以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艺术雏形,这些“雏形”要靠有艺术慧眼和技术才能的人去  相似文献   

8.
“打破传统造型桎梏,塑造鲜明个性形象”,是我根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之所以会有这一思想,主要是由根艺创作的任务和我的个性所决定。根艺创作的任务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根材的自然属性和内涵意蕴升华为创作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与人的思想契合,从而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根艺作者,理应按照这个任务去选择题材,选择造型对象,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能与作者具体所处的  相似文献   

9.
凡是艺术都有它们的共性,然而每类艺术又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唐代画家张彦远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根艺就是以外师造化为依托,在自然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的一门独立艺术。李润的根艺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就拿他的作品《大  相似文献   

10.
虽未到而立之年,即已在根艺、奇石、篆刻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说是罕见的——他就是年仅28岁的根艺家、奇石收藏评论家陈兴旺。是他,首开人体根艺创作之先河,为我国根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切接见了他并给予高度评价。陈兴旺是山东新泰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自幼酷爱艺术。中学时代在学习绘画、篆刻摄影等艺术的同时爱上了根艺。树根奇特的造型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根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根艺作品的内容单一,为飞禽走兽一统天  相似文献   

11.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2.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13.
贵刊去年第五期上发表的《取名“根形艺术”更确切》一文,初读似探讨根艺名称问题,但实质上是属根艺分类问题。我想在此谈一点关于根艺分类的意见,和有关同志商榷。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个性,正是凭藉这一个性,在艺术风格上,各自独辟蹊径,才成其为迥然各异的艺术门类。否则,没有艺术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生命力,又何以能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4.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15.
我由种花转而喜欢盆景又爱上根艺,已涉猎有年。根艺这种艺术活动,对中老年来说,不但是文化艺术上的一种精神耕耘、而且可称行之有效的祛病之术。我个人曾患有肩周炎与慢性结肠炎,从春到冬常与药物为伍。自从迷上了根艺  相似文献   

16.
一件好的根艺作品,首先它应具备一种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因为根的艺术,就是艺术家对树根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慧眼发现与利用,在完成的作品中,应多见根迹,少见雕痕,不见拼接。我的看法是:根的艺术应该是一块根的整体(组  相似文献   

17.
石头造型,表面看,它似乎与根艺是姊妹艺术,然而却有本质区别。根艺并非刨来就是,尚须一定的也是必要的艺术加工,因此,根艺作品中势必溶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石艺则是纯自然的造形,容不得半点人为,爱好者仅是寻觅、选择、命名然后收藏。任何一件石艺品都是举世无双。虽然有时偶得,却又踏遍千山万水难觅。这便是石艺的收藏价值所在。石艺造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有的象泥塑,有的象木雕,有的象浮雕,有的象壁画;更有惟妙惟肖者恰似传真的化石。表现题材有人物、鸟兽、建筑、神话传说等。  相似文献   

18.
(二)根料形态的限制性树根形态包括根料的自然纹理、线条和疤孔节瘤等自然因素。它和色彩一样,都是天生地造的,根艺创作就是充分合理运用这些自然因素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而且根艺创作更多的是合理的运用根料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9.
由于根料固有形态和色彩的存在,根艺作品中的形象普遍存在不合比例的变形扭曲,这就是根艺所特有的“夸张变形”。根艺的夸张变形是对根料形态色彩被动性的发现保留和主观能动的运用。我们从其它抽象艺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艺术想象,并在忠实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20.
将已经结束了自然生命的枯木朽根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出自天然却要在更高的意义上回归天然……作为特种艺术的根艺的基本特点,随着人们的观念更新面逐渐被大家所认可。说它是特种艺术,是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制约了它特殊的创作方法,因而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雕塑彻底地隶属于人的主观意志。它受根的自在状态的限制,而且要求体现出根的韵味,是客体(根)与主体(人)的有机契合,通过偶然来展现必然,借题发挥得琳璃尽致。根艺形象思维的基点乃是发现,在发现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展开丰富的想象,追求自然与生活间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